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舌尖》的央视纪录片,揭秘大国工匠的“绝活儿”

 

央视新出的一部纪录片,意外捧红了一群“匠人”。《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故宫博物院里,各种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



央视新出的一部纪录片,意外捧红了一群“匠人”。

《我在故宫修文物》,讲述了故宫博物院里,各种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复过程和修复者的生活。

播出后,影片在豆瓣的评分比曾经的国产纪录片爆款《舌尖上的中国》还要高0.1。
你可能没有想过,在故宫博物院展柜里的精致文物,刚出土的样子——
又脏又黑,毫不起眼
▲唐三彩马没了尾巴,残缺不全,身上缺了大块颜料
▲木雕佛像脸上裂了一条大口子,手指也断了
每天在故宫中与文物打交道的匠人,就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他们师傅的师傅是中国古代“士农工商”中的“工”。

虽然处在瞬息万变的机器工业时代,修复文物的却不是高精尖的仪器,而是一批修复师的“老手艺”。
▲钟表组王津师傅


我们参观时的一眼,背后可能要花上他们几年,说他们是魔术师,毫不夸张。

▲修复康熙帝寿礼:万寿屏
有网友这样评价:“手艺人的一生好像只为一件事情而来,他们坐得住、守得住,总能给后来人留下点什么”。

在上饶铅山,也有一群工匠,传承着老祖宗的手艺,延续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四纸的传奇。


上饶铅山县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四纸
▲铅山县古街道


铅山位于武夷山脉北麓,境内境内峰峦起伏,盛产毛竹,为制造上好的竹纸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连四纸,也称连史纸,是上饶铅山特有的一种高级手工竹制纸,其制作技艺始创于唐朝中期,成熟于宋元,盛于明清。

▲铅山连四纸
▲铅山浮桥
在以水运为主的古代,连四纸依托于铅山发达的水系遍销全国,出口日韩和东南亚地区,鼎盛时产量达20多万担。

在今天的铅山石塘古镇仍然保留了许多当年规模较大的“纸号”的遗迹,用今天的话来说,当时这里就是土豪云集的“富人区”。
▲铅山县石塘古镇




初夏:收集嫩竹

连四纸的制作工艺复杂,立夏前后,就要开始收集出土十几天的嫩竹子作原材料。经70多道工序,历时一年,才能收获一张正宗的连四纸。

章仕康,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四纸制作技艺的国家级传承人。祖上三代做纸,自8岁就开始学习这门手艺,直到今天仍然身体力行的坚持“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
▲现场演示连四纸制作技艺


连四纸的制作最大的特色是天然漂白。

制纸的材料在不添加在不添加任何药物的前提下,在特定的环境中自然完成的。选择向阳背风,地势平坦的山坡,还要把场地上的大树砍掉,只留下一些小灌木,这些小灌木的上半部分也要折断,使其不能长的太旺盛,但又不至于死亡。然后把竹纤维原料均匀的撒开在小灌木上进行晾晒。通过空气中的臭氧和利用太阳的紫外线,对原料色素进行分解,通过雨水的淋刷逐步使纤维原料达到洁白的效果。
天然漂白需要两次,加一起大概4个月。这样做的结果纸张不受化学药物侵蚀,又能洁白如玉保存的更加长久而不变色。

所以说,连四纸是集天地的灵气,取万物之精华,一点不为过。
▲《辞源》中对连四纸的解释


据说,五十年代,郭沫若到上饶,参观了烈士陵园并题字,当时烈士陵园的负责人提出要给郭老润笔费,郭老说不要,只要几张铅山的连四纸足以。可见连四纸在文人心目中的地位。



大国工匠

[/b]

master

都说“洛阳纸贵”,但是古人却赞铅山的连四纸“品重洛阳”,一张薄纸,是中华文明的载体,也是跨越千年的传承。匠人不变初心,“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连四纸亦将续写荣耀。

你在故宫修文物,我在铅山造竹纸。匠心一脉,无悔。



来源:杨小扁traveller
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注 上饶旅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