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帅: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时代之悲

 

因为《闯入者》的排片率问题,导演王小帅怒了,在微博发出“这可能是商业电影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严肃电影最坏的时...



因为《闯入者》的排片率问题,导演王小帅怒了,在微博发出“这可能是商业电影最好的时代,也可能是严肃电影最坏的时代”的呐喊声。

其容不可谓不悲,其声不可谓不壮。

此微博一经发表,便引来圈内好友、微博粉丝及与王小帅导演同样感想的一大波人的转发。

当时我也情绪激动,差点就退了《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的票,而求《闯入者》,以期谋得“严肃电影”一二精神食粮。

但我冷静下来后,觉得全无必要。

因为,当一个影视公司,在把母带交给影院后,无论这家影视公司如何宣传自己的作品,或者这部电影获得了什么奖项,再也跟“电影”没有关系。站在影院经营者的角度来看,它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品。

“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马克思

影院经营者就是资本家,他们有权利也有义务追求利润最大化。

王小帅身为导演,自然无比明白自己的身份和影院的身份,自己的立场和影院的立场。

那为何还拉下脸,写那么一篇微博呢?

真相只有一个,却跟艺术没多大关系,而是票房,也就是俗到掉渣却又无比重要的,人民币。

中国市场得益于人口红利,与近年来的“口红效应”(注:口红效应,指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习惯于消费便宜的东西,用来充实生活),导致票房连年暴涨。国内国外的诸多资本家,无不对此市场虎视眈眈。

来自时光网的数据如下: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2013年,中国全年电影总票房的走势,很有逆天之感。这种逆天,一方面来自消费者对于“电影”的认知越来越广,对偶像的崇拜越来越深,无以为报,给你添点票房,算是粉丝的一点心意;另外一方面,之所以从2008年全国电影总票房开始起跳,不得不说是因为当年政府实施的“四万亿市场刺激”行为的一个展现。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九零后基本实现了财务自由。

无怪乎在2013年,当中国全年总票房突破两百亿元后,媒体人兴奋的“预言”道:2014年的中国全年总票房,有望问鼎三百亿元。

三百亿元,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诸位导演不分杯羹,对得起皇天后土吗?

也正因如此,才会连年爆出演员们的演出价格暴涨的新闻。

但是,与票房飘红的中国全年总票房相比,这滚烫的人民币掠取者中,却没有中国导演太多事儿,不得不说,这份数据给中国导演结结实实的泼了一盆洗脚水。

数据如下:

这份数据看起来不错,但需要注意的是,2013年全年上映国产片,共245部,而引进片(包括批片),共60部。

245部国产片,全年累计票房到127.67亿元人民币,而少于其四倍多的国外引进片,却赚取了90.02亿元人民币。

谁赚得多,谁赚得少,一目了然。

这还是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国产电影保护月”,这种政府给国产电影开外挂,不顾及“自由市场”的前提下,中国电影取得的“傲人”成绩。

所以,国产片导演急了,在自家地头上被人敲竹杠的感觉,不是不爽,那是相当不爽啊!

在这些着急的导演中,第六代导演,显然是最急的一个群体。

在解释为什么他们最着急之前,有必要阐述一下,中国“X代”导演是如何划分的。

这很重要。

中国导演的划分情况,是与中国电影发展情况相互关联的。

第一代导演(中国电影喜剧色彩浓重)

代表人物:郑正秋、张石川、黎民伟。

时间:1905——30年代初。

代表作品:《孤儿救祖记》、《老工之爱情》

第二代导演(中国中下层人民的真实生活得到体现)

代表人物:蔡楚生、费穆

时间:1934——1949年。

代表作品:《渔光曲》、《桃李劫》、《新女性》

第三代导演(由于政治运动,中国在这一时期出现了一个大倒退)

代表人物:谢晋、崔嵬

时间:1949——1976。

代表作品:《红色娘子军》、《青春之歌》、《早春二月》、《西安事变》等。

第四代导演(学院派,这是中国电影的一个新时期,中国电影得到全面解放、苏醒。国家实行重在经济发展,百废待兴的局面。)

