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解】【玉不琢】至【宜先知】

 

戳上方贾伟微关注就能获得开心,比路上捡到一百块钱还开心!-END-...



戳上方贾伟微关注就能获得开心,

比路上捡到一百块钱还开心!

【玉不琢 不成器 人不学 不知义】

开始这里说比喻,这个玉,我们一般看见那个玉,已经是用人工把它做好的,这个玉本来是在矿里面,它是一个玉石,山上那个玉石。玉石要使它成为一个有用的一个玉器的话,这个玉器或者是戴在手上叫玉镯等等,还有配戴身上的很多,这个要加以用人工把它,要做成什么样的用器的话,就要好好的把它做好,这叫琢。原来在石头里面的玉,本来这个玉是一个最美的、最好的一种石头,拿那种石头把它做成玉器的话,一定要有那个专有的这个,就是专业人员他来做。做的功夫呢,要琢,雕琢,这些种种的功夫。不加以琢磨的话,就不能成就一个器。譬如说就拿这个玉镯来讲吧,玉镯,它这个玉不是原来就可以戴在手腕上那种玉镯,所以必得要把原来整块的玉石,用人工把它做成圆圆的,可以套在手上那种玉,做成那个形状之后,还要仔细的给它磨琢,然后才成一个器。手镯如此,古时候那个男子戴在身上,或者女子戴在身上,其它各种的这个装饰品,都是这样经过这些人工把它造成的。这两句话,是用在前面是什么呢,来比喻的话,比喻我们一个人,就是下面这里说的了。

人不学,不知义。我们人,前面三字经一开始就讲:「人之初,性本善。」人的本性都是非常好,是善的。虽是善,这个善是整体的来讲,如果说是要分开来讲,我们对于一切人,都是善意,那么无论在家里也好,到外面对于社会一般人羣,我们对待一切人,都用善意待人,关心人家,人家有什么灾难,我们要想办法给人家帮忙,解决人家的问题,这都是善行。讲到最微细的地方,我们一起念头的话,就是要有利于人家,不要想自己,那么这就是善。这个善是人人在本性上就有的,可是到后来,我们一般人,被这个自私自利的这个心,把它障碍了,有自私自利心一起来的时候,把那个善性就把它掩盖起来了。因此我们学儒学,学中国文化,就是要求学,求学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本性上面,那种善性要开发出来。这个善性开发出来,你怎么个学法子呢,过去读书人都知道,求学就是要培养自己的品德,讲究道德,与人来往,要讲怎么样不要让人家吃亏了,礼尚往来,人家送你一个东西,过一个时候,你要回报人家更多的、更好的东西。古人常常讲:「投桃报李」,这是个比喻的话,比如说你的朋友,送你几个桃子,但是过时候,你回报你的朋友用什么呢,你啊要加,回报他更好的东西,李子。在大陆上讲,李子比桃子好,吃起来味道也甜,比那个好。所以你的朋友送你桃子,你回报他是用李子送给他。这个意思就是说,就是礼尚往来的时候,总是要以厚来报答人家,这是其中一项。我们跟任何人相处,总是以厚道来待人。这个都是什么呢,都是从学,学校来学习。学习之后,为什么要讲究这个呢,我们讲这个固有的文化、固有的学术,最高的目的是要学做圣人、学做贤人。你学做圣人与贤人的时候,从那里开始学呢,就从日常跟人来往的,包括从家里的人,以及在社会上一般人,就是拿这个跟人家相处,这些来往的关系,就是礼尚往来这个关系,从这里开始做。这是开始做的时候,比如说,就拿人家「投桃报李」吧,这个一般人都可以做的,做得久而久之习惯了,更深入一层,那就不是这个互相来往的了。

