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养不教】至【老何为】

 

戳上方贾伟微关注就能获得开心,比路上捡到一百块钱还开心!-END-...



戳上方贾伟微关注就能获得开心,

比路上捡到一百块钱还开心!

《三字经》这本书,虽然是儿童读本,但是做父母的人、做老师的人,都要把这本书陪着自己的儿女学生,一起来研读,从小孩子一直到成人,甚至一直培养到他学术成就。为什么呢,这本书一开始就讲人之初,性本善,明了自己有本性,我们学做圣人,就是把自己本性完全开发出来。本性是绝对的,不是相对的善,是绝对性的善,由这个绝对性的善,发挥出来作用,对自己来讲,是一步一步的学做这个圣贤,对于社会人羣也好,都是对人处处有好处。人人都学这个善的话,我们可想而知,从家庭到社会到国家,一定是国泰民安,社会的风气非常淳厚。所以这部经,非常重要。

无论是父母、师长、小孩子,果然从这上面来研究的话,是一个最正确的,从教育方面来讲,也是根本教育。下面我们就继续看了。上面是讲到古时候,孟子的母亲,还有在这个唐五代的时候,窦禹钧他怎么样的教五子。孟母是选择居住的环境,窦禹钧呢,就把握着教育的一个根本,教他的儿子,处处要学正义,学这个合乎道理,这就是教育的中心。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这是从上面来讲,做父母的,小孩子小的时候,家里的在家庭教育,教这个小孩在家里,兄弟之间要互相友爱,对于父母应该怎么样听话,在外面跟邻居的小孩子,怎么样相处,处处拿这个好、也就是善意,对待他人。到了这个上学的年龄,那就要送他上学,不送他上学的话,这个父亲的责任,这是不能交代。所以这里讲养不教,父之过。

养不教这个教,从小孩子一生下来就要教,不但生下来就教,前面我也说过了,古人讲这个母亲一怀孕的时候,那个婴儿在母亲的那个胎里面,怀了胎就要教育,古时候叫做胎教,做母亲的怀孕之后,自己外面不好的事情不要看,不好的声音不要听,比如说骂人的话,讲那些跟人家吵架那些话不要听,引人学坏的那些言语不要学,吃的东西也要注意了,一切都要胎教。所以古人懂得了,小孩子要入胎的时候,母亲最好有时间听听那个非常美好的音乐,养成那个小孩在胎里面,都有一种性情温和的,母亲跟人家相处,不要跟人家争吵,母亲自己不要随便的发脾气,一愤怒,自己一发脾气就影响胎儿,这些都是胎教。出了胎以后那更不必说,更要教,这个小孩子一出胎,一举一动那么就教他正确的姿势,小孩子能够学了知道,吃饭,你教他拿筷子,教他用右手拿筷子,这都是教。懂得做家事的时候,你就教他怎么样扫地,怎么样洒水其它的,现在没有洒扫这桩事情,其它家事还是不少,都是要按照一定的程序来教他。古时候叫做礼,按照礼,礼就是规矩,规矩就是办事的程序,按照办事的程序就是有效果。比如说教小孩子穿衣服,怎么样穿衣服呢,他先穿内衣,内衣有上下,这是一步一步的教,教小孩子,吃饭怎么个吃法,吃饭有吃饭的规矩,这都是小孩子家庭教育。到了学校,入学的年龄了,就要把他送到学校,古时没有学校,但是有私塾,送他到私塾念书。

养不教养指的什么呢,小孩子在母胎里面,母亲以他自己的气血来养他了,出胎以后呢,古时候都是母奶,用母奶喂小孩子,现在不用母奶用牛奶,意思还是一样喂他吃奶,这一个阶段过去以后,他可以吃饮食了,吃饭一般的饮食了,这都是养。除了饮食,穿衣服,其它生活所需,这都是养。

如果说只养而不教,到了学校入学的年龄,不把他送到私塾里去受教育的话,这个父之过,做父亲的一种过失,为什么呢,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父之过就包括父母,因为三字经三个字一句,只好讲父之过,父之过是包括父母在内,这是对父母讲的。

