中南以南 关于筹办《民大人文评论》的一点设想

 

希望能够以此成为融汇民大人文诸学科的一个平台,成为民大本科研究生老师乃至校友相互沟通的一个渠道,乃至于成为,我许久以来梦寐以求的一个相互鼓励,互通有无的读书人团体。...

【想关注我】点击上面蓝色微信名呀
关于筹办《民大人文评论》的一点设想
文王健


希望能够以此成为融汇民大人文诸学科的一个平台,成为民大本科研究生老师乃至校友相互沟通的一个渠道,乃至于成为,我许久以来梦寐以求的一个相互鼓励,互通有无的读书人团体。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各位校友:

你们好。

我昨晚睡不着,突然有了个想法,想做一本独立的,非盈利的人文刊物,名字暂定:《民大人文评论 》或者可以叫《变风变雅》。

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首先源于我对民大独立校媒的期望。其次,我是觉得在大学生活里,能够正儿八经讨论哲学,文学、史学等无用的人文话题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哪怕是人文学科的同学们之间,对人文话题感兴趣的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少,沟通的密度太低了,学而不思,独学无友。我眼看着不少曾对此有兴趣的同学,没有找到合适的伙伴,没有得到有益的指导,以至于在实际的压力下,放弃了不那么精确的热爱,奔向那精确的,有功利的未来。

这实在太可惜。我见识过大一大二我们的疲于奔命,也见识着大家大三大四就立刻走在前往考研和实习的路上。我不是否定大家追求美好的前程,而是叹息本来我们对人文的热爱可以更有收获,但是最终却并没有如此。

因此——想做一次尝试。民大cosa杂志立志做“民大最接地气的杂志”,而我想做一个不那么接地气的平台。做一次凝聚民大人文爱好者、“未来的学者”群体的努力,以“经验+谈论”促进智识的进步。

我只是中文系一个大三本科生,自知专业知识的狭隘,和自身学养的不足。因此我提出这个不成熟的看法,难免班门弄斧。但仍希望能够“抛砖引玉”,引起各位对这个设想的关注,如果真能最终促成这一团体的成型,也是好的。

我在校媒干过三年,不敢说经验有多丰富,但基本的采写编和排版设计经验还是有的。所以可以担任这个牵头人,承担搭建平台和各成员部门的相互沟通。

当然,我对当前民大的人文氛围不抱乐观,如果无法开展,我仍会独自战斗。不过那就要改名叫《我的民大人文评论》了
组织原则

刊物名称:《民大人文评论》(暂定)

刊物形式:

1.不定期的微信推送(中南以南或者新建平台)

2.定期电子刊物(双月刊,电子版),用公共邮箱传播。

刊物定位:

作者与读者:中南民族大学对人文领域、人文话题感兴趣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及校友。

刊物内容:

1 .平时推送对读书、广义的人文学领域影响较大的事件评论,如简化字、汉服等等,微信公众平台推送。

2.双月刊:完整的文章合集,可以是严谨的论文,也可以是《读书》杂志那般较为随意的学术随笔。内容与人文话题、人文领域相关即可。

刊物体例初期照搬《读书》

编辑团队:

审稿编辑:富有人文创见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与教师更好。

运营编辑:具有一定编审排版经验的同学即可。

审稿原则:双向匿名

即审稿编辑与投稿人并不相知,由运营编辑中介。

运营及稿费

以志愿非盈利为原则,无工资无补助,自然也无稿费。请理解。

刊物性质:独立的非盈利人文刊物,非“学术期刊”




这些都是我自己的一点初步想法,希望得到各位老师、本科生、研究生和校友的支持。如果对这个有想法、有意见、有指正,欢迎加我qq1573075509,期待与您沟通。

为一个自然交流、相互努力、不设隔膜的中南民大的人文氛围而努力。

王健

2016.5.30



内心的平静重于这个世界

对我而言

立志“寻求一种更高更远的精神”

热爱生活,却只想做收发室的看门人
一个摇摇欲坠的小茅屋
中南以南

公众号ID:wj95zhs


    关注 中南以南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