讲到这个深入一层,就是不问对方对待我们如何,我要尽到我本份。我们的本份,在家里是父子关系,那么做子女的就要尽到对父母孝顺的一种本份。那么父母呢,也不问儿女是好是坏,就要尽到父母一种慈爱儿女的这种本份。兄弟之间、夫妇之间也都是如此,到外面朋友互相讲信用。开始时候,人人都是看看对方,讲到更进一步的话,就不问对方如何了。就拿这个儿女来讲,不问自己的父母是好是坏,他应该绝对性的要尽到孝道。这个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比如说,尧舜时候,那个舜帝就是如此。我们现在看二十四孝,二十四孝里面就讲舜帝是个大孝子,他在家庭里面,那样的,他的父母开始对他都不好,他的后母养的弟弟,同父异母的弟弟,对他也不好,他在家庭里那样的一个环境,但是他对于父亲、对于后母、对于后母所养的这个他的弟弟,不问对方如何,他尽到自己的,对父母尽到孝道,对于弟弟要关心自己的弟弟,友爱自己的弟弟,这是舜,大舜他就是从这方面成功了,成为什么,成为圣人。那么其余是孔夫子的弟子,闵子谦、曾子这些都是了不起的,都是从孝道开始,他们这些孝道,都是开始从这个相对的,一步一步的走到绝对性的尽到孝道。

中国的学问教学生学,就是学这样的道理,这个道理在下面讲不知义这个义,义就这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些道德的这个意义,如果说是,人如果不学的话,他虽然是人人都有这个本性上起的作用,按照本性来讲都有这个善性,可是不给他启发,不用老师给他教,在家庭里父母不给他教,那么他就不懂得。他不懂得的时候,那么孔子也讲过,就是三字经前面也说过性相近,习相远。一般人这一生,这一生以前的前生,前生还有前生,每一生都有不好的习气,这种不好的习气从那来呢,就是自己不了解自己有这个绝对性的、纯粹的这个善性,而被自己私心,自私自利的心掩盖了、染污了,所以被这种自私自利的这个心,把那个善性掩盖起来,所以要学习,不学习不懂得自己有那个善性,不懂得什么叫做孝悌忠信,为什么要尽孝、尽这个悌道、讲忠、讲信,尤其是讲到最后讲廉耻。那么不教的话,因为人人都有那种不好的习气,不教的话,他不懂得,这些道理他不明白,所以下面讲人不学,不知义。

不知义,少年,从儿童开始到少年,他一直不知道,到了成年的时候,他做任何事情都是想到为自己做事情,没有想到要关心人家。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尽是那样的人,只为自己的私人利益,来跟人家斗争,跟人家竞争,想想看,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没有前途,生在这个社会以及这个国家,一般人都没有什么安全的。因为他所遭遇的,大多数人都是自私自利,所碰到的不是抢就是偷,那个太多太多了。

所以中国的学问,讲的教育,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教人学什么,学的就是学做人之道,教那些家里的儿童,学校老师教那些学生,就是要懂得,一个人要学着知道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个八种品德,都是从我们每个人自己的本性里面出来的。果然我们都从这上面学习的话,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贤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就是还没有到贤人或圣人这个境界的时候,我们只要把心放在上面,向着这个方向去学习的话,我们在人世间,在家庭也好,在无论什么地方也好,我们心理都是愉快的,我们把任何人看做,都是一个都能够相处一个可亲、可以亲近的人,我们不会仇恨任何人。一个人对于任何人没有仇恨心的话,这个人他自己心理是很愉快的,心理愉快他身体健康,各种疾病当然也不会那么容易就发生了,那么这还是讲眼前的浅近一个好处。那么一步一步这样学,学到贤人的地步,那就是知道,我们这一生到人间来,人间这些种种的人世间苦恼,自己有办法能够解决。那么这一生寿命终了之后,再到未来这一生,自己也知道,生在什么地方,这个自己可以作主的。那么到了圣人地步那不得了,圣人地步生死问题整个就解决了,没有生死。把这个道理,我们为人父母的人,为人老师的人,虽然小孩子他的见解能力,不那么丰富,但是用儿童言语,就他所知道的,这些问题,利用各种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机会可以让他了解,这个是一步一步的对他真正的有好处,当然这个学在今天来讲,学校的课程,当然也要学,学校的各种科学,文学也好,科学其它的各种学术也好,都要学。但是你教他在这些方面,道德的这个教育,他了解之后,不但不妨碍学校里其它的课程,而且更可以对其他的课程,学得更有效果,更有帮助。

