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做作业总是坐不住,怎么办?

 

孩子究竟是多动症?还是行为习惯问题?...

点击“蓝字”关注
心理幼稚园




后台留言中,很多家长都疑问自己孩子的某些行为是不是意味着得多动症,遂推送此文
 家长来信

我的孩子读三年级,成绩很差。只要老师与家长不在身边,他就一刻也呆不住,你要不守着他写作业,他是不可能坐下来认真写的。老师说他上课注意力也很难集中,目光总在搜寻什么,思维是跳跃的。整天心里像长了草似的。答卷时也常常漏题。行为莽撞,在教室里,不是打翻同学的文具,就是摇桌椅挤伤同学的手指。其实,孩子很善良,喜欢帮助别人。但不知怎么的,老是惹祸,小时候孩子还会后悔,主动向人赔礼道歉。但现在越来越犟头倔脑,强调自己不是故意的,一脸的委屈相。

我不知孩子这种状况是不是多动症?看他整天招人厌,挨人骂,活得太失败了,作为父母,我们无奈无助又难过,想帮帮他,但我们不知该怎么做?
医生答疑

孩子究竟是多动症?还是行为习惯问题?建议家长带孩子到医院,只有经过医生的诊断才能下结论。

首先为家长提供有关“儿童多动症”的常识:

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是一类颇为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障碍,患病率约5-6%,一般男孩多于女孩,常发生于4岁以后,但一般到了入学后才引起家长和老师的注意。最近的研究发现多动症可分为“注意障碍型”和“多动/冲动型”和“ 前二者均有的混合型”。前者对学习影响大,后者对纪律、伙伴关系影响大。若不及时治疗,轻者学业不佳、适应不良,影响成才;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将来可能会发展为品行障碍、青少年违法、反社会人格等。大量的研究认为本病是由多种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一种障碍。

本症表现有“三大核心症状”:

1、注意力不集中;如上课时易分心,做作业时也边做边玩;做事粗心大意等。

2、比同龄的孩子明显好动,如上课时小动作多,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喜挑逗同学;下课后,奔跑蹦跳、话多、喜欢喧闹。

3、冲动、情绪不稳、易激怒、行为易冲动、富于破坏性,事前缺乏周密思考,做事不顾后果,易于同学发生冲突,喜欢冒险。

此外,多动症还有可能伴有学习困难、对立违抗障碍、品行障碍、情绪障碍、抽动症等多种儿童心理问题。

多动症是一种复杂的引起多种问题的障碍,首选的治疗是药物,同时需要开展行为治疗,也可以辅助其它治疗包括感觉统合训练、脑功能反馈治疗、认知行为治疗、父母培训、家庭心理辅导等等。

如果经过医生的诊断,确认不是多动症,那么,就得从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去找成因,大量的案例表明,往往与父母不注重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关,孩子才养成散漫多动,注意力不集中的态度和习惯。家长可到学校请教心理辅导老师,学一点对孩子的专注训练和纪律教育,通过家校协同的医治与教育训练,可望您孩子的行为会有明显的好转。

心理老师支招

我能理解家长这种束手无策,无助、焦虑、失望又难过的心情。这种现象在孩子的群体里并不少见,只要矫治和教育的方法得当,是可以改善的。

如果孩子分心好动的习惯十分明显,经教育仍然难以奏效的话,一定要及时到学校请教心理辅导老师,心理辅导老师会给你有益的建议,介绍一些集中注意力的关注训练,对于特别严重的孩子,也会建议您带去医院请儿科发育行为医生或儿童精神科医生诊断治疗。倘若医生诊断的结果真是多动症,那您便要听从医嘱,服用治疗多动症的药物,这将有效改善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在此基础上,医生与老师还必须继续对孩子进行“关注训练”,也会向家长介绍一些在家训练的好方法。总之,家长一定要坚持配合医生和老师,完成对孩子治疗与教育训练的全过程。你会发现,孩子做作业、上课,以及与同学玩耍交往时都会有明显进步。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将孩子分心好动和难以关注视为注意障碍,心理学认为: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当我们注意到一个物体,并对它产生兴趣时会“注目凝视”;当我们听到一种声音,有了想探究它的动机时又会“侧耳细听”;在我们有了回忆、思考问题需要时,又常会“眼神发呆,若有所思”。

能在一定时间内集中注意力,心理学将其称之为注意的稳定性。小学低年级:注意力的稳定性大约15分钟;中年级:注意力的稳定性约20-25分钟;高年级:注意力的稳定性约30-35分钟。也就是说“注意”的稳定性具有年龄差异。

稳定性必须有两个功能支撑:

一是注意的选择性,要是孩子注意选择性差,注意力就不易集中,常常被周围其他声音、发生的事、有趣的东西所分心。所以对选择性差的孩子,为了让他在学习时关注自己的作业而不受周围的影响,养成清理书桌上杂物的好习惯,因为与他学习无关的玩具、电脑、手机、食品等都会影响他的注意力。此外,周围的环境也应保持安静,大人尽量不看电视,不要频繁地打电话,不与邻居长时间闲谈、更不要招来一桌人稀里哗啦地打麻将……总之,要避免对孩子的干扰。

