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身份 关于创作

 

讫,意为结束;起,意为开始。按照习惯,我们通常说起讫,而非“讫起”,在此我们特意将二字调换位置,意在打破常规...








讫,意为结束;起,意为开始。
按照习惯,我们通常说起讫,而非“讫起”,在此我们特意将二字调换位置,意在打破常规。另外,结束也意味着新的开始。在这个躲不开毕业话题的季节里,离开学校,结束学业,也意味着职业生涯的开始,此次我们邀请艺术专业的应届毕业生,以“讫起”为主题,提出他们的创作方案,宣告新的征程。


杨亮
1986 年生于河北省秦皇岛市
2007 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
2008 年进入雕塑系第三工作室
2012 年被推免攻读硕士学位,从师于凡教授
研究方向为古代传统与当代雕塑研究

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深知底层人们的生活的窘境,他们满怀希望,即使面朝黄土背朝天,但他们坚信新的生活即将开始。从我出生到现在,见证着家乡的起步和变化,在父辈们的努力之下,家乡的变化如此之大也是我不能够想象的。而与此同时,我们也在渐渐地失去,失去那些原有的文化,而我所做的就是用艺术的手段将它们保留下来,以供后来人赏阅和思考。

在这一系列的作品中,我所采用的主要材料——木屑,基本上是在木雕创作的过程中所摈弃的。我通过用粘合的方式,继续创作,赋予了其新的形式和生命力,同时也为传统的木雕艺术开创了新的可能性。运用最为普通的材料,塑造最普通的人群,让我的作品回归到普通大众之中。在社会飞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反思。

整个系列我都在说一个身份的问题,农民、老人、小孩以及自我的社会身份问题。以雕塑的形式呈现出来,作为一种纪念碑的形式,这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是希望能够引起社会的反省和思考。

父亲是伟大的,在我做《老父亲》这件作品之前,我先做了他的手。平时我们都不怎么交流,他甚至都不知道我所从事的事业,但他一直默默地支持着我, 用他的双手为我打拼着,但我看到他的手的时候,我的心酸了,眼睛湿润了,我做了剪纸作品《手的诗篇》和雕塑作品《老父亲的手》,然后又塑了一尊父亲的纪念碑,过程就像触摸父亲的每一块肌肤,那是岁月的伤痕。

作为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虽在大城市北京逗留了许久,但我的心一直是向往那养育我的家乡,向往那与大自然的亲近和紧密。我所做的有关鸭子的一系列作品,就是基于我自身的社会身份的一个思考,针对我身为一个所谓的艺术家身份的思考。


《她十一》

综合材料

140cm×45cm×40cm

2014年

你是如何理解“讫起”这个主题的?

刚开始看到还真不知道什么意思,后来才知道“讫”是结束的意思,也就明白了一些。我的理解就是结束也意味着一种新的开始,同时每个新的开始也要面临最终的归宿。我本人还是挺喜欢这个词的,虽然是两个点,但是这两点画出了一个圆,周而复始。

为何会选用木雕过程中的会被丢掉的木屑作为创作材料?

这个跟我的生活背景是有关系的,我来自农村,生活贫苦、拮据,知道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要珍惜拥有,要节俭。我在大五的时候就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在不断地创造、生产,与此同时无形的制造出很多垃圾,这个问题是值得我们这些所谓的艺术家思考和反思的。我经常看到这些木屑,我就觉得它们是可以用来做些什么的,然后就开始我的实验。

要毕业了,在结束学业,身份马上要转换为艺术家的时刻,你的状态是怎样的?

其实在我心里我早已经毕业了,只是肉体上在美院又待了3 年。我觉得我应该算是比较幸运的,因为在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做过一些优秀艺术家的助手,也算见识了一些世面,这经历使我成长了许多,也打消了我之前面对艺术时的徘徊和不安,现在心更安定了。毕业了,应该说是我的肉身也解放了,开启我新的旅程。

自述中你谈到了身份的问题,你是如何理解艺术家这个身份的?

艺术家,起初是没有这个称呼的,达·芬奇他们也只不过是“巨匠”而已,后来随着个人意识的加强,慢慢地形成了个人的体系,从匠人的体系之中独立出来,艺术家的这个社会身份也就诞生了。

我认为艺术家跟医生、科学家、哲学家等等这些“家”都是一样的,都是社会中的一部分,并且对这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是起到重要的作用的。我认为在不同领域做出相应的贡献和业绩的,都可以称之为艺术家。



《男孩与鸭子》

综合材料

110cm×60cm×40cm

2015年

是否会坚定地走艺术创作这条路?

我不喜欢“坚定”这个词,我觉得我的艺术创作不是坚定,它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就像每天要吃饭一样,它就是我生活的营养,让我活得充实、有意义。

如何看待毕业创作对你个人的意义?

说实话,我不太喜欢我的作品被别人称之为毕业作品,我只是在毕业的时候展示了它们,从2013 年我就开始做这一系列的作品了,这几年中从来没有间断过,这使我很愉快,也很充实。我也不是专门为毕业而创作的,我在积蓄一些作品,是为之后的个人展览所准备,此次毕业展只展出了我作品中的小部分而已,我一直都在不断地思考和创作。

注:本文来源”颂雅风艺术月刊“

- END -
艺术不吃饭
听说懂艺术的小伙伴们
都关注“艺术不吃饭”官方微信


    关注 艺术不吃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