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上大学还有用吗?

 

互联网时代,传授知识不再是学校的特权...


大学需要以提升“智慧”来代替单纯的“知识”积累。智慧又可以叫做“智识”,是一种特别需要由价值和意义来导向的求知过程,其目的是认识处于物质宇宙中的“人类世界”,帮助学生探究并认识人类世界的丰富性、生存意义和人生价值。

——徐贲《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1. 互联网教育将会取代大学教育吗?
互联网时代,大学教授开始面临日渐严峻的教学危机。
许多线上教育平台
声称自己可以让学习者们
在网上免费学习全世界最好的课程


文艺复兴时期人们所追求的“学富五车”、渊博学问、对知识的记忆和积累在当代似乎已经不具有普遍性意义:

互联网的庞大数据库和其对“知识总和”的汇集,让我们只需敲几下键盘,就能轻易获得生活常识、专家思想、前沿研究、甚至一切稀奇古怪的既有知识;国外的Coursera、edX、国内的中国大学MOOC等线上教育平台逐渐走向公众视野,让人们坐在家里、通过一根细细的电线,就能学习人类最先进的文明和智慧。
中国的网易公开课,希望
“为爱学习的网友创造一个公开的免费课程平台”  
其中,哈佛大学的《幸福》课
牛津大学的《死亡》课非常有名
那么,大家试想这样一个场景:

在不远的未来,大学把每一位大学教授每一堂课的授课内容录制下来,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电子版参考资料、在网上设置完备的答疑、作业提交、批改、反馈系统,这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彻底告别黑板、讲桌和汇集一堂的学生......这一传统课堂形态了呢?
都教授有没有可能被电脑中的影音视频所取代呢?


美国加州圣玛丽学院英文系教授徐贲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他在《阅读人文经典》认为,大学教育中,至少“人文教育”是无法被互联网取代的。
2. 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人文教育无法被代替的原因
在理解徐贲的答案前我们需要先知道,什么是人文教育?

徐贲认为,人文教育有这三个重要特点:

一,它强调的是以思考(thinking)、理智(reason)、判断(judgment)能力为主要特征的智识,不是某种领域知识;

二,它要求于学生进行以“常识”(common sense)和“普通知识”(common knowledge)为本,以亲近智慧为目标的知识活动,不以积累和提高专门知识为目的;

三,它的“知识”产生于“对话”,而不是“传授”,在运用知识时重在说服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真理,因此特别与公共说理有关。

我们发现,人文教育强调的并不是传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深入阅读、对话培养学生们的价值判断、理解能力、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相信大家都能认同徐贲先生的观点 —— 互联网时代,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徐贲说:
互联网时代的学生们最需要学习的是
有积极价值导向和批判问题意识的思考能力,
而不仅仅是获取现成的客观知识。
他提醒我们:

“互联网上容易获得的巨量信息造成了拉里·桑格所忧虑的“知识贬值”现象。

他说,‘全世界互联网服务积累的信息越多,信息越是容易获得,比较而言的知识就越不稀奇,越无吸引力。我担心互联网已经大大削弱了人们对知识独特性和知识为何值得追求的感受’。

许多以前被视为难能可贵的知识在互联网上唾手可得,就专业知识的积累而言,年轻学人超过以前那些皓首穷经的积学之士已经不再是什么难事。然而,他们的智识却未必有同等程度的增长。知识不等于智识,这并非在互联网时代才如此,但却在互联网时代变得更加突出......

今天,这样的检验任务往往落在了读者自己身上,关键在于要能辨认出真实,并将它与虚假区别开来。我们运用理智或证据来作出决定。”

而人文教育,就是以提高学生的批判思考能力为重要目标,它让学生们能在知识获得越来越容易的互联网时代做出自己的选择与判断。
图为徐贲先生
本文徐贲先生的话全部摘自其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序言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 互联网时代,
生命经验的面对面交流依然可贵
那么人文教育该怎样实践呢?

徐贲先生建议:人文教育包括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所区分的部分——以阅读经典为基础的课堂讨论和写作。

利用互联网,知识的单方面传递可以被轻易替代,但是老师、同学面对面分享生命经验的感觉是很难被取代的。徐贲先生说:

我们学校对经典阅读提出的具体人文教育目标是:“为学生提供会面和分享共同经验的论坛,以此培养一种真正的知识群体同伴关系(collegiality)——在来自所有系科教师的引导下对共同的文本进行阅读和讨论。”

图为拉斐尔《雅典学院》(1510~1511年作)
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
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


在这种知识群体同伴关系中,每个人当下的的思想和经历、经典著作中所携带的、古老的智慧和生命体验相互交织碰撞、产生火花,一起关照当下我们生存的世界,这是非常美妙的一件事情。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大学提倡小班讨论课、集体汇报——这种生命体验的交流、分享思想、亲近智慧的举动在互联网时代愈发珍贵。
如果你想学习
美国大学中《阅读经典》课程都是怎样对待经典的?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人文教育的方法和实践。
可以参考这本书。
徐贲 /《阅读经典:美国大学的人文教育》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15年10月
想要知道了解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和信息,可以关注“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系列丛书,为你开启人文社会学科的奇妙大门。点击文末“阅读原文”直接下单购买!



- 版权信息 -
作者:徐贲
编辑:marryshu
资料、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及合作事宜请联系微信:emily_wangwei


长按图中二维码可进行识别关注
点击本文最下方“阅读原文”,可直接下单哦!


    关注 北京大学出版社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