为什么呢,我们在台湾现在做家长的人,做学校老师的人都感受到,家长对于自己的小孩子,在家里,小的时候在家里,你讲话还可以听,到了学校的时候,上小学的时候还好,上了中学的时候,父母的话他不大听了。他为什么不大听,小的时候这些做人之道没有跟他讲。那么到学校老师,学校老师教小学还感觉到还好教,到了中学就难了,中学到了高中更难,大学也是非常不容易的。那么这个你要从小,家庭里的教育,到入了学校,从幼儿园到小学,做老师的人,老师们把这些做人之道、道德学问,要借着儿童所了解、他的能力,随时跟他不是在上课的时候,随时跟他讲,就在上课的时候,利用上课的这个机会,提醒他们,让他知道。这个自自然然的,你学生上课的时候,他也不打瞌睡了。上任何一个课,他也知道求学重要了,他也不会逃学。这样看起来,你只要把这个做人之道,学做人的品德,他有了了解的时候,对他有好处的时候,那么再告诉他,你学任何学术,都是对你有好处的,你不学你将来一无所知,你将来时候,你想求真正的学问求不到。因此我们了解,做家长的人,做老师的人,不论是在那一个阶段,那一个学校的老师,从幼儿园一直到大学,那么各级学校的老师们,知道这个原则,尽量对学生,启发学生,在这个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方面学习,告诉他这些重要性,那么让他知道这个以后,对于他们学习学校的各种课程,只有有帮助,没有这个不好的影响,也可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那么这个必须学生父母,学生的老师,自己有这个了解,然后你可以告诉你的学生。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这是专门对于儿童学生讲的,为人子就是为人子女的,凡是是个儿童,儿童就是为人子,不论是男生也好,女生也好就是为人子,这句话就是做为人的儿女,方少时,方就是正当,正当在少年的时候,要怎样呢,必须亲师友,亲是亲近,老师还有那些同学,老师或者同学,你必须要亲近他,亲近老师,那就不能够在学校里面就不能够逃学了,旣是亲近老师的时候,老师在上课的时候,你要专心的来听老师讲课,老师在指导学习的时候,就要不能够分心了,这个就叫亲,有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请老师给你解答,除了老师,因为跟老师相处的时候比较少,跟自己的同学相处的时间多,或者有什么问题,没有能够随时问老师,这就可以问同学,这就是亲师友。