二是注意的保持,要是孩子注意的强度不足,注意力就不能持久。而“兴趣”能帮助孩子保持或增进强度。其实,在学校,老师都是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特点安排课堂活动的。比如,教学中利用板书、教具、课件等让孩子通过直观去理解,引发学习的动机和兴趣,老师不断转换内容和形式,就是为了唤起孩子注意的兴奋,保持注意的强度和持久性。孩子在家做作业,父母也应给孩子一定的转换空间,当注意的强度逐渐下降时,可让孩子停下笔,伸伸懒腰、转转头颈、眺望窗外。这样,既能消除注意的疲劳重新唤起兴奋,也能对视力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自2008年起,每逢寒暑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保健科与心理门诊的医学专家会携手学校心理辅导老师为前来诊治的孩子举办养成好行为的训练营。

记得08年第一期举办的是向日葵成长冬令营,“找数字”“比不同”“ 走迷宫”“ 传口令”“ 青蛙跳下水”等有趣的游戏都是为有注意力障碍的孩子设计的注意力稳定性训练; “组建击掌乐队” “猜猜我是谁”“拼图结伴”“传口令”“抢占救生岛”等游戏是为行为多动冲动型的孩子设计的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等训练。孩子们兴致盎然,积极参与活动,医生们从中观察了每个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了他们注意力障碍和多动行为问题的程度,心理辅导老师们则在活动中对孩子的参与行为进行机智的引导和鼓励。

医生和老师的密切配合和同步行动,有利于制定医教合作的治疗与教育训练相辅相成的干预方案;与此同时,医生与老师还给家长举办《成功家长》讲座,医生介绍为何要服药,如何服药,帮助家长认识服药的重要性,排除家长对药物的顾虑,积极配合。

老师介绍如何帮助孩子发展良好的注意品质,当孩子散漫多动、学习不良、惹事闯祸的时候,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控制自己焦虑易怒的情绪,该怎样与孩子心平气和沟通,还现场让家长学习了提高注意力的全家游戏,家长们颇有感触地说:我们原来只知道苦口婆心地讲大道理,却不见效果,于是情绪就控制不住了,每每都弄得大人吼孩子哭。通过讲座知道,首先要明白科学的原理,才能理解孩子,控制住火气;其次,要讲究方法。不学不知道,学了才知道对孩子讲大道理不是唯一的方法,原来还有那么多有趣的游戏手段,孩子乐于参加,父母也能保持好心情。学了就一定要坚持去做。现在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每周五晚上六点到八点都有儿童多动症的父母培训小组活动。

下面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家庭游戏,旨在训练孩子积极的有意注意状态,指向性和集中性统一于同一注意过程中,以保证“注意”的集中和维持。

1.找数字竞赛——训练孩子注意力“注目凝视”  的主观状态

用1、2、3、4、5、6、7、8、9、0这十个数字随机(打乱顺序)写满一张纸。您可指定其中的一个数字要求孩子找出,如:要他在30秒内说在这张纸上有几个“9”?

1 3 2 4 6 9 7 3 0 4 8 6 8 2 4 2 3 8 2 1 5 3 6 4 9 4 5 9 2 3 7 8 0

2 9 7 5 8 7 3 6 2 8 1 0 1 2 9 7 4 8 5 4 7 6 2 8 1 9 0 8 2 3 7 4 5

3 6 7 5 4 7 9 2 8 1 3 0 3 7 6 3 2 8 1 3 6 8 5 4 7 4 9 2 3 8 0 1 5

3 6 44 8 6 3 1 0 2 5 9 7 1 5 4 6 0 1 5 3 2 5 6 8 9 6 5 1 2 9 9 8 7

2.看实物竞赛——训练孩子观察、记忆过程中的注意力

给全家人20秒的时间看一幅画,合上后,各人写出所看到的实物。如:苹果、轿车、杯子、楼房、帽子、花、衣服、笔和猫…..等。看谁说得又快又准。

3.接口令:青蛙跳下水——训练孩子计算思考过程中的注意力

爸爸说:一只青蛙——妈妈紧接着说:两只眼睛;——孩子说:四条腿;爸爸紧接着说:“扑通”跳下水——妈妈紧接着说:两只眼睛——孩子再接着说:四只眼睛——,…(以此类推,爸爸、妈妈、孩子接着说下去……。要求速度快,计算正确。谁算错了或“慢半拍”,则罚他出局。看谁能坚持到最后。从这个游戏中,能让孩子悟出:不专心,就会听错;不专心就会算错;不专心就会拖沓。

上文选自《大众心理学》2014年第9期的医教结合栏目

医教结合栏目是《大众心理学》自2014年6月起开设的栏目,栏目通过案例呈现,特约医生和心理治疗专家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改善途径,帮助大众了解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和实践应用。
Q&A
有任何关于育儿、亲子关系、情绪调节及家庭教育的问题和困惑,都可以在留言或者后台中提出。我们会挑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邀请华东师大教育类资深教师来为大家解答。



    关注 心理幼稚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