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你的工匠精神,抑或我的科学信仰——且看故宫和我科的携手!

 

穿過千年的神秘,他们手中的日常。物之于人是启发,人之于物是相知。旺盛生命力,他们与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传统...





穿過千年的神秘,他们手中的日常。物之于人是启发,人之于物是相知。

旺盛生命力,他们与文物相遇更相知,千年的传统技法和陈旧的工具更饱含传承的温度。他们对于古物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修复。世世代代传承千年的修复师们与手中的文物永远在进行着一次穿越时代的对话,这是一场奇幻的相遇,注定的相知。

(摘自“我在故宫修文物”豆瓣影评:《一道宫门,两重世界》,原作者/土土人。)



(截自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图中王津师傅在修复钟表。)
今年年初时,诸君都被央视九套播出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震撼到了吧?

一道宫门,两重世界。君子之身,匠人之心。

相信诸君也与小编一样曾走马观花地游过故宫,走过午门,走过三宝殿,走过奇珍琳琅的珍宝馆和钟表馆,走完了,离开了,却不知道是谁在守护故宫,谁又在传承故宫。

但是……小编今天不是来抒情的!!!

前些天,一个重大新闻降临北科!!!

故宫博物院和我科结盟了!!!(详情请戳“阅读原文”,这次有真料~)

这当然不意味着我科的学生去故宫不要门票,这意味着一种更高层次的东西。

故宫的传承同样有我大材苑的用武之地呀!
1
新材料一直被视为新技术革命的基础和先导,文物保护科学的发展也是随着新材料的引入不断发展完善。30多年前英国人Madson将当时工业上用于铜及铜合金制品缓蚀的苯骈三氮唑应用于青铜器的保护处理方法,现在已被广泛地推广使用,并形成了减压渗透法、综合保护法AMT法等一系列青铜器保护方法,对青铜器的保护处理起到了促进作用。[1]
兽面纹鼎


商代前期青铜器代表,通高21cm,宽18.3cm,重1.04kg。

鼎圆体,深腹,薄壁,平口沿外折,口沿上有双立耳。腹下三扁足,足作夔形,首朝上,尾部作支点。颈部饰兽面纹,无地纹,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鼎是青铜礼器中最重要的一类器物,自考古学上的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出现,一直沿用至明清时代,是青铜器中流行时间最长的器物。
田告方鼎


通高15.6cm,宽15cm,重1.68kg

鼎长方体,方口唇,双立耳,直壁,四柱足。有盖,盖扁平,上有一环形钮。口下饰兽面纹,腹上有三排乳钉纹,排列成“凹”形,足饰三角云纹。

盖与器有对铭,各2行6字:

田告作

母辛尊。

铭文记田告为其母辛做祭器。

此鼎为陕西宝鸡出土,现藏于北京故宫。
2
有机高分子材料是文物保护中使用的一类重要材料,在文物保护中被用作文物的加固材料、粘结材料和表面封护材料等。

文物作为物质存在,由于经历了千百年的自然变迁,多数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如腐蚀、霉变、碎裂、变形等。对出土文物一般要经过清除不利于文物保存的污垢、锈蚀,加固脆弱的部分,粘结碎裂,矫正变形,补配缺失部分等技术手段,在采取这些手段的过程中,有涉及许多的物质材料,这些材料包括清洗的、用于粘接的、用于表面封护的、用于杀虫灭菌的等等材料。在这众多材料中,高分子材料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2]
琉璃釉罗汉像


明代成化二十一年,高121cm,宽68cm,陶胎厚1.5-2cm。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件琉璃釉罗汉像装饰手法朴素而又富于变化,内部结构较特殊,模制成型。特别珍贵的是在罗汉像底座的背后留下了制作年代、工匠姓名、施主姓名及化主法号的釉下款识,为人们研究当时制作罗汉像的社会背景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也为鉴定此类文物的年代提供了很好的参照物。