代表人物:张暧忻、谢飞、吴天明

时间:1978——1982。

代表作品:《城南旧事》、《青春祭》、《人到中年》

第五代导演(影像寓言者,中国电影真正走向世界)

代表人物: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

时间:1983至今

代表作品:《一个和八个》、《黄土地》、《红高粱》、《大腕》

第六代导演(个体认知,中国电影新局面)

代表人物:张元、王小帅、贾樟柯

代表作品:《东宫西宫》、《小武》、《苏州河》

这是得到官方与媒体人认可的划分,其中,严格算起来,姜文应该可以归为第六代导演。但由于其导演身份过于特殊,所拍摄影片内涵广泛,不应该与这帮人划在一起。我想,若干年后,姜文会得到应有的位置,并被人顶礼膜拜。

从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出来,第六代导演可谓是当下中国电影的生力军。可与事实相反的是,我们很难在相关数据中,看到他们票房大胜的消息。

原因很简单:第六代导演,拍摄的是“个体认知”,不是商业大片。这很独特,也稍显凄凉。

拿王小帅来讲,这个上海人,从1993年至2015年的二十二年间,共拍摄电影十一部。十一部电影中,最为人熟知的,恐怕只有《我11》和今年上映的《闯入者》了。

前些年尚能依靠“体制内”三个字过上好日子,但到了2003年,国家实施电影开放原则,一下子市场里都开始充斥着商业大片。

好日子到头了,只能掳袖子下海了。

所以,他着急,第六代导演诸人,也着急。

很急。

张艺谋、陈凯歌,对于第六代导演群体而言,是两座大山,无法逾越又必须攀爬的大山。

在票房上,第六代导演目前为止,没有哪一部作品可以与张艺谋的《英雄》相抗衡,在艺术水准上,第六代导演同样没有哪一部作品可以与陈凯歌的《霸王别姬》相提并论。

王小帅的作品亦是如此。

那么,这帮人,到底要依靠什么,得到投资者的信赖,持之以恒的能拉到投资?

票房。

就这么简单。

可他们一方面没有能力在电影中施展商业元素;另一方面,他们桎梏于自己的小精神世界里,时时畅想自己得了艺术精髓,迈进了艺术大道自撸高潮、呻吟不断。

由此,总是打着“地下电影”、“情怀电影”的旗号,在中国这个尚未完全成熟的市场里,“招摇撞骗”。

无趣的紧啊。

有人说了,不对啊,人王小帅、贾樟柯、张元等第六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不是老获得国外大奖么?他们在国内的平凡,肯定是万恶的广电总局一刀切的缘故。

在我写这篇稿子时,王小帅的粉丝也提出了相同抗议。认为我故意贬低王小帅,乃至第六代导演这个群体。

真是六月飘雪。

在国外获奖,不代表这部作品就跟“高品质”划了等于号,更不代表老外比中国人更懂得审美。

刘雯美吗?在国人看来,自然跟“美”字不沾边。

道理如然,在全球来看,各国家、地区的奖项加起来,不少于三百个。其中,获得观众认可的,也不下五十个。只要你舍得掏点路费、食宿费,拿奖基本不成问题。

我们国人的心态是,看到某位导演在国外获得了“XX奖”就以为中国电影走出了国门,大声报喜。

其实,在那帮颁奖的老外心里,他们总希望中国是个未经开化的国家。到处山水一片,人们吃着最粗糙的食物,过着最原始的生活。

所以,第六代导演群体里,那些关于最底层小人物的活法,总是能击中这帮老外的心。

总结:笼统来看待“第六代导演”的身份,有些尴尬。说他们拍的好吧,却迷失在资本市场里,说他们拍的糟糕吧,却有一定的受众。

这个群体,到底该如何定性、描述?

目前为止,还没有统一的答案。

可市场确实需要百花齐放,我们也接受不同的角度、眼光来看待中国,以及各色人物。

但是,我们不需要一个群体,借由“情怀”二字,不顾及商业本质、电影本质,以自己的身份,精神绑架消费者。

这是不地道。

因为,观众真不欠他们什么。


    关注 每天一篇故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