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度感谢之产品篇 - Kindle

 

Kinlde是个好东西...



2012年入手的第一款Kindle产品是K3,之后入手了K4,虽然产品一直在更新,但其实通过Kindle真正读下去的书极少,更多时候只是把拿起Kindle作为一种消遣行为。

今年入手了KPW2,老实讲,这才是我真正用来花时间读书的工具。或者换一种方式说,KPW2更多时候扮演了一个读书习惯养成的刺激道具。读书,现在已经成了每天自然需求的一部分,我相信,通过近一年的阅读习惯,在未来势必会进化到更高层级。

从4到19的进步

记得去年在做年终总结的时候,回顾自己2014年一整年读完的书不足4本,想来就深感惭愧,2015年通过Kindle读完的书,截止今天(2015年12月30日)已经达到19本(关于这19本书的简要介绍及心得感受,我会在近期的微信分享中给予说明)。当然,这与读书大牛诸如warfalon/彩铜/刘未鹏/秋叶/萧秋水等等动辄上百本的书量比起来,显得微不足道,但就对比2014年的我来说,已经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就Kindle的使用来讲,整个2015年,逐步让我理解到究竟什么才是读书,从读到做,从吸收到实践,这才是自己最感到欣慰的地方。
四大推荐神器


微信推送服务

这里就涉及到两个非常实用的书籍微信推送公众号:

没我找不到的电子书(Kindle01)

Kindle电子书库(Kindle10000)

当你从这两个微信公众号搜索到相关的书籍时,只要通过微信点击"推送",就能把这本书直接推送到自己的Kindle中去,这个服务解决了两大Kindle使用难题:

1/书籍搜索 - 定期探索并发现好的书籍

2/书籍置入 - 可以不通过PC端直接将书籍存储到Kindle中

只要接入WIFI(或者打开手机的个人热点),这时候就能顺利的把你想要阅读的书置入到Kindle中阅读,对于喜爱书籍搜集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福利。

所以,每当微信公众号或者百度贴吧里面更新了书目时,我会第一时间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目,然后通过亚马逊搜索相应的书评,以判断是否需要第一时间收在Kindle中去。

额外补充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书籍的收录行为并不等于阅读本身,而「不把存储当掌握」也是提醒自己践行的指导思想之一。但是,在阅读习惯培养的同时,享受书籍的收藏行为本身,也是不断触发自己阅读的激励要素。关于这一点,在《成功、动机与目标》一书中有着比较系统的表述。

这里引用其中的部分内容作为说明:

在一项实验里,巴奇和戈尔维策让学生们玩拼字游戏——用随意放在一起的字母拼出英文单词。每个学生在安有对讲机的房间里独立完成游戏。两分钟之后,对讲机里就传来停止拼单词的命令。不过在游戏开始之前,一半学生还被要求玩另一个字谜游戏——这次是找出隐藏的单词。这些词包括:赢、成功、奋斗、征服,当然还有——成就。巴奇和戈尔维策发现这些在潜意识中被激发了成就目标的学生57%在听到停止令后还在继续拼词,而潜意识中没有被激发此目标的学生只有22%没有立刻停止。也许这么看来,那些画着大山大河、用粗体字印着“团队精神”和“决心”等字样的励志海报并不是那么傻气的,不是吗?大多数人看着那样的海报,心想:“才怪!就好像我整天被迫盯着印有‘成功’的海报就会更有动力似的。谁在乎一张愚蠢的海报?”其实,你的潜意识的确在乎——而且它早已被影响了。 不过你并非一定要读到与目标有关的词才能下意识地触发一个目标。其他实验证明,仅仅是达标工具的存在就能触发那个目标的形成。从健身房旁走过就能触发一个人运动的意愿。看到一盘水果和蔬菜会使人想要健康饮食。(战略性地在生日或纪念日前带我丈夫路过珠宝店真是屡试不爽啊。)

...

现在你知道了环境中的线索是如何触发潜意识来实现目标的,是时候仔细观察你的周围环境中有什么是触发点了,更重要的是找出缺乏什么。如果你有想达成的目标(减肥、戒烟、记得给妈妈打电话、修理房屋),环境里有能触发你潜意识从而激发目标的因素吗?请记住,什么都可以成为触发点,只要意义对你来说是明显的。把健康的点心拿到你能看到的地方;把健身杂志放到厨房台面上;用大字列个每日工作清单放在醒目的地方;找个精致相框,在电话旁放一张妈妈的照片。不管你用什么做提示,只要使环境中充满暗示,你就能指望让潜意识辅助你达到目标了。

以上谈的就是「暗示提醒的力量」,所以,尽管很多文章中把「收藏行为」作反面论述,但是我反而觉得,如果行动已经开始并且一直在持续,那么这时候反复的「收藏行为」展现的能量至少有三:

