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读书会语音分享文字版

 

【内·容·超·多】---点·击·请·谨·慎...

为什么要分享
当幸福读书会的小林找到我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就同意了。而这又是我第一次在幸福读书会的分享,为什么我要同意分享呢? 因为我觉得,分享给我带来两个好处。
1
只有分享,才能帮助我更好的进步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对我们所经历的事情,都有不同的理解,这些人生观价值观又影响着我们的判断和抉择。但是,我们自认为正确的/毫无疑问的价值观,只有被分享出来,才能够被他人了解,被质疑,被修正,这样就有可能更新甚至颠覆了我们原有的观念,才能够使我们进步。

一个例子

我一个朋友,他家在上海,最近呢计划卖掉旧房,重新购置一套新房。他的老房子面积是80多平米,新房有两种,一种是70多平米的,一种是120平米的,大家都知道,上海的房子的价格很贵,他挑选的新房最低每平米也要3万,120平米呢就要360万,他的老房子大概能卖到160万,还有100万的现金,也就是总共只有260万的钱,而他又不喜欢贷款,所以呢,购置新房缺口100万,他就很苦恼。有一天我跟他聊天时就谈到这件事,我说那你为什么不选择70平米的新房呢?这样你就能210万买到新房,而且还剩余50万现金用作他用。我朋友说,那我不能房子越住越小吧?不行!

大家看看,「房子不能越住越小」——这个观点就是我朋友的价值观之一。

为什么?我们可以想一想啊,原来住的是80平米的房子,现在改成了70平米的房子,住进去,会觉得小,会觉得拥挤,会觉得不自在。而不愿意承受这种不自在的感觉,所以就做出「不选择70多平米的新房」的判断。

这就是我们常见的价值观影响抉择的例子之一。

可是,这个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么?就一定要作为恒久不变的指导原则么?


答案是「未必」。

为什么?其实人有一个容易被自己忽视的特性,就是人会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

比如双十一的购物行为就是。比如一部iphone,一件好看的衣服等等,早早放到购物车,只等抢购。在我们没有真正入手这些物品前,我们想到的是如果我拥有了这部iphone,如果我穿上了这件好看的衣服,我一定会非常的快乐,非常的爽,所以我一定要买到。但是,人其实对物质性的东西适应能力是非常强的,即使你真正购买到了这台iphone,这件新衣服,你会发现,你因为拥有这台iphone、这件新衣服所给你带来的「快乐」的感受,至多维持1个月。之后,你会觉得这只是一部正常的手机而已,这只是一件平时穿的衣服而已,你这时候拥有的这部iphone、新衣服的快乐的感受,相比较刚入手时要低得多得多。也就是说,物质拥有能够带来的这种快乐只能持续短短的一段时间。但是,我们往往会夸大拥有物质的快乐感受值,忽视自己对物质适应的能力。从而误导我们做出一些并不一定完全正确的选择。

回到上面讲的我朋友的这个不选择70平米新房的例子,其实是一个道理。从80多平米到70多平米,也就是10来平米的空间,事实上,如果真的选择了70平米的新房,人强大的适应能力会逐步习惯它,并非如之前想象的「房子不能越住越小不能接受」。

另外一本书《59秒》中就有这么一句话,推荐给大家:真得感谢我们对名利的适应能力,它使昨天的奢侈品很快变成今天的必需品和明天的废弃品。

这就是一个案例,如果我朋友不把「房子越住越小」的观念分享出来,那就不能得到我上面分析的「适应新偏见」的思路,就不能从新的角度去思考到底要不要选择70平米新房的问题。所以说,分享是为了更好的进步。

关于《7个习惯》-1

回到《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上来。7个习惯,其实本质上讲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个人领域的成功」,一个是「公众领域的成功」。这7个习惯其实都可以讲出很多东西,在今天,我想仅仅针对其中一个阶段做出一些剖析。

我想给大家分享的是习惯三「要事第一」,为什么要先要谈这个呢?

