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漫谈: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衡知家园...

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之
《端午漫谈: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高考结束,明日端午。六年,三年,又三年,学习是孩子童年成长中最重要的环节。衡知幼儿园积极响应学前教育宣传月活动,今天与大家一起聊一聊低幼年龄段孩子们的学习,谈一谈0-7岁儿童的发展及所需要的发展支持。



作为父母如果想真正支持到孩子的成长,首要的是了解孩子是如何学习的:

1,透过感官的体验;

2,透过实际的行动;

3,透过模仿环境中的人事物。

其次是了解如何支持孩子的学习,即:

1,如何创造出培养广阔多元的感官体验环境;

2,如何鼓励健康的行动与游戏;

3,如何提供最佳的学习典范和模仿环境。

然后是父母的行动,为孩子创造这样的学习环境!



我们要了解儿童零到七岁的发展,必须仔细地观察他的每一个发展步伐。首先,让我们看看一个刚出生的小婴儿。当一份新生命诞生的时,已具备了三个元素:一是父母所获得的“身体”之躯,还有他与生俱来的独特性:心灵和精神之本。

这个身体之躯,从外表看来已经完整形成,但实际上仍处于未完全形成的状态:各个单一的内在器官仍未作精确的细分,在运动系统中我们看不见其个别的差异性,只看得到混乱的,不自主的动作;在神经、感官范围仍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儿童的任务是在接下来的六、七年中,也就是这一段他有权享用的发展中,让自己的“身体”,由内而外地去发展,让各个器官系统的功能完成细微的区分,直到学龄成熟之时,结束一个完整的“器官形成过程”,成为一个值得利用的“工具”,以提供未来生命的“成长”,儿童的“心灵”与“精神”的独特性,才能毫无受阻地向外发挥。

而“身体”、“心灵”和“精神”三者的密切关系不言而喻的。我们都观察得到,婴儿如何用他毫不疲倦的活动意志力,由不自主的手脚乱踢,渐渐到有规律,有目的的动作还;还有幼儿如何学习挺身坐立和举足走路,让自己在这个平衡关系的世界中占有一席之地。以及幼儿如何脱离他的牙牙学语,渐渐熟悉他四周的声音,而发出清晰,正确的语音。我们看得见,他从开始的笨手笨脚,逐渐成为举手投足之间的细腻和寓意深远。

经常我们可以在这一段段的发展过程中,看到儿童的“个别性”正在努力深入自己的“身体”,然后完全地主导儿童的气质。而与这个“内在形成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的是:儿童从周遭环境中所获得的任何印象。

幼儿可以说是完全受到外在环境的“摆布”。他的整个身体正如一个“感觉器官”,毫无选择地接受外物;因为他正处于一种内、外世界完全没有区别的状态。以眼睛为例,眼睛自己不会“看”,他只是让外物进入。而我们籍由眼睛看东西。幼儿的“身体”正如眼睛,是他“心灵”的“感觉器官”,幼儿的“心灵、精神”正如我们本身。“心灵、精神”籍由“身体”来接受外在的一切事物。

而这些外在事物的印象会通过“感官”,在身体中的内在器官中储存,再由内向外表现出来。这样的过程,我们可以清晰地从从每个健康儿童,与生俱来的奇妙“模仿”能力中看到。孩子将会周遭环境中的所见所闻,深深地吸收进身体内,深入其“意志力”中,然后再像回音似地反映于外在行为中。

根据以上所说的事实,父母和幼教就拥有两项重要任务。其中之一是对幼儿的保护态度。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尽可能地为幼儿细心地选择或安排周遭的事物。充满幼儿四周的应该是:愉悦的家庭气氛,正常的谈天与歌唱声,而非噪音或吵架声。我们也应尽可能保护幼儿不受工业技师产品的“污染”。例如:电视、录音带等。柔和、单纯色系的摇篮床巾和儿童卧房的墙饰,比起所谓可爱、稚气的动物图案的布料和五花八门的壁纸,对幼儿更能发挥镇静作用(calming)。如果我们需要上街,也应尽量避免让幼儿接触太多的视觉刺激和人声鼎沸的喧哗。

