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无观读小诗之九 昌耀《冰河期》

 

巨人沉默了。白头的日子。我们千唤/不得一应。...

诗人昌耀。图片来自网络


那年头黄河的涛声被寒云紧锁,

巨人沉默了。白头的日子。我们千唤

不得一应。

在白头的日子我看见岸边的水手削制桨叶了,

如在温习他们黄金般的吆喝。

(1979.1.7)

昌耀的抒情短诗,古朴稚拙,而又雄浑苍劲。诗人与诗匠的区别在于,前者以全部生命拥抱诗歌,诗成为诗人在世间游历与情思的写照;后者以诗艺的炫耀,使诗沦为与写作者无关痛痒的身外之物。

在这首诗中,诗人寄情于天地间,也就将一己之情感凝聚在天地的物象之中;天地间的物象在此并非充当了诗人情感的载体,而是将其深沉、凝重的情感,从封闭、隐秘之处引发、召唤出来的对应物。

“冰河期”既指自然界的冬季,也很自然地让人联想到“那年头”——一个特殊时代——的严寒逼人;首行的“黄河”以及下行的“巨人”,象征着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这些公共象征意象,使阅读者能迅速进入诗的特定情境中,而将注意力集中在诗人如何推陈出新;或者说,当诗的意旨变得比较清晰,诗之为诗的依据何在,成为阅读者关注的焦点。

“黄河的涛声被寒云紧锁”一句,在阅读者眼前仿佛矗立了一座巨大的冰雕,极具形象感和立体感。“紧锁”二字,不仅凸显“寒”的分量和程度,而且将“涛声”由听觉转化为视觉形象,将动态的奔腾的河流转化为静态的凝固的声音;同时,天空中“寒云”意象,也暗中呼应了大地上冰凝的水的视觉效应。巨人的“沉默”是无奈,也是忍耐和积蓄;巨人的涛声曾经有怎样的磅礴气势,它胸腔内此时的轰鸣就有多么的撼天动地。“白头的日子”言简而义丰,一方面指冬雪染白了头颅,一方面指青丝因愁而生白,同时也写出了冰河期的漫长。

在千呼万唤而“不得一应”的时候,诗人发现水手们正在削制桨叶,为冰河的解冻、航船的开行作着准备。他们的“吆喝”也许只是随意的哼唱,但已解开了“寒云的紧锁”,让天空透射出一缕阳光。“黄金般的吆喝”同样具有化听觉为视觉形象的效用,同时又与冰凝的涛声形成大幅的反差。他们似乎不属于“白头”人的行列,因为“温习”一词表明他们熟谙自然运行之道,因此才能预先捕捉初春来临的气息,有条不紊地做自己该做的事。
冰封黄河。图片来自网络


从纵目山河天地的凄冷,到眼观耳听水手旁若无人的一举一动,诗人向我们描摹了冰河即将解冻、航船即将重新扬帆的壮阔场面,而又不动声色。

(本文原刊王泽龙、李遇春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经典作品选讲》下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后经修改,刊发于《诗刊》2015年10月号上半月刊《读诗》专栏)



真无观:与他者比邻而居



    关注 真无观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