亲师友是什么呢,重要的就是习礼仪,礼就是儒家讲的礼乐的礼,礼是跟人相处的,它有形式的礼貌,它有实质的内容,形式上的礼貌,比如说:你在家里,早晨出门上学,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要上学了,放学回来,必须要跟父母见面,告诉父母,告诉父母你回来了,上学是如此,要到外面去,不是上学的时候,早晚出门你无论是远是近,就是到邻居家里去玩的话,你也要只要出自己的家门,也都要奉告父母,这些都是礼,礼的本质,本质就是就拿自己小孩子,自己做儿女来讲的话,为什么出门上学要来奉告父母呢,让父母放心,如果不奉告父母的话,这小孩子是不是上学,还是到那里去,父母就挂在心里,或者是放学回来,不马上去禀报父母的话,自己就跑到那里去,自己去玩了,父母还认为你怎么放学时间到了,还没有回来,心理又在挂念着你,其余一切时候,你如果你出门的时候也是如此,不告诉父母,父母就想这小孩到那里去,父母这个心你要体验,做父母的人,他这个心无时无刻的不是在自己的儿女身上,只要儿女不在眼前的话,他心理就想,这小孩他到那里去,他心理放不下,你所以要告诉父母,到那里去,你让父母安心,让父母安心,你就是尽到孝道的一种,一种尽孝的一个本意,这种让父母安心,这就是孝的一部分,讲「礼」这个礼的内容就是如此,礼的形式,是出外回来要奉告父母,它的本意、本质就是让父母能够安心,所以礼这个形式,这些本质做老师的人都要跟学生讲。做学生自己,老师告诉你的时候,你要能够好好听,听到之后,你就了解礼是有这么重要。那么礼仪呢,仪是那些规矩,仪刚才讲,仪它有本质,本质是讲当然非常重要,但是礼仪这个形式啊,不注重也不行,形式就是刚才讲出门一定要奉告父母,回来也要奉告父母。儒家有部经典叫做礼记,礼记里面就讲:「出必告,反必面。」出必告ㄍㄨˋ,告ㄍㄨˋ就是告ㄍㄠˋ,出门必定要告、奉告父母,回来必面,跟父母要见面,这是礼仪的仪,形式,学这个形式,照这个形式做,这个本质就含在这当中,如果这个形式不讲的话,本质你怎么表示呢,本质无从表示出来,本质要表示出来,就借着这个仪啊,借着形式来表现,所以这都是需要习,习与学有什么不同呢,学是告诉你那些道理,习就按照这道理去照着那样去做,做不一定马上做的好,就要再练习,一天一天的在那练习,由不习惯然后练习得很熟练很习惯,就是这个练习。

因此这四句话,一个小孩子都是有父母,都有父母的话,对于小孩子自己来讲,为人子我们为人子的,我们在少时,在年岁很小的时候,就要知道,一上学的时候,从开始上幼儿园的时候,就要知道亲近老师,除了亲近老师以外,我们跟同学们相处,互相友爱,互相学习,这就是亲师友,亲师友的目的在那里,就要学习这个礼仪,学做人之道,不是像现在很多的在学校的小孩子们,同学们就是随便开玩笑,开个玩笑然后就互相吵架了,这些都是应该要纠正过来。从老师到自己,都要把这些不好的现象改正过来,好的就是要学这个礼仪,老师上课的时候,在任何时候说的话,我们做学生的,都要听老师的话,跟同学相处,互相的和和气气的,不要吵架,不要随便开玩笑,就是开玩笑都是正正当当的,不要说那些互相有损害,那些话不要讲,就是从年少的时候,就要这样学,学习最重要的,这是讲在学校,在学校跟老师学,朋友互相跟好朋友学。

