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审专栏教师的精神再造

 

教师的精神再造导读其实,在师者的世界里不乏陶行知一样的精神圣徒,在每一个教师的内心中也一样有着陶行知般...






教师的精神再造

导读
其实,在师者的世界里不乏陶行知一样的精神圣徒,在每一个教师的内心中也一样有着陶行知般的教育情怀。只不过是生活的沉重和压力让我们有了暂时的遗忘,或者是过久的尘封,但这一切是可以唤醒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读书和写作,叩开教师内在的从容和清雅,隔绝过度的物质追求,再造一个昂扬的精神世界。
有两种教师最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一是什么都得到的人,二是什么都得不到的人。

这里的“得到”更多是指教师在现实方面的物质利益,比如职称、职位、待遇以及可以换取这些东西的证书、称号等。现实中,的确有很多教师在经历一路拼抢后,职称到顶了,荣誉到头了,该有的都有了,便有了刀枪入库、马放南山的想法,懈怠、颓废和迷茫成了生活的主色调,再也没有进步和进取的心思。还有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的特长无法与教育行政的路子接轨,或是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得到教育行政的认可,几经折腾以后便选择了放弃,从此开始了自甘平凡、与世无争的庸常日子。那些正在努力和前行的,大多是还有希望得到或是还没有彻底得不到的人,他们正以捕捉到某种“可能性”为动力,奔波在寻找的路上。而这些最累的奔走人,在经历过一段时间后,也很快会成为前面的两种人之一。

也就是说,真正推动我们教育发展的主流群体,恰是那些被“得到”捆绑了的人,物质现实的实现成了他们行走的主要动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教育行为就很容易被教育之外的东西控制,也很容易被现实的物质利益所引诱,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追求物质利益并无可厚非,它是一种符合人性的、常态的生存方式。问题的关键在于,人除了要拥有一个物质的世界以外,还要有一个鲜明的精神世界。同样,支撑教育的力量,除了要有物质世界给予教师的驱动力,还要有精神世界带给教师精神层面上的品味、品质和品格,以及由此而衍生的坚持、坚强和坚守的勇气。
一个人,如果没有独立的精神追求,就不会有独立的、不依赖外物刺激的行走勇气;一个教师,如果没有敞亮的精神世界,就不可能有丰盈的、充沛的精神能量。作为教师,面对日益纷杂、喧嚣的社会,只有积淀出自觉、自愿、主动成长的精神力量,才有可能打破沉重的功利枷锁,追求一种简单而深度的教育生活方式,也才会有真正的创造力和创新力。今天的教育之所以频遭误会和误读,自然与教育的活力缺失有很大的关系,而其最根本的症结还是在于教师的精神头不足,还没有坚持自我更新和完善的习惯。

教师的精神,说穿了就是教师教育生命的价值走向。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竭力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为了推进平民教育运动,他辞去东南大学教育科主任、教育系主任之职,放弃月薪400大洋的教授职位,奔赴全国十几个省市倡导平民教育;为了创立了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他以“甘当骆驼”的精神终生践行教育实践活动,创立了“生活即教育”的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的信条是“自立立人、白化化人、自觉觉人”,他将事业与信仰融为一体,从而使他具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圣徒般献身精神。他用辛勤的劳作、坚韧不拔的毅力担负着一个教育者对社会应尽的责任,体现着他生命的永恒价值,也正是这一切造就了陶行知,造就了行知精神。

其实,在师者的世界里不乏陶行知一样的精神圣徒,在每一个教师的内心中也一样有着陶行知般的教育情怀。只不过是生活的沉重和压力让我们有了暂时的遗忘,或者是过久的尘封,但这一切是可以唤醒的,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读书和写作,叩开教师内在的从容和清雅,隔绝过度的物质追求,再造一个昂扬的精神世界。


作者简介

王维审    “叙事教育”倡导者,著有《教育叙事理论与写作》《寻找不一样的教育——我的教育叙事》等。
本期编辑:刘  军


叙事教育的实践者

版权声明:本文系叙事者团队独家稿件,转载需注明来源与作者,链接原文地址。

微信号:woshixushizhe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关注 叙事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