下面两句呢,教不严,师之惰。送到私塾里面,那么就现在来讲,送到学校里面,学校从开始幼儿园,幼儿园也是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以至于到大学,当老师的人要严,教导要严。严是严格,什么叫严格呢,格是一个格、一个规矩,教育对于学生要按照这个礼,按照礼立一个规矩,这叫做格。这个规矩定下来的时候,要教学生,要严格的来教育他,不能随便的,不能随便顺着学生,他要求什么,你这老师就随顺着他的要求,他要求老师讲一些开玩笑的话,大家学得很有兴趣,这个当然也可以,你在教学的时候,上课的时候,插一点有趣味的小故事,未尝不可。但是你千万不可以像现代的学校里面,做老师的人,迎合学生的心理,说那些不正当的故事,把正当的教学放在一边,说那些奇奇怪怪的那些笑话,引起学生的好感,这就不严了。这对于学生没有好处,因此讲这个教要严格。严格是从那里说起呢,这是著作三字经这个著作人,他这个章法非常严密的。一开始就教父母师长,要懂得这个人之初,性本善,性善,从那开始,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要从性本善来发挥,从性本善上发挥,你看后面孟子母亲择邻处,也是选择这个善,窦燕山,有义方也是从本性上发挥那些道理,拿那些来教学生教他儿子。现在教不严,做老师的,你怎么样教学生,严格是不错,是要严格,严格讲的指的你学什么东西,学的东西就是教学生就跟前面窦燕山一样的,窦燕山教他的儿子有义方,各级学校的老师,教学生也要有义方。有义方这个义方定下来规矩,就要严格的教育学生。所以严格的教,不是用这个疾言厉色的,用种种的体罚,或者是用言语那种很严厉的来教育、要求这个学生,而是你用种种的方法,规矩要严格,要求要严格,但是方法要用启发,就像孟子母亲那样,她可以断机杼。

今日之下的老师,可以用种种其它的方法,来启发儿童,启发他,让他自动的能够觉悟,觉悟老师这样教导他对他有好处,也就是孟子所讲的,人都有良知良能,要启发学生他的良知良能。学生不学好,他厌恶读书,你就可以用种种的方法,来启发他,让他把自己的良知良能开发出来,良知良能开发出来,你可以用种种的比喻的方法,拿别人的好人得到什么样好的结果,那些恶人得到什么样的不好的结果,现在每一天电视上、新闻报纸上都有报导,你都可以拿本地风光,拿这个现实的教材,来启发学生。这些应用的方法多得很,就看老师们他肯不肯这么做,多多用这个心思,一定要对学生要求要严格,方法要用得很好。如果不是这样,那就师之惰,不是这样,也不肯用方法来启发学生,来诱导学生来好学,学生无论是那一级的学校,当老师的时候,你按照学生所好,迎合学生心理的话,处处讨好学生,那这就不严格,这就师之惰,惰是懒惰,做老师的懒惰的话,这是过失。

所以这四句话,前两句是针对做父母来讲的,后两句是针对各级学校的老师来讲的。做父母尽到对子女的教育,他就没有过了,没有过就有功。有功,父母有功,父母要这个功干什么呢,你的功用来开发自己的本性,前面一开始讲性本善那个重要。性本善那个本性他没有自然自动的出现,你要自己本性能够显示出来,它怎么显示出来,你要自己种种的功德才显示出来,这个功德就是父母对待儿女,父母对待儿女把儿女教得很好,你这个父母对于儿女的慈,父慈子孝这个慈,你就做到了,父母这个慈,慈从那里来的,慈就是从自己本性出来的,因此你尽到父母的责任,把自己儿女教好了,你的慈就是发挥得,到了很高的境界,父母自己把这个慈发挥到高的境界,你自己的本性,也是一天一天的显示出来。那么讲到做老师的,做老师的人,不管自己的每月老师的薪俸多少,现在国家的规定,老师他有一定的薪俸的。但是做老师的人,把薪俸放在一边,旣是当了老师了,你就全心全力的来把这个学生教好,把学生教好,师徒如父子,老师把学生教好,就如同父母把儿女教好一样的。那么父母把儿女教好了,他这个仁慈也发挥到高层次的这个高的境界,老师呢把学生教好了,也等于父母尽到仁慈的责任了,那么你老师像父母那样尽到仁慈的责任,你老师自己的本性也开发出来了,自己也是一天一天的学习贤人学习圣人。