【香九龄 能温席 孝于亲 所当执】

这个是讲这个前面是讲理论,在这里就举例子,举事实做为例子,这个例子让我们做小孩子的人,要照着这样学,前面讲习礼仪,习是练习,把古人他们这样好的对父母尽孝的那种品德,我们跟他学,香九龄香是什么呢,古时候,现在来看,时间很长远,那时候在汉朝,汉朝距离现在有两千多年,从汉朝到现在,说起来时间很远,精确的时间不必考据了,距离时间很长远了,那时候有个人,叫做香,香是他的名字,他姓什么呢,姓黄,黄香,红黄蓝白黑的黄,黄香九龄,龄是年龄,就是在他九岁的时候,就懂得对于父母要尽孝了,也就是说,黄香他在九岁的时候,就知道孝敬父母,他怎样孝敬父母呢,能温席。就举一桩事情来可以看出来,他是怎么样孝顺他的父母,温席在内地,春夏秋冬四个时候,气候不一样的,比如说在冬天,天气就很冷,天气很冷的时候,这个席是指的那个睡眠的那个,包括这个床铺,床铺所垫的这个棉被,这一类的,床上睡眠的那些用具,席是指那一类,到冬天天气冷的时候,尤其是有了年纪的人,一开始上床睡眠时候,那个被子,棉被就是冷的,那个黄香他知道,他虽然只有九岁,他知道什么呢,在他父母还没有睡眠的时候,他先把父母床铺上的这个棉被、枕头这一类,他把它温席,怎么温呢,自己先在那睡一睡,小孩子身体气很暖和的,以自己的身体睡在这个床上,把它暖了,使被子席子等等暖了,然后请父母来睡眠,举这一条,这个冬天是温席,到夏天呢,夏天热,夏天热是怎么样呢,这在二十四孝里面就讲到,这里比较简单,二十四孝里面就讲,到了夏天,一般人是用什么,窗户上面就挂的蚊帐,挂的蚊帐免得蚊虫跑到帐子里面去,这样睡眠的时候,把帐子、蚊帐挂起来,就是蚊帐,蚊子就是进不去的,黄香啊,到了夏天,就把蚊帐把它放好,放好,放下来的时候,他恐怕蚊帐里面跑进去了这个蚊子,所以他用扇子啊,很小心的在里面检查,有没有蚊子跑进去,如果有的话,他就用扇子慢慢的把蚊子赶出来,然后把蚊帐把它放好,夏天如此。举这一桩事情,其它的,家里他凡是能够做得了的事情的话,都是替父母来做事情,这个是黄香在九岁的时候,就能够知道这个道理。上面两句是举出汉朝这个黄香那样的孝敬他的父母。

下面这两句呢,就是告诉学习的人,告诉我们现在做儿童的人,你看,你看那个时候古人,黄香是那样的对他父母那样尽孝,我们现在这个小孩子,对于父母,黄香的父母,当然对于黄香很慈爱,我们这些小孩子们,我们的父母,对于我们也是非常慈爱,因为为什么呢,天下父母,没有一个父母不关心他的儿女,没有任何一个父母,不拿慈爱心来对待自己的儿女,因此古人那样的对待他的父母要尽孝,我们对于自己的父母不尽孝,这个说不过去的,所以在这里说:孝于亲孝于亲就是对于我们自己的父母亲就要孝了,就要孝顺自己父母了。所当执这个是我们应当孝亲,对于父母孝敬的时候,孝顺的时候,这是我们应当做的事情,应当做的事情,并不是说:今天做了,明天就可以不做了,或者明天休息,后天再做,再做的时候,又休息的,不是这么讲的,这个执字,执字就是说我们抓在手里面,就不要放弃了,旣是孝顺父母,父母说的话,我们要听父母的话,要顺从父母的心意,父母有任何事情,我们要去做,父母的心理,我们要体会父母,要让父母安心,这个都是应当做的事情,应当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天天都要做,时时刻刻都要做,这叫执,执就等于一个东西拿在手里,不要放弃,永久执在手里面,这是对于现在的儿童来讲,现在儿童就要学习黄香的那种孝顺父母,那样的孝道。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这又另外举一个人,融是孔融,孔是孔夫子那个孔,融是他的名字,这个孔融也是孔夫子的后代,是孔夫子的后代,孔夫子是圣人,他的子孙啊,也是一代一代的传下来,到了孔夫子一代一代的下来,到了孔融的这个时候,他又是个孝道了,他不但是孝,对于这个兄弟要恭敬自己的哥哥,前面那个黄香是讲这个孝,孔融这里是讲这个悌,孝悌之道,各举一个人,做一个事实的例子,我们在小孩子的时候,就要从三字经里面,举出古人讲这个孝顺的一个模范,到后来这个孔融对于他尊敬他的哥哥,他行的悌道,也是我们学习的一个模范,这是孔融在四岁的时候,能让梨,他在吃梨子的时候,能把梨子让给他的哥哥、弟弟,这种行的悌道。

-END-


    关注 贾伟微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