①不断激励自己从多角度吸收可以或者值得阅读的书籍,收集过程(先不谈结果)就是一个非常享受的过程。

②通过书籍的收录,不断激发自己要把收藏完的书看完的动力,与此同时又会加大自己对日常阅读的习惯保持。

③有时候即时收录的一本书,会通过兴趣马上读完(初步),从而了解这本书的精华,判断这本书是否需要进一步精读。

因此,在习惯养成的前期,定期的收藏是必要的。

而我也在一年的时间内,将读书方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升级:



针对第③步,对有Kindle并喜欢通过微博微信分享精彩阅读语段的朋友,在这里分享两个比较好的手机软件:



涂书笔记

涂书笔记是一款免费的纸质书文字摘录APP。用手机拍下书中文字,用手指涂出要摘录的部分,即可自动转化为电子文本,随时随地阅读,随心编辑和分享享。并且可以将分享的内容进行云存储,笔记内容不会丢失,并可以实现手机、Pad、电脑多端同步。



锤子便签

锤子便签是锤子公司(没错,就是锤子手机公司)开发的一款便签类应用。不仅可以在便签内编写内容,还可以将便签内容直接制作成长微博图片并直接发送至新浪微博。这对于从Kindle中发布的文字超过140字时分享非常有帮助。

上述两个APP均支持Android与IOS客户端,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下载试用。



Mindmanager

针对第④步,则需要感谢Mindmanager这款非常好用的思维导图软件,通过Mindmanager,我至今一共整理出了5本经典书籍的思维导图,分别是:

①《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

②《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③《管理的常识》

④《带人的技术》

⑤《深度学习的艺术》

通过Mindmanager的使用,最大的收益有三点:
1

批判性思维的养成

通过对一本书的思维导图的制作,我们能够把这本书的核心要点给过滤出来,另外也能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控这本书,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识别并驱逐了一本看似很好的管理类书《带队伍:不会带团队,你就只能干到死!》(当时记得是一位老师推荐,所以及时入手),在通过思维导图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的逻辑其实非常混乱,一个章节里面说到的内容,在另一个章节中又被再次提及,比如「沟通五阶段」,内容首先讲的太空太泛,后面的N多章节又散乱的提到这几个阶段,因此很难用思维导图做出来。困惑之余在亚马逊上查找评论,发现类似评价很多,于是毅然放弃此书的阅读。
2

同类对比思考的良方

对于读过的每一本书,每每看到一些让自己有感悟的语句或者案例,一定会激发自己对于类似观点的联想,比如貌似之前读过的哪本书里面,有类似的论述?若只是通过Kindle或者书本方式阅读,类似的想法只会「一闪而过」,我认为这时候最佳的方法,是通过记录的方式,把一闪而过的想法呈现出来,这样对于同一个观点或者案例,你就能从多本书中找到不同或者类似的论述,从而有利于帮助自己理解并实施这些想法。思维导图这时候就可以发挥对同一观点的多个解析的展现作用。比如我在为《管理的常识》一书作思维导图时,里面谈到「重视员工需求」这一点时,作者专门就如何针对80后分析其需求特征并给予满足的方案。做到这里我想到自己的公司员工80后极少,大部分都是90后员工。那么,针对90后员工,究竟应该如何分析其需求并给予满足呢?这时候我就自己去寻找相应的方式方法,最后整理出了关于针对90后员工需求满足的对应方案:



如果在这里没有思维导图,我可能就这样读过去了,也不会激起自己去寻找关于90后员工的管理思路的想法。所以,@刘未鹏说过的两句话放在这里非常合适:

第一句:当我书写的时候,新的内容仍然源源不断的冒出来,就像我的键盘自己也会思考一样。

第二句:以前读书的时候是一本一本的读,眼里看到的是一本一本的书,现在则是一章、甚至一节一节的读,眼中看到的不是一本一本的书,而是一堆一堆的章节,一个一个的知识主题,按照主题来阅读,你会发现读的时候不再是老老实实地一本书看完看另一本,而是非常频繁地从一本书跳到另一本书,从一处资料跳到另一处资料,从而来获得多个不同的人对同一个主题是如何讲解的。

第一句,其实就是在通过把思维导图当作了一种思维工具,能够更全面的去思考一个问题。

第二句,真正的融汇贯通,是建立在对已有知识的利用和联想运用层面。
3

精彩内容的复述工具

一本好书经过思维导图的整理,能够把这本书的精华部分整理出来,后期在分享这本书的时候,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将书中的精彩内容进行复述,@杨军说过「一件事情如果你没有说清楚,十有八九不能做好」,我觉得对于读过的一本书而言,如果不能复述出其中的主体内容,至少也不能证明把这个本书读好了。所以,思维导图就是一个帮助自己重温或者复述已经读过书的非常好的工具。

针对第⑤与第⑥步,我在微信文章《思维漏洞的发现之旅》、《如何质疑一个高票答案》、《1121读书会语音分享文字版》、《知识的操练实践案例一枚》、《践行的初步》等文章都有表述,就不再赘述。

赶在2015年结束之前还将带来《2015年度感谢之大牛篇-人物》,敬请期待。


    关注 UPe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