所以孔子教人家学圣贤,从那里学圣贤呢,孔夫子自己讲,「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游于艺什么呢,艺就是我们在人世间,家庭里的父母教儿女这个教育,学校里老师教导学生这个教育,教就是一种艺。你做其它的事情,无论是做工业,学法律做农业,学做医师,这都是艺,艺学成功了,把这个道结合起来,就用这个艺来做功德,处处拿这个艺来对待他人。比如说当老师的人教学生,当医师的人,拿这个医术来救济病人,把病人治好,他全心全力的把病人治好,工业生产的人,他要生产吃的东西也好,用的东西也好,他要考虑到消费的人,让消费的人吃你生产的东西,他身体得到好处,你千万不可以加上那些有害的化学的那些原料在里面害人家,制的用品让人家用起来的话,没有副作用,这个都是你处处自己啊对于消费的人有好处,利益消费的人,那你自己的功德就有了,你就是借着你这个技能来服务人羣,服务人羣有了功德,那么你啊自己的本性,也就能够一天一天的开发出来。这是中国学术,做起来人人都可以做,只要你肯这么做,肯学君子,肯学希望自己将来能够在这一生,能够把我们最痛苦的生死问题能够解决,就在这些日常工作方面生活方面,这样去做,那你就是一步一步的在那里来开发自己本性。在这里教父母讲老师。我们今天这个把这个推广的来研究,各行各业的人无一不是如此,无一而不是你拿你的专业来服务社会人羣,有利于人羣,就是有利于自己,学做贤人圣人。下边就讲到家里的子弟,入学的学生。

【子不学 非所宜 幼不学 老何为】

一个小孩子啊,无论是男子女子都叫子,做代表,这个子古时候是通用的,那个象形字,你看这子啊,上面是个头,圆圆的是个头,人头,头很大,小孩子生下来头很大的,中间那一横是两个手,象形字两道往上面的,这是写的平的啊,一直下来是个小孩子身体,在婴孩的时候,他是中性的,不论是女子是男子,生下来都是婴儿,就是这个状况,所以到后来用这个子,男子也称子,女子也称为子,这里就是讲包括男生女生,无论是男生女生,前面讲在家里从小父母不教的话,到了入学年龄,父母不把你送到学校的话,那是父母的过失。到了学校的时候,老师不尽心尽力的来教的话,那是老师的过失,他的懒惰。那么现在讲的做学生的本身了,在家里还是个小孩子,不听父母的教导的话,也就是说不听父母讲的那些话,那就不学了,到了学校老师所教的,教你怎么样认字,教你怎么样的读书,指导你怎么样的跟同学怎么样相处,怎么样对待人家,在学校在教室里面学什么样的规矩,老师在教学的时候,你这学生在下面不要随便跟同学们说话,自己要好好的要听老师在那里讲解,你自己不能说不听老师讲解,自己在打瞌睡,自己或者跟同学讲话,这都不学,你这样不学怎么呢,非所宜宜是不对的,你那样不好学不是你所应当的,所宜就是你应该怎么学习就要好学,旣然你父母好不容易把你送到学校了,老师也在那里尽心尽力的来教你,那你就应该好好学了,好好学叫做好学,你那样不好学,就是非所宜,非所宜就是不是你应当的应有的态度。你学习的态度,就要规规矩矩的在那里学习,非所宜你来学习的态度是不对的,这是前两句。

后面两句呢,幼不学,老何为再劝告在学校的学生,这是对年纪小的、年幼的学生来讲的。年幼的学生从幼儿园到小学,在现在来讲国民中学也都是幼,在这个阶段,不好好的学,不学就不好学,就像孟子他学了学了,自己觉得厌倦了,讨厌学习了,他就跑回来了,所以孟子母亲很好,用那种启发的方法,她在织布,不惜把她的布的丝割断了,割断损失很大,再要一根一根的丝把它接起来,那多费事,她不惜那样的做了,不惜那种代价,她要启发她的儿子,启发孟子来好学。你现在不学了,就像孟子那样,那样逃回家来,或者就在学校里面,就在教室里面也是不用心学,那么你到老来怎么办。幼学在小学学不好,功课赶不上人家,到了国中,更学不好,国中学不好,到了高中又学不好,高中学不好你想入大学,那就很难了,上不了大学了,那么这一直到老了怎么办,老何为呀,为就是一般人说是做事情,在这里讲,我们人在社会上,为什么要学呢,从幼年开始就学,学到少年,学到了成年是应该学就成就了,学成就你各种学问学成就了,你无论是学那一种行业,根本的,你要懂得从本性上发挥,你的专门的学问学好了,就把专门的学问,结合到本性上去,把它从本性上面能够融合起来,然后你这个专业,就是从本性上面来,由本性来指导,指导你这个专业了,处处来服务社会人羣,处处是替人家做慈善的事情,做这些功德的事情,这是我们人到世间来,这是有意义的事情。

