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舍到王蒙,文学家笔下的端午

 

文坛名家笔下,端午色调各异,记忆殊异。...



        名家笔下,端午色调各异,记忆殊异。

文学家妙笔品端午

文/古滕客 

又逢一年端午来。这是一个凝结着民族精神与情感、承载着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的传统节日。在文坛名家笔下,端午色调各异,记忆殊异,不妨细品之。

老舍的端午是情景多变的。他在《赵子曰》中,写端午节这天,铺户和人家的门上,插上一束两束的香艾,横框上贴上黄纸的神符或是红色的判官。1942年的端午,老舍触景生情,写了一首端午诗:“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前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用不同境遇的对比,抒发了心中说不尽的感慨。



沈从文的端午最有浪漫色彩。在《端午日》中,沈从文描绘了湘西过端午节的热闹场面。“当地妇女、小孩子,莫不穿了新衣,额角上用雄黄蘸酒画了个王字。”赛龙舟的场面更让人难忘:“大约上午11点钟左右,全茶峒人就吃了午饭。把饭吃过后,在城里住家的,莫不倒锁了门,全家出城到河边看划船。河街有熟人的,可到河街吊脚楼门口看,不然就站在税关门口与各个码头上看。”过节场面之宏大热闹可见一斑。“一船快慢不得不靠鼓声,故每当两船竞赛到剧烈时,鼓声如雷鸣,加上两岸人呐喊助威,便使人想起梁红玉老鹳河时水战擂鼓的种种情形。”这便是湘西人的独特的端午风俗了。沈从文笔下的许多人物便从这样的风物和文化背景中,展开他们人生或悲或喜的长卷。端午,是打开他笔下人生长卷的一道“珠帘”。



丰子恺心中,端午是祛除疾病的日子。在《端阳忆旧》中,丰子恺回忆了他幼时过端午的情景:那时乡镇卫生条件差,夏天蚊虫多,容易传染疾病。端午正是春夏交替的换季时节,容易得病。据说,苍术白芷和雄黄可以驱除毒虫及毒气,至于门上的王字呢,是消毒药的储蓄;日后如有人被蜈蚣毒蛇等咬了,可向门上去捞取一点端午日午时所制的良药来,敷于患处,即可消毒止痛。在丰子恺看来,端午种种,寄托着国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对先祖的敬畏,也是平淡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传统文化的一抹馨香。



张恨水认为,“粽”与“中”谐音,自古以来就有“高中”的好彩头。端午节正值毕业季,小小的粽子饱含着父母对子女殷切的期盼。张恨水在《现代青年》一文中,也描写了一段有关粽子的故事。倪洪氏一伸手,就拿了一个粽子,将粽箬剥了,用筷子夹了蘸好了糖,然后送到计春面前来,笑道:“恭喜你今天毕业,不要忘了高中,高中,粽子总是要吃一个的。这是好口气,以后你还要高中呢。”这样的趣笔,不禁让人联想到刚刚过去的高考,相似的场景和心意,不是同样地重演过?



汪曾祺的端午,鸭蛋成了主角。他在《端午的鸭蛋》中,除了怀念著名的“高邮咸鸭蛋”,还回忆了他小时候过端午的情形。他家乡的端午时兴系百索子:五色的丝线拧成小绳,系在手腕上,丝线是掉色的,洗脸时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红一道绿一道的。还做香角子:丝线缠成小粽子,里头装了香面,一个一个串起来,挂在帐钩上。此外,还贴五毒、喝雄黄酒、放黄烟子。看似闲淡的描述中,承载了汪曾祺的一缕思乡之绪,和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王蒙说:“端午,一粒粒梦想的糯米包裹成一枚坚实的粽子。粽叶,如男人的胸怀和大志,包容,让一切粘连,让一切和谐。”明媚的诗意,明快的表达,不禁让读者心头升起一缕温煦的光亮。这是生活的光亮。

本文刊于2016年6月9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综合版

这是“朝花时文”第869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wbb037@jfdaily.com。投稿类型:散文随笔,尤喜有思想有观点有干货不无病呻吟;当下热点影视剧和热门舞台剧评论,尤喜针对热点、切中时弊、抓住创作倾向趋势者;微小说或小小说,见新出奇,走心入神。也许你可以在这里见到有你自己出现的一期,特优者也有可能被选入全新上线的上海观察“朝花时文”栏目或解放日报“朝花”版。来稿请务必注明地址邮编身份证号。

“朝花时文”上可查询曾为解放日报“朝花”写作的从80岁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评论家、艺术家和媒体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们是谁,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复在首页对话框,如果我们已建这位作者目录,你就可静待发送过来该作者为本副刊或微信撰写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页,看屏幕下方的三个子目录,阅读近期力作。


    关注 朝花时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