因为我发现,我周边的很多朋友,在真正的工作睡觉吃饭生活之外,已经被4个屏幕所占领了。这4个屏幕就是:

手机屏幕

电脑屏幕

Pad屏幕

电视屏幕

不知道各位朋友们,每天花在这些屏幕上的时间有多少?互联网工具的飞速进步,使得很多人都成了这4个屏幕的奴隶。而一旦被这个是个屏幕统治,就陷入了时间的无底洞,就根本谈不上「要事第一」了,这其实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情。
另外一个问题

自问
在你目前的生活中,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改观你的个人生活/工作局面,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大家可以先想想这个问题,先不要告诉我答案,先放在心里。

《7个习惯》一书中明确指出,人应该对自己进行有效的管理,让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的设想一致。
但是,我们很多时候都被很多琐碎无意义的事情占据了,这就是平常所说的「碎片时间碎片使用」,比如玩微博、微信、朋友圈、手机游戏、八卦新闻、网络购物等等。做这些事情,我们能获得即时的快乐,当我们停止做这些事情时,快感马上消失掉,而我们需要不断的快乐,也就不断的做这些看起来有意思其实意义不大的事情。

在这里,《7个习惯》一书提出了一个我们常见的原则——四象限法则



关于四象限法则,简单来说就是要求我们要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少做或者不做不重要/紧急和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这个四象限法则,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百度搜索学习一下,我就不作单独的说明。

真正的高效率人士,他们所做的事情,其实是重在积累的事情,是短期收益低的事情。

我这次给大家分享的针对我们上面讲到的如何破解被4个屏幕占领的问题。
这里就谈到一个「收益值」和「半衰期」的概念:

收益值:就是说做一件事,这件事给我带来收益的大小,比如我们的认知增长、情感增加、物质水平增加、生理感官满足等等。


半衰期:就是说上面讲到的「认知、情感、物质、生理满足」这些收益,在获得满足之后,随时间而逐步衰减的速度。


举两个例典型的正反案例:

旅游:各位有没有发现,比如我们外出旅游,花了很多时间,去感受异地的风俗民情,去体验当地的环境/美食/文化,我们买了当地的特产,这时候我们的情感是得到满足的,我们的认知是增加的,我们的物质收益是增长的,这就说明我们的因为旅游而产生的收益值是增加的。当旅游结束后,我们心里面,还会细细回味此次旅游给我们带来的各种印象深刻的地方。还在继续「发酵」,而当我们把这种增加的收益值通过旅游网站/APP/微信/微博/博客等记录并总结分享出来,我们的这种收益值就具有了「社会性」,就不再是属于我们个人的收益,能够让更多人了解我们因为这次旅游的感受和心得,从而作出各种反馈,我们针对这些反馈,可能还要回复/答疑,可见,因为旅游的收益值还在增加中,没有随着旅游本身的结束而结束。

换言之,因为旅游而产生的收益值半衰期是很长的,这种快乐的感受消逝的很慢,这就是半衰期长的一个典型。

而我们再看反面案例,比如微信朋友圈,每次我们打开朋友圈,我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发布的某些内容是否有反馈,然后看朋友圈的各种分享,进行各种点赞和吐槽评论。朋友圈的分享内容,只有我们在查看朋友圈的当时当刻,能够收获及时的快乐,而这种收益值其实很低,没有多大意义。关闭微信后,我们的注意力会迅速被其他内容所替代,比如手机里面其他的软件,比如游戏/新闻/订阅号等等。这就说明,玩朋友圈而产生的收益值不仅很低,而且其衰减的速度也非常快,而人的目的都是为了不断的寻求快乐,所以我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不断寻找类似的短期刺激,从而不断获得即时的快感。类似的案例很多,比如微博、游戏等等都是如此。

上面讲到了「收益值」与「半衰期」两个概念,那就延伸出另外一个问题,即我们所做的所有的事情,都会涉及到「收益值」与「半衰期」的高低问题,也就是另外一个四象限,即:
高收益值+短半衰期
高收益值+长半衰期
低收益指+短半衰期
低收益值+长半衰期






关于这4个象限的解释,我暂且不讲(文末有图文解说精华版下载),这里直接说结论——

对于长半衰期的事情,效益是可以累积增加的,
短半衰期的事情不行。 因此,我们要让自己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

而如何多做呢?

