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二十中学“空中艺术课堂(第25期)”——歌曲《洪湖水浪打浪》

 

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是湖北民歌风格创作歌曲中的经典。这首作品是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1961年歌剧改编拍摄成电影《洪湖赤卫队》后,这首歌曲成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曲。...



点击“北京20中艺术工作” 可订阅




主讲人:袁迪(北京市第二十中学音乐教师,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学历)
       歌曲《洪湖水浪打浪》是湖北民歌风格创作歌曲中的经典。歌曲创作时间于1958年,由梅少山等作词,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

这首作品是1959年湖北省实验歌剧团首演的歌剧《洪湖赤卫队》中一个场次的主题曲,1961年歌剧改编拍摄成电影《洪湖赤卫队》后,这首歌曲成为这部电影的主题曲。作品改编之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几乎家喻户晓。1994年入选“百歌颂中华”优秀纪念歌曲奖。
       它的歌词内容精湛,不但写出了洪湖自然优美的风光,还回忆出了一片往昔峥嵘岁月的景象,是一篇非常优秀的词作。
开口发音度较大的江阳韵既适宜于抒发豪迈万丈的情感,又富有音乐的美感。
《洪湖水浪打浪》的歌词内容通过缜密的结构形式表现,段落和句式的有效组织和精心安排是歌词表达特定情感的重要手段。整首歌词的写作手法运用了押韵形式,分为前八句和后六句两个片段。前面的片段歌词既简洁又明了,生动而又形象,深邃的意蕴能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阳光雨露、荷花莲藕、渔船与勤劳的人们,以及辛勤的劳作、收获的喜悦,一个真实而动人的洪湖美景出现在眼前。下半部分点明了歌曲的具有革命性,也表明了洪湖人民深知幸福生活的得来不易,对美好生活的珍惜。
       歌词的整体写作融合了湖北民歌中较有特色的衬词形式与民间习俗,衬词没有实际意义,但是对歌词的节奏变化、旋律变化、情绪表达和地域风格的体现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与当时的歌剧相比较,《洪湖赤卫队》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将民间音乐戏剧化、个性化,形成独特的音乐风格。


《洪湖水浪打浪》可以说是《洪湖赤卫队》最脍炙人口的一个经典片段,至今仍为大家所传唱。全曲共分ABA'三个部分,为变化再现三部曲式,乐曲开头配有一个轻快的前奏,描绘了荡漾的洪湖水波。A段由四个乐句按照“起、承、转、合”构成,B段是A段的进一步发展,不仅演唱形式由齐唱变为重唱,而且旋律也与A段的歌唱、平稳形成对比,几处出现的大跳音程将主人公激荡的心情表现出来。最后的A’段音乐回归主题,演唱形式仍旧延续B段的重唱,收束全曲的同时,将大无畏的革命情况更增进一步。
        歌剧《洪湖赤卫队》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背景下,赤卫队队员们与地主恶霸的艰苦斗争并最终胜利的过程,而这首《洪湖水浪打浪》则抒发了洪湖当地民众对这片富饶水乡最美好的感情!《洪湖水浪打浪》这首作品是湖北人民极为独特而又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湖北民歌的象征。






欢迎关注“北京20中艺术工作”微信公众账号了解北京市第二十中学艺术教育中心更多资讯,长按右图二维码自动识别
长按二维码关注
撰稿:袁  迪

审核:吴  刚

图文设计:周  辰


    关注 北京20中艺术工作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