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道昭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郑道昭对中国书法的影响郑育智郑道昭(?—516年),字僖伯,自号“荥阳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即现在的河南...

郑道昭对中国书法的影响
郑育智


    郑道昭(?—516年),字僖伯,自号“荥阳中岳先生”,北魏荥阳开封(即现在的河南)人,官居秘书监、荥阳邑中正、平南将军、光州刺史兼平东将军等要职。史料称:“郑道昭少而好学,综览群书” ,“勤于政务、工于诗赋,尤精书法”等。
在中国书法历史上享有“南王北郑”的北魏书法大家、魏碑体书法鼻祖郑道昭其一生对中国书法的影响和贡献远不亚于“二王”,从北魏到明末清初,北魏书法一直被一些书法评论家刻意贬低为旁门左道,唐、宋、明乃至清初学习书法均以倡导以南朝(含晋朝)书法为正宗。虽然隋、唐的一些成就很高的书法家都各取所需地从魏碑中汲取营养,包括楷书大家褚、欧、颜(早期)的字里行间都无法摆脱魏碑的痕迹,但由于文史上的一些评论家对北魏书法的偏见和刻意贬低,他们就算取法于魏碑,也都对魏碑绝口不提,这种现象一直到晚清才得以改变。

晚清,强烈的政治因素被康有为等人渗入到碑学之中,康有为进京考试,上书要求皇帝变法被阻,悲愤中著《广艺舟双楫》大力鼓吹碑学借以抒发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编者,天也”,“书学与治法,势变略同”无不把变法维新的政治理想融进书学著作之中。在以阮元、包世臣和康有为首的书法大家,大兴碑学和挽救日益颓废的衰落书风的强烈主张下,郑道昭的书法才被重新推上历史舞台。
然而,时至今日,一些书法爱好者甚至一些年轻的书法家都知道“南王”(羲、献)却很少有人知道与“二王”齐名的“北郑”指的就是魏碑鼻祖郑道昭。当然大部分人都知道郑道昭是一个颇有成就的政治家,但知道他是一位书法宗师的人毕竟还是少数。
郑道昭所处的年代是一个政治混乱、朝代更替,然而却是一个文化兴盛的年代,这个时候文艺学术出现“百家争鸣”的盛况,这段时期被后来的史学家称之为“春秋战国以来的第二个文艺兴盛期”。这个时期也正是中国书法“魏碑”体的形成期,是中国方块文字为适应时代的需要,正在从汉隶向楷书转变过程,而作为承“隶”启“楷”的“魏碑”正是这个时代的产物。“魏碑”这种“气势开张、古朴粗犷”的独特风格书体在以郑道昭为首的北魏书法家的倡导和践行下逐步形成的。
荥阳郑文公碑


郑道昭一生共在祖国各处名山大川留下了“魏碑”摩崖石刻《游槃之山题字》、《郑文公上碑》、《郑文公下碑》、《中明坛题字》、《北峰山题名》、《云峰之山题字》、《石室铭》、《白驹谷题名》等40余处,处处均为经典之作,其数量和质量都占魏碑总数的上方,堪称为北魏代表。其中《郑文公上碑》、《郑文公下碑》、《中明坛题字》、《北峰山题名》、《云峰之山题字》、《石室铭》、《白驹谷题名》备受书家喜爱,康有为美其书曰:“体高气逸,密致而通理,如仰人啸树,海客泛槎,令人想象不尽”,并在他的《广艺舟双楫》中提出“尊碑、备魏、取隋、卑唐”的主张,对郑道昭的书法艺术大加赞扬,清包世臣《艺舟双楫》称其书为“文苑奇珍”。值得一提的是郑道昭的《白驹谷题名》被当代书法理论家誉为1500年前中国榜书之最,《郑文公上碑》、《郑文公下碑》更被人尊为“隶楷之极”,以至后来有人把郑道昭与王羲之并列,称之为“北方书圣”、“一代文宗”等。
郑道昭离开我们将近1500年,但他所留下的传世之作,将与他的名字一样流芳千古。

作者:郑育智



    关注 世界郑氏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郑道昭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