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余罪》编剧:剧比小说更需要动作和情节去表达

 

怎么创作出像《余罪》这样的剧本?...

《余罪》作为一部成功的警匪类型片,俘获大量的粉丝,在第一季火热播出后马上推出了第二季。其实,在拍摄之前就已经交了剧本,创作过程是一气呵成的,只是在播出时分成了两部分。小说非常长,剧中只选取了卧底贩毒团伙这一部分进行改编,由总编剧于淼带领沈嵘、姜无及和张仕栋几位编剧历时七个多月联合创作完成。



《余罪》的改编价值和创作的难点

编剧们表示非常喜欢原著的烟火气和人情味,尤其是余罪这个人物:不装,本真。有些影视剧捏造了太多假人了,余罪这个人物却是真实的。《余罪》讲的是侦破故事,更是世道人心。过去说评书的有句俗语,说“懂多大人情,说多大书”。余罪是个小警察,《余罪》是部大书,这都很合编剧团队的心意,对于参与改编编剧们表示荣幸。

改编难点就在于怎样很好的延展原著,不把人物写走样,继承原著的语境。好的原著就是一颗种子,通过删减或者增加桥段来调整戏剧结构,让剧情的节奏更跌宕起伏。毕竟小说和电视剧是两种艺术形式,小说有太多心理描写和主题概念的阐述,电视剧更需要动作和情节来表达,集与集,场与场之间都有节奏。



联合创作碰撞出更多火花

总编剧是于淼,由他总把关。然后沈嵘带着联合编剧们聊故事,聊完故事说清楚思路以及人物性格,团队分头写,故事通过后再进剧本,每一次都要两次统一后才能最终确定。这个团队不是流水线,每个人都能调动积极性。



于淼                                       姜无及                                      张仕栋

生活中他们是很好的朋友,有过许多合作,彼此之间已经建立了某种默契。前期的充分磨合,后期心有灵犀,于淼老师丰富的剧作经验和其他几位编剧年轻欢脱的思维相互碰撞,才创造出“贱而深情,骚而不荡,痞却正义”的余罪这一形象。

余罪因何“成功打入观众内部”


透过《大丈夫》、《小丈夫》以及当下热播的《好先生》不难看出,于淼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着强大的掌控力,手下角色当然也包括“余罪”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谈及方法,于淼老师说“因为这些角色就像是身边人吧,观众特别有代入感”。

总编剧于淼老师对警察对这个角色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源于其父亲在退休之前就是警校的一名教官,他在成长过程中接触了大量的警察案例和教材,这对于编剧的创作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他说:“除了多读书,更要见识生活,接触身边人,在创作的时候把自己融入所塑造的角色,甚至跨越性别,这样的故事和角色才会有真实感染力。”



《余罪》作为类型化的警匪涉案片,充满热血却不失幽默,相比于其他处于扩大收视群体的同类题材来说,火力更集中,这种“行走的荷尔蒙”也成功吸引到一众“暖男迷妹”。这中创作空间上的大胆尝试,具有很强的指向性,人物心理的试探性推动准确抓住了观众的心,往极致的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

作为联合编剧,姜无及老师和张仕栋老师表示:小说《余罪》本身就非常精彩、真实。书中描写了警校生的校园生活,有很浓的青春气息,有趣可爱,是其他警匪类题材电视剧所不具备的特点。而我们也正是抓住了这个特点,尽量避免写的太过沉重、阴暗。



正如观众所感受到的那样,余罪被“逼上”卧底之路是编剧们的着重设计的部分。余罪从一个警校菜鸟,也是一个有七情六欲的年轻小伙儿,面对时不时要送命的任务,当然会胆怯。他一直犹豫要不要完成任务,可是这个他所克制不住的“使命感”把他一步步推向了“英雄”。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有时的确会冒出一股子“正义感”,即使余罪平时坏坏的、不着调,在大是大非面前还是学会了正确选择,这也是观众伴随着他内心成长起来的过程。



余罪和傅老大这对极品CP有着太多说不清楚的关系真相,故事发展到后来,以至于有些观众无法理解那些“不符合顺延的想象”,做出过激的反应。尽管作为编剧们会更敏感,他们还是很感恩各个方面对这部剧的关注和认可,在敲下的几十万字中完美平衡大众文化绝非易事。对于这种情况,于淼老师开玩笑说:刺向我的剑终将成为我的骨。我想这个跟我自己作为冰火粉的心境是一样的吧,你以为的他是主角,结果居然突然死掉了,这个时候就特别想问问编剧咋不上天呢。

总之,创作过程中,《余罪》编剧团队都是抱着真诚的态度和极大的热情,他们自己也收获了很多,是一次非常愉快的创作过程。
新片场
新片场是下一代的传媒公司,专注新媒体影视的出品发行。我们汇聚众多优秀的创作人,产出各类年轻人喜爱的在线视频内容,并通过视频网站、互联网电视、运营商、飞机、公交、地铁、高铁等各种渠道传播发行作品。


    关注 新片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