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的伟大细节-梵高

 

油画的伟大细节:笔触与色彩...



梵高在中国,可谓一个常常被人提及的谜团:他代表着中国人对艺术创作、疯狂的浪漫幻想。但疯狂就可以创造艺术吗?这就是对天才最大的误解了。
下面这幅图,是我们在网上所能找到的最大精度的《星空》。很多人对《星空》的认识,也不会超过这样一张3000像素边长的图。



看起来没什么特别的,对吧。图片取自网络。
但真正的《星空》是这样的:





是的,梵高所有的笔触,都是具有色彩延伸、变化,和方向的!



在《星空》原作中,其全部笔触都是带有色彩的变化、延伸,以及方向的,仅仅在上面这个局部中,就出现了五个肌理的方向,而这些全部是用笔触、色彩变化做到的!



《星空》是一部使人感到眩晕的作品,因为在这一幅画中,梵高的笔触出现了大量的方向上的对抗,它们全都在延伸、旋转,像激流一样流动。
看上面这部分局部,仅仅绿色就出现了浅绿、深绿、深灰绿、棕灰绿、黑绿,而棕色同样出现了五六种。它们之间的递进、纠缠以及肌理上的延伸,构成了具有疯狂动力的前景。

梵高确实疯了。一个正常的人,无论如何是不可能从星空的场景中看到事物如此疯狂的流动的。从认知角度来说,我们可以推测梵高的思维状态出现了非常异常的情况。
但是,就是这种异常,推动着梵高用他高度纯熟的技艺,描绘出了他眼前的一切。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眼中的疯狂仅仅是推动力,是认知的高度异常、技巧的纯熟、绘制中高度的理性与克制,使他最终完成这幅《星空》。这幅画的难度、技巧成熟度以及其中疯狂中透露出的灵性光辉,都达到了顶峰!这才是《星空》之所以为杰作的原因。

既然都说到这里,不如看一看下面这幅



梵高的笔触是靠灵感与偶然吗?绝不是。我们看看这幅《玫瑰》就知道了。这幅画作于1890年,就在梵高进病院之前。



淡绿色很平常,但淡绿色用到这个地步并不平常。这种褪色几近苍白。而即便是在进病院之前,梵高的笔触也展现出了极高的理性控制:所有画的花瓣,均是由极其微妙的色彩迁移做内容,以笔触做肌理完成。



我曾经为梵高绘制的花瓶的瓶体迷惑不解。一开始,我以为是他精神出了问题,所以无法控制色彩与透视的关系——笔触的处理已经使得瓶体出现了问题,仿佛旋转、下陷了似的。
一开始,我以为这是一个错误。后来我才明白,这是疯狂的创造。它形成了一个向内的空间,旋转下陷。这就是1890年,已经陷入高度精神失常,于同年自杀的梵高眼中的下沉,它极其理智地结束于疯狂的下旋。

说完了这些,不知你是否能感受到梵高。

绘画并不等同于乱画,并不等同于含混不清。艺术创作始终存在标准,并且这一标准是高度残酷的:写下了《茶馆》的老舍最终跳湖自杀,可《茶馆》却偏偏是一个充满幽默感和喜剧感的作品;同时,如果《茶馆》让你笑不出来的话,作为作家的老舍,其价值就要大打折扣。

在上面的讲述中,我们可以揭示的几件事是这样的:
1,艺术绝不等同于乱画,并且艺术创作存在高下之分。艺术家的世界是极其微妙的。把戏是最容易抓住人眼的东西,可真正的艺术家并不玩把戏。真正具有严肃价值的作品,是具有极高的理性的。
人们由于不了解艺术,或者仅仅接触过艺术史上一些片言碎语,而匆匆对艺术做出判断,如“蒙德里安”就是个粉刷匠“,这仅仅是无知和误解,而不是见解。
2,中国与西洋美术的关系是断裂的。这个断裂开始弥补,仅仅是一百年前,徐悲鸿从法国带回石膏像,才刚刚开始。只是由于传播媒介的问题,我们往往不得了解作品的真相,所以才会出现“农妇梵高奶奶画得比梵高还好”、“200元的农妇画怎么就比不上周春芽500万的画”这种奇谈怪论。

(以上内容为转载)


    关注 野风艺廊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