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工具化的生命

 

当孩子变成考试的机器,成人变成赚钱的工具,生命便离幸福越来越远,到底是哪里出错了?...



好像是从西方工业革命到现在,我们人类一直在强调被“用”的功能,这种趋势愈演愈烈,甚至被过度异化,到今天也没有回头的迹象。我们忘记了生命的“本体”,忘记了自身存在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命运的方向在哪里?



每个生命都是体用结合的

每个人诞生出来就是一个生命体,有它的本体性。生命本体来自于整个存在,来自宇宙,来自于自己是历史长河吐出来的这朵浪花,所以每个人生来具有生命的价值和尊严。但生命的这个本体,还要有“用”。所以我们要上学,要工作,要创造价值,要创造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生命是“体”和“用”的结合,当生命体用结合的时候,就有真正意义上的存在感、价值感、幸福感、喜悦感,不管是成年人还是孩子,都是一样的。

生命体诞生下来就是要被用的,否则他也就没有动力被生出来,花就是要开得美丽,就是要招蜂引蝶,否则就不是花,鸟就是要飞的,以天空为舞台。小孩子就是活力充沛,就是要做点什么。对他来说把一个钟表拆开来,和把个积木搭起来是一回事。“用”是生命的一个功能,也是生命的一个属性,这是自然的。生命被赋予了一种动能,总觉得有必要去做点什么,才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是个有价值的人,这是生命的本能。所以体、用根本意义上是一体的,我们的才华需要彰显,潜能需要发挥,生命就是要创造价值出来的。



被过度异化的“用”

而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怎么来用,马克思为什么要反对资本主义,因为资本主义为了利益最大化,就完全无视劳动人民的本体,而把他作为一个工具,人已经被工具化了,像电影《摩登时代》表现的,人就是一个拧螺丝的工具,对这个人来说只有他快速拧螺丝的手是有意义的,其它都是没有意义的,你的感情对资本家来说没有意义,你的才华也没有意义,你对美的诉求也没有意义,人的功能被“异化”,所以马克思从对人类的异化的思考中重新畅想,重新希望架构最理想的家园,叫共产主义。那时候人不是被异化的,他说劳动是一种需要,就是让“用”回归生命的本能,就像小鸟自然歌唱一样,让这个“用”更回归自然,更本能,更成为生命的一个需要,一个渴望。

而人类社会到现在,始终还走在异化的道路上,都走在物性的趋力中,追求物性的价值,追求华尔街价值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道德经》说“物壮则老”,当你的物性价值被放大到、被异化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的这种“用”就会扭曲了,所以这个用就不是人的需要,不是生命的绽放。

在现在的教育中,很多孩子的生命功能也被异化成做题的工具、背书的机器。父母也容易走极端,过早过度地使用孩子,用他来弹钢琴、考级、考高分、考大学,然后找一份好工作。我们从孩子很小就只在意他“用”的价值,而作为生命本体的价值没有得到确认,没有得到敬畏,没有得到肯定。哪怕这样的孩子变得很乖,很甘愿被工具化,但是他内心并不快乐,他的才华、创造力、无限价值并没有得到彰显,所以我们才要特别强调这一点。

我在心理咨询中经常碰到一些二三十岁的来访者,大学或研究生毕业,甚至从国外留学回来,他的生命在“用”的层面发挥得很良好,可以在国外拿到学位,在五百强公司里工作,甚至自己开公司,但如果他生命的本体价值没有得到确认的时候,就会有各种各样爆发出来的问题或是隐藏的问题,这个问题包括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而现在更多、更小年龄的孩子也不甘心只是被用,所以他会适应不良,不想上学,宅在家里打游戏、吃泡面,就想这样过一辈子。



生命本体被看到,用才会满足幸福

而每一个生命,他携带着使命感来到这个世界上,就是要实现他的价值,这是生命的本能,生命的本然。生命是要“用”的,就是要绽放的。当他从“体”这个根本出发来绽放的时候,他就幸福、快乐、满足,而且自然就会有动力系统在支撑他。

当一个人生命本“体”的芬芳被嗅到、被享受到、被赞叹的时候,他就有一种从灵魂深处涌出的喜悦,才有真正的价值感,生命就有存在的根基感,这是心理健康的基石,也是人格的基石。


    关注 孙新兰博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