如果说从幼年开始就不好学,一事无成,学业不成就,无论那一种学问、技能都没有学得好,那要想我们在人世间,我们从小接受父母来养我们,父母老了,我们靠社会来救济,一生都是依赖人家,我们自己对于他人,基本的,我们对于父母,怎么样报答父母,父母年纪老了,我们做儿女的不供给父母的衣食住行,我们做子女的怎么能够说得过去。要是供给父母来养活父母,那自己没有这个学问,没有这个各种艺能,办不到啊。再说我们每一个人,除了受到父母的这种恩惠,我们每天衣食住行,都是靠社会大众的贡献啊,社会大众的贡献,让我们在人世间能够生活,我们自己不对于社会有什么贡献,这说得过去吗。所以这里讲我们幼年不学,没有学问、没有任何技能,我们对于社会人羣,怎么说得过去呢,毫无贡献,一直到老,从幼年到老年,都是依靠人家,何为呀,这怎么办。怎么办,这说起来没什么大不了,要知道,我们这一生,完全受之于人,受父母的养育,不能尽到孝,不能基本的,父母年纪老了,不能养父母,就是不孝之子。受了社会这样来供给种种我们生活所需的,我们没有回报社会人羣,我们这是不合乎正义呀,我们就不义之人,这个将来,要知道讲到生死问题啊,一死了以后,再下一生,怎么办怎么了。古人懂得这道理,常常讲啊,我这一生,受你恩很大了,我们这一生报答不了你,我来世再报答了,来世我万一不到人间来,我变这个,做牛做马,我也要来报答你,做牛做马什么的,牛马用它的体力对它的主人效劳,这个现在一般人都知道,我这一生受你的恩惠这么多啊,报答不尽,来生做牛做马我还要报答你,说这句话很严重,这是老何为这一句话要往这里、要从这个方向去研究的话,那将来很严重。一个人一生到老,处处受人家的救济恩惠,自己没有能力来回报父母、回报社会人羣,再下一辈子啊,能不能到人间来,有问题。就算到人间来,他将来做事情,替人家服务了,人家也不给他报酬,处处替人家帮忙,人家也不感谢他,也不回报他。这就什么呢,懂得道理的人,当下他知道,我前生啊,亏欠了他,这还是到人道来的。万一真正是变牛变马了,变了畜生了,那就可怜,那就只有用自己的体力呀,向主人效劳啊。

所以这一句话老何为呀。一个小孩子,这个做父母的人,做老师的人,你要遇到小孩子不听话,老师遇到学生不好学,你不要怕现代人讲的,你要讲这个有过去世有现在世有来生,现代人的知见,一讲到有来生有前生,说是迷信,你不要怕人家笑话你,人家一般人说是指有前生有来生说是迷信,那些人真是不懂啊,不懂中国文化。中国文化孔夫子是集了大成的人,孔夫子最明白,他跟学生解释生死问题,他自己整理易经的时候,写那个系辞传的时候,把这个一个人有前生有这一生有来世,讲得清清楚楚的。所以我们真正学儒学中国文化,有孔夫子讲的那些道理,我们不怕现代人,那些现代不懂道理的人,我们不怕他笑话,我们拿正当的道理来,用种种的方法来教自己的儿女,来教自己的学生,你这就是慈父,明师,也是人师,你这个老师啊,就是自己也是一天一天在那学做圣人,你的学生,你指导他,也是一天一天的学做圣人,你的教育是成功的。那么这里是对于学生讲的,学生你要知道,幼年不学,到老时候怎么办呢,老何为这个学生不懂,学生不懂得老何为,他甚至于真正到老的时候,他怎么办,他还是依赖社会,依靠社会来救济他,社会不救济他,他去偷人家东西抢人家东西,这个怎么办,但是现在,说到这里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做家长的人、做老师的人,就要把「老何为」这个意义啊,好好的来循循善诱,好好的教导自己的学生,教导自己的儿女。

-END-


    关注 贾伟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