首先是要判断我们自己每天做的事情的「半衰期长度」,比如认知增长、情感增加、物质水平增加、生理感官满足后的收益衰减期的长短,这些收益值,需要做一个统计。如果发现是短半衰期的事情,就不做。记住,这里的关键词是「不做」,因为一旦我们放弃了「不做」的事情,我们就会慢慢做长半衰期的事情。

举个例子:

1)手机删除里面的游戏/新闻/聊天软件。


2)微信的声音和屏幕提示彻底关闭


3)微信订阅号删减一半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每天的时间不知不觉都是由这些干扰消耗的。事实上,上述操作并不会给自己的生活工作带来影响;与此同时,这也是减少我们沉迷于短半衰期事情的重要方法。

回到刚开始我问的这个关于:

「有哪些事情能够彻底改观你的个人生活/工作局面,但是你一直没有去做?」 的问题,99%是属于「长半衰期高收益值」的问题。

关于半衰期的理论,不是我提出来的,而是知乎大牛@采铜提出来的,之所以在这里分享出来并给与解析,是为了更好的对《7个习惯》一书中「要事第一」做更好的诠释。

如上面所言,当你消灭了那些不该干的事,就是在做重要的事,就是「要事第一」
「要事第一」的「要事」

满足两个特点

1.相当于高收益值+长半衰期的事情;

2.需要通过长期积累,才能产生聚变的事情。
所以,要事第一,其实说的就是重视做具有积累意义的事情。

关于这个结论,其实还有一个旁证
巴菲特

凡是所有人都必须耗费时间精力才可以做的事情,我们都不怕。

如何理解这句话呢?


巴菲特说,从 A 点走到 B 点,你穷,只能走过去,你有钱,就能开车过去,你更有钱,就能乘飞机过去…… 所以,这是一种不平等的博弈,是可以有捷径的事情。做这种事情意义不大,在这种事情上,有钱更重要,所以就要想办法去赚钱获得捷径。


但是,更重要的事情,其实是无论是谁,都只能耗费相同的时间精力才能做到的事情。比如说练字、比如说锻炼身体,无论你有多少钱,想练好一手字,锻炼好身体,都要花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做好。所以说,这个是没有捷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如此一来我们就可以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比的是耐力,比的是坚持。


我们再来看看我们如果持续坚持做事情,会有什么收益呢?
两组公式

1.01∧365=37.8

0.99∧365=O.03
这个公式表明,每天进步1%,一年之后会变成 37.8 倍。
反之,如果每天退步1%,最终一年之后将所剩无几。

因此,做「要事」,就要坚持,持续,因为没有第二条路可以选择,否则,你就落后了。

所以从长期收益来看,我们每一天在入睡前,都可以问自己一句话——今天我相对昨天,有了哪些新的可以持续利用的收获?如果没有,那就证明这一天没有进步,我们明天必须要获得更多的收获,否则就是虚度。

这里我还想分享一句话,就是“成功人士”与“还没有成功的人士”之间,其实只有一个区别,就是成功人士一旦发现别人的好习惯,就会立刻将这个习惯变成自己的。

所以,一旦发现并认可了新的思维模式,就要立即付诸行动,这样才是我们走向成功的最佳途径。

关于这一点哈,我最近也践行了,我现在的公司在大厦的18层,之前我都是通过电梯上下,有时候人多还要等很久。不过现在我给自己规定了一个标准,就是每个工作日都要爬楼梯两次,从1楼爬到18楼,这样也是弥补我平时少锻炼身体的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而锻炼身体正好属于之前讲到「需要积累没有捷径」的范畴,所以,剩下的就只是能不能坚持下去而已。

