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这些年之:柳传志的“四十而立”

 

1984年,40岁的柳传志终于等到了机会,开始了创业。此前,他虽然也曾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研究,并连续得过好几种奖励,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实用价值,这使得他感到深深的失落。...



柳传志从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毕业后,先后在国防科委成都十院十所、中科院计算所和中科院干部局工作。期间,他还曾在广东珠海白藤农场劳动锻炼了两年。在求学和工作的过程中,中国东南西北的四方重镇都印下了他年轻而坚实的足迹。



1984年,40岁的柳传志终于等到了机会,开始了创业。此前,他虽然也曾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研究,并连续得过好几种奖励,但这些研究都没有实用价值,这使得他感到深深的失落。

但仅凭创业的冲动是不行的,当他带领11个人,怀揣20万元资金,跻身于公司鳞次栉比的中关村大街上,办起一个属于自己的公司时,就感觉到创业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好在他并不在意是否会失败,他认为当时的情况的确是非常糟糕了,还能怎么糟糕下去呢?有了信心就有做事的动力,也就有了奋斗的方向。在1984年11月,柳传志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副总经理。

不久,公司第一任总经理王树和调回了计算机所,协助曾茂朝管理各家所办的公司。当王树和离开公司的时候,柳传志眼里闪着泪花,心里很难过。的确,在公司初创时,困难如山,多一个人顶着,便多了一份希望。而且,王树和与柳传志配合默契,在柳传志面前,就像是一个老大哥。在公司创业的第一年,遇到的困难一个接一个,压力基本上是王树和与柳传志承担着。现在,王树和被调走后,他的位置很快就被柳传志接替。

柳传志显然比他的王树和更具有一种领袖气质,也更适合被选中担任企业家的角色。在之后的十几年中,公司经受了种种的磨难,经历了很多的风浪,但柳传志的地位却从未真正被动摇过。

公司最早创业的员工,几乎都是计算所的搞科学研究的人,现在,他们突然间要做生意了,在下意识里,总觉得自己显得有些不伦不类。而且,他们又有些担心,觉得虽然大环境是开放改革,但中国的现状是政策一来大家便一哄而上,而过了两、三年后,又悄然改变了。对于研究所搞科学研究的人来说,你要是走出去做生意,脱离研究两、三年,再回到所里时,就变得什么都不是了。大家想到这些,肯定会产生一些后顾之忧的。

当然,柳传志指责这些人优柔寡断,或缺乏勇气,就有求全责备之嫌了。包括柳传志本人,大家刚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经受过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浸染。现在,要他们突然改变传统观念,拿出跨越时代的勇气,只能是一种幻想。

刚创业时,没有经验,只能慢慢摸索。没有资金,公司只能替人家卖机器,但柳传志却多了个心眼,琢磨着用户的需求是什么?公司采用什么样的价格和服务,才能更吸引用户?柳传志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认识到学会做贸易是实现高科技产业化的第一步。如果不善于做贸易,再好的产品也不知道怎样卖;如果不重视制造业,那么,粗糙的制造业就会把精良的科研掩盖了。搞科研的人通常不愿意做贸易,因为做贸易既要冒险,又要吃苦,而做贸易的苦,那些搞科研的人没吃过。所以,科研人员做生意首先要对市场有个理解。只有会做贸易以后,看问题才会有穿透力。

到了1987年、1988年时,柳传志便把贸易做得有声有色。公司所代理的ASTPC,一个月能卖出好几百台。在打通了销售渠道以后,柳传志便要自己生产。因为公司的员工是计算所的人,总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做。而当时是计划经济,公司又很小,国家不可能给公司下达生产批文,怎么说都没用,因为潜在的能力没有人相信。于是,公司决定到海外试试,海外没有计划管着你。就这样,公司把外向型和产业化并作一步跨了。当然,这些都是后话。

未完待续,请关注CEO分享,明天继续阅读。



    关注 CEO分享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