这尊罗汉像几十年前曾修复过,系用虫胶片粘接,但许多地方严重错位、开裂,粘结缝隙过大,粘接剂老化、酥脆。缺失之处用石膏补配,也出现酥粉、老化现象。于是,故宫技术人员对该罗汉像进行了解体修复。本次修复改进了修复技术,如改进补配材料,采用环氧树脂胶泥,增强配块强度,以及在使用传统修复材料的基础上使用了热固性树脂仿釉,使修复过的地方"釉"的质感更强,附着力好,硬度与热塑性树脂涂料相比有明显提高。

修复前,它是这样的——
修复后,它是这样的——


(图为琉璃釉罗汉像底座)
3


彩绘文物表面五颜六色的颜料使其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倍增,但也正是彩绘颜料层的存在,使得彩绘容易卷曲起翘,脱离基体材料,这就产生了诸如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陶俑颜色消失,变为素陶俑的病变现象。因此,对彩绘文物进行保护显得极为重要和迫切。

在彩绘颜料的表面保护方面,人们已经尝试着用丙烯酸树脂、聚氨醋等高分子材料进行封护与加固保护。虽然这些保护材料的施加对提高颜料的粘接力,防止颜料的脱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截止目前,对文物保护材料的稳定性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研究。有些保护材料使用寿命短、很快就丧失了保护功能有时甚至出现了文物保护材料的老化加速文物腐烂的现象。

彩绘文物中亟待解决的是彩绘颜料表面的封护、加固保护问题。虽然,越来越多的有机高分子材料被“移植”到文物保护领域,但对材料的稳定性缺乏系统、科学、全面的研究,选择材料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和片面性。[3]

这一切,也许都需要材料科学方面的学者进行研究探索。
太和殿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中国古代宫殿建筑之精华,东方三大殿 之一。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大殿。位于北京紫禁城(故宫)南北主轴线的显要位置,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称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顺治二年(1645年)改今名。建成后屡遭焚毁,多次重建,今殿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重建后的形制。

太和殿金碧辉煌、美轮美奂。室内外梁枋上饰以级别最高的和玺彩画。

和玺彩画,又称宫殿建筑彩画,这种建筑彩画在清代是一种最高等级的彩画,大多画在宫殿建筑上或与皇家有关的建筑之上。根据建筑的规模、等级与使用功能的需要,分为金龙和玺、金凤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和苏画和玺等五种。

也因为有了这绚丽斑斓的和玺彩画,太和殿这历数风雨的古建筑仍然可用金碧辉煌来形容,从而使这古代建筑有一种豪放而赫然的气势。

文物保护是一门多学科、多领域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涉及的范围广泛。它与化学、物理学、材料学、地质学、生物学、建筑学、历史学、考古学等都有密切的联系。作为基础应用学科的材料科学,在文物保护研究与处理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研究各种材质文物的成分、结构蜕变以及新材料的应用是文物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4]

小编的物理化学老师说过:“有时候一个学者工作一辈子便只能完成一幅相图。”

我们材料人的钻研精神,难道不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匠人之心?

是谁在守护故宫?是谁在传承故宫文化?

这是你的工匠精神,抑或我的科学信仰。

愿相携手,钻研,传承,延续。


(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截图)
下一次,去故宫的时候,可要带上我科的学生证,虽然不可能免费,但是,这是一个信物。下一次,走过午门,走过三宝殿,走过奇珍琳琅的珍宝馆和钟表馆时,在惊叹文物的美轮美奂之时,也能更好地体会到那份匠心吧!
[1]摘自陈坤龙、铁付德:《材料科学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2]摘自周双林:《文物保护用有机高分子材料及要求》;

[3]摘自王丽琴:《彩绘文物颜料无损分析鉴定和保护材料研究》;

[4]摘自陈坤龙、铁付德:《材料科学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

文案/少女白
编辑/少女白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关于“材子风华”


    关注 北科大材子风华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