关于《7个习惯》-2

「要事第一」的第一点,关于第二点,我还想从中列出第二个点给大家分享一下。这个就是「个人管理的四步骤」

《7个习惯》中对四步骤的说明分别是:

第一,确认角色


第二,确认事件


第三,安排进度


第四,付诸实践

第一步最重要,此书将每个人的角色分为了4个方面,分别是:

1.家庭


2.工作


3.交际


4.个人



针对这些不同的角色,要制定一个周计划,提前分配自己的时间安排到这些角色中去,这样就等于给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指南,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生活在当下,需要做的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有哪些,不致于顾此失彼。常见的情况比如因为工作的忙碌而忽略了对家人的照顾,这张表中就出现了对待「家庭」必须分配自己的角色在不同的对象上面,保证自己精力分配的均衡性。

一点插曲

前几天,咱们读书会的小林让我帮他寻找一本《你一年的8760小时》这本书,好奇之下也把这本书抽时间读完了,主人公艾力确实是时间管理的践行者,在这本书里面,针对精力分配的问题,他也把本书中的「角色分配法则」进行了推荐。所以,《7个习惯》中介绍的这个精力分配的方法,如果大家没有使用的,强烈建议大家试用。

我会把这个表的EXCEL版本,分享在文末里面供大家下载使用。每周花上半个小时时间做一个计划,做好之后,打印出来或者抄下来,等每一周结束之后,看看自己是否完成了这些事情。如果完成,那么恭喜你!如果没有完成,一定不要放弃,而是先静下来分析思考一下没有完成的原因,下周如何弥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均衡的发展自己,提升我们的综合竞争力。也是真正的把这本书的一些优秀的理念,用在了我们的生活中。
2
分享是更好的学习方式 现在我来讲讲开头我说为什么我要来幸福读书会分享的第二个原因,也是第二个好处,就是分享是更好的学习方式。

在线问大家一个问题,就说我这次,此时此刻在幸福读书会的QQ群里面给大家分享我的读书心得,那么,在这次分享活动中,谁的受益最大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回复。

其实结论是——是我自己。

虽然我这次分享,可能给各位朋友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考,新的观念,新的想法,可能也会在未来给某些朋友带来一些通过实际行动所获得的收益。但是,从这次分享本身而言,收益最大的其实是我自己。

为什么?因为,分享是为了更好的学习,大家是坐在电脑前、手握手机、iPad等听我讲。但是,其实我为了准备这次分享,做了很多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前期的宣传文案、对同一观点不同的理解、记录、大纲撰写、文字整理、归类,同时又模拟了讲授所需的时长,注意事项等,我为这次分享做了大量的前期的工作,而现在,我在通过我的实际行为,做我前期的分享传输,大家可以针对我讲授的内容进行各种是非评判,而这个评判又能使我更加精准的对我的观念进行梳理与完善。这就是真正的「实践」,我通过这种分享的方式所带来的收益值,无疑是大于各位朋友的。

所以,大家能够勇于分享,不论你的观点如何,不论是对是错,自己先整理出来,然后分享给大家,现在互联网工具很多,知乎/豆瓣/微信,都可以进行及时的分享,这才是读书的真谛。

关于《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这本书,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分享的地方,比如「积极主动」/「双赢思维」等,我在这里,其实也只是起了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真正体验「玉」的美,需要大家静心去把这本书读下读懂。

如果想了解这本书到底还讲了哪些内容的朋友,我在文末也会分享本书的思维导图的下载链接,供大家在真正读书前,先了解这本书的精华部分。
三大干货

|

回复关键词即可下载
1) 关于上文中「收益值」和「半衰期」及「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的图文解说,这个其实是知乎大牛@采铜回答的一个问题「你有什么相见恨晚的知识想推荐给年轻人?」的精彩回答的图文升级解说版,我做成了PPT方式,可以供大家了解其精华。

2) 《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一书的思维导图

3) 个人管理周计划的电子实践版。
回复

相见恨晚

获取图文解析
回复

7个习惯

获取思维导图
回复

管理周计划

获取电子版


    关注 UPer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