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鱼海棠》随笔

 

“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所有汉文化里面的人所缺的一课。所有有宗教的民族,关于宗教的一个出发点都是死亡开始...





“面对生死这件事是我们所有汉文化里面的人所缺的一课。所有有宗教的民族,关于宗教的一个出发点都是死亡开始的。它因死而告诉你怎么生活,或者它试图给你解释生死。我们儒家文化里面孔子说不知生焉知死,所以别聊,六合之外存而不论。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回避这个事了,不许聊更不许想。”---马东



在讨论重症病人那一期,奇葩说议长马东提到中国主流文化的儒家很少考虑死亡,从而导致国人缺乏因死而对生活的指导。

而以道家逍遥思想为基础的《大鱼海棠》则大胆的给出了死亡、轮回的解释,并期望给出一条能指引人们生活的方法。

所有人类的灵魂都是海里一条巨大的鱼,出生的时候从海的此岸出发,在路途中,有时相遇,有时分开,死的时候去到海的彼岸,之后变成一条沉睡的小鱼,等待多年后的再次出发,这个旅程永远不会结束,生命往复不息。---《大鱼海棠》

这里不想讨论电影的细节,希望能在儒家重生轻死的思想背景下,看看道家是怎么看待死亡,指导人们如何更好的活着。

先感受一下儒家道家的不同:

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家:”保身”,”全生”,”养亲”,”尽天年”。

很直观的感受到道家那种好好过日子,不要追求所谓的个人实现和远大抱负的倾向。

那么如何能做到一辈子平平安安做一个普通人,而且很健康的度过这一生呢?

道家说要“养神与养形并重”。

《达生》篇清楚地表明了庄子的养生观:鲁有单豹者,岩居而水饮,不与民共利,行年七十而犹有婴儿之色;不幸遏饿虎,俄虎杀而食之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以死 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

单豹善于养神而老虎却吃掉了他的肉体,张毅善于养形而疾病却侵害了他的内心,这两人都不善于养生。庄子认为在养生过程中,养神和养形应并驾齐驱,哪方面不足都要尽快弥补。

1.养神重在淡泊名利,保持内心平静。

庄子认为养神的关键就是要做到恬淡无为,随顺自然,保持内心的平静。真正养神的功夫就体现在 大宗师 说的:

“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党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 ”

《在宥》还说:

人大喜邪?毗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

人过于快乐就会伤害阳气,过于愤怒就会伤害阴气。阴阳二气都被伤害了,就会反过来伤害人的身体,使人喜怒无常,行为失度。这就说明了庄子认为养神关键在于保持内心平静。

2.养形重在中庸。

这里有一个很经典的故事: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典故,日:“无所可用。”庄子日:“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竖子请日:“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日:“杀不能鸣者。”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日:“昨日山中之木, 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 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庄子笑日: “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

为了保命,庄子一再修正自己的处世原则:从“无用之用”到“处乎材与不材之间”,不至于太有用而被砍伐,也不至于太无用而被烹饪。这是道家的处世之道。

不管道家的淡定处世养神养形之道是不是真的有用,《大鱼海棠》能让我有这方面的兴趣并多看一点点资料,按马东的话说,就是善莫大焉。

最后用那一场辩题高晓松所赋的诗来作结吧,表达生者对死者的追念,以及稍稍缓和一下死亡带来的沉重感,当然看作椿对湫亏欠的话语也可以啦。

“你是那颗星星,我是你旁边的这颗星,我的整个轨迹是被你影响的,即使有一天这颗星星熄灭了,它变成了暗物质,它变成了看不见的东西,它依然在影响着我的轨迹,你的出现永远改变着我的星轨,无论你在哪里。”---高晓松


    关注 MapleGam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