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之路----20160320

 

昨天我接到一位老友的电话,谈了些事,又一次触发我对创业的思考。原本这个话题也在我的题库之内,借此机会,提前讨论吧。...



为保证每天发出一篇有点质量的文章,我会提前一天草拟好,第二天一早发出。即使我临时有事,也能有一天的时间缓冲。

昨天我接到一位老友的电话,谈了些事,又一次触发我对创业的思考。原本这个话题也在我的题库之内,借此机会,提前讨论吧。

中国的改革侧重于经济,近年来从国家到民间号召全民创业,好不热闹。以为抓住了救命稻草,解决了就业或激活了经济,对此我只能冷眼旁观。想要创业者,通常是不满足现状,希望发挥自身的长处,做一番成就。普通就业时,只要有一技之长,有几年工作经验,去一家公司应聘,收入尚可,不必关注公司长远发展。而创业公司,风雨飘渺,起步艰辛,绝大多数公司在6个月、5年的槛而消亡。必须明确自身优势,主动开拓周边资源,无时不刻不在思索公司的发展。

这几年接触了一些创业型公司,科技领先者都多在中关村,有专注大学生恋爱社交、有专利技术应用人像流量分析(可应用于商业地产)、有宠物销售平台、体育运动资源平台的,又有像投哪儿网络、以太咨询(也做风投)的财务顾问,一时间创业公司都以获得天使轮、A轮、B轮、C轮投资为荣。在一些可知的融资案例中,听闻虚假宣传融资额,把“拟到位”说成“已到位”或直接放大金额,目的是吓倒竞争对手。

其实国内能介入C轮投资的机构并不多,创业公司要避免同质化,不能只是将传统业务移植到互联网,还要猛冲行业第一才能吸引投资。否则创业者花光了头几轮投资者钱,只好回去找工作,要是信誉度高的还能再找投资者继续投新项目。所谓互联网思维,核心是从用户出发,研究用户的需求,倒推产品与供给,更优秀者是引导用户,开拓新需求。

创业不能只讲情怀,要考虑生活、家庭等因素,创业项目要保持现金流持续,在断粮前6个月找到新的投资方,或自身实现现金流转正。否则不只是浪费了投资方的金钱,也空费自己的时光。营运期间核心指标持续增长,才是说服新投资方的有力证据。

一个好的创业团队组成,核心人物如何引导团队运营,创始人之间的股权分配比例,员工的股权激励设计,都是一次次考验。从零开始,固然值得称赞,但我推崇的是集团内部孵化器。相比而言,风险与收益配比最优,一方面创始人的核心人物一定要有独一无二的资源(不限形式),再走集团内部孵化器的路径。既可借助集团资源、以往经验,又能获取更多的运营自主权。

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无对错,只是结合我的性格,认为这种方式在现有社会环境下创业最优。有了多年经验,实在没有必要再从零开始积累。

再谈创业公司的管理,3、4年前利用年假去老许那里,考察他公司的内部管理制度,很受启发。只是当时困惑如何跨行业应用。现在想来,与曾国藩的募兵制相仿,在创业公司中,区分不同行业,以项目制、合同制管理成本、费用,针对项目、合同的不同阶段控制人员、成本、费用。优则扩,劣则散,自然进行淘汰与扩张。

这与投资也是同一原理。

像BAT阿里、腾讯、百度在内部搞了那么多孵化器,着实推动了科技创新的脚步。我相信也这是未来公司发展的趋势。以往我们学习过泰勒的管理学,立足于昔日的组织架构管理,未来向“精益创业”演化,反复试错,快速迭代,加速经营决策方案的更新,对组织管理持续挑战。

点击图中二维码,可自动识别


    关注 靈雲風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