       父母与幼教的第二个任务在于: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生活,尤其让他在“生活中学习生活”。最重要且具意义的方法是:尊重幼儿与生俱来的模仿力,而不言语的教导。其先决条件在于成人应该努力做好“榜样与模范”(role models),凡事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让幼儿模仿。因为“模仿”是无法以语言的方式来教导,“模仿”是“意志力”的产物,也就是说出自于幼儿自己的“意志”。成人可以做到的是对自己言行举止负责:包括如何处理家务和花园,如何与他们交谈,如何关心别人,如何维护和布置周遭环境。幼儿会将所见所闻吸收进入他的整个“身体形成过程”中,然而他对于有意义或不明智的行为,仍无判断与选择能力,因此他会完全跟随着成人的一举一动而生活,而我们成人正是在教育过程中之“生活代表”。

儿童零到七岁的模仿行为又可以细分成三个阶段,这与从头部开始到脚尖发展的力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个阶段:从“爬”到“自我觉醒”的“顽固年龄”

虽然这股力量是通过全身,但当幼儿出生到两岁半时,它集中于感官、神经部分。在这个阶段,幼儿学会三个重要的生存能力:挺身坐起、走路和说话。其中说话又是具有思考能力的先决条件。而这些能力的学得仍是经由“模仿”,如果幼儿只和动物一起生活成长,他们就不可能获得人类的基本能力,在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悲剧实例。“人性”只能从人的身体上学习获得,更证明了“模仿”的重要性。

让我们细想一番,幼儿在他的第一阶段生命期到底喜欢些什么活动?当孩子一学会爬行或走路时,就会开始喜欢探索他身旁的一切事物,也因此这时最容易发生危险。小孩子都喜欢跟在妈妈身后,妈妈做什么,他也要做。厨房里的锅、瓢、勺、碗,都可以让他玩得不亦乐乎,有时也要学着妈妈的样子洗衣服,才把衣服洗干净又弄脏了穿在身上的衣服,只看到溅得一地的水花;他也喜欢学着大人的模样拖着扫帚,只见越扫越乱;妈妈才整理好的东西,又让他搬上搬下。如果妈妈生气了,只听到孩子会嚷到:“我也要……”。

幼儿最大的乐趣在于可以活动(其筋骨)和操作真实的家庭生活物品。而成人工作的用意和目的,对孩子来说根本没有意义。许多成人经常抱怨,如果没有幼儿的“越帮越忙”,家务事能做得更快。然而如果我们能换一个角度来想,打扫庭院或整理家务的同时也发挥了教育的功能。这种自觉和体认在今天的社会与家庭教育中更加应该加强并给予实现的机会。

幼儿除了喜欢四处探索与参与活动之外,有时常会聚精会神地注视着,坐在一旁用小刀削苹果或用针线缝衣服的妈妈,或是自己坐在玩具角落,全神贯注地“工作”着,譬如:用东西装满他的小竹蓝,再全部倒出来;用积木搭成城堡,再推倒;或是轻哼着歌谣,摇她的小娃娃入睡等。这里最值得一提的便是对幼儿玩具的重视。

所有在大自然中可以看到、找到的,或是由手工缝制成的简单布偶、动物等都最适合幼儿的玩具。因为孩子们在与这种自然材质的玩具接触时,会对它们自然的组织与形状,产生深刻的印象,而这种印象能直接影响孩子内在器官的相成。鲁道夫·史代纳说:“由固定不变的数学公式制造成的玩具,会使孩子们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枯萎而死亡”。

当孩子到了二到三岁之间的“顽固期”,自我意识首次觉醒,这时孩子真的要度过人生中第一段真正的危机期。他的“自我意志”越来越强,但同时也必须学习如何与周遭事物和谐共处。以前的他喜欢说“我也要……”,但现在他的最爱说:“我不要……”。

第二个阶段 三岁到五岁:充满想象力与即兴游戏的时光

从出生到现阶段一直仍在头部活动的生命力和想象力,现在开始在身体的中间部分起了主要的作用,尤其是血液循环与呼吸器官(心脏与肺)之所在。在这阶段的孩子会发展两种新的能力,使他与生活周遭事物产生明显易见的新关系,那正是孩子的“想象力”和“记忆力”。

以下是一个在健康发展的儿童游戏行为中可以见到的例子:一名四岁的女孩子在一片树皮上放了两块小石头,一边说着:“我有一只小船和船夫。”可是当她走到笔着的面前时,却对笔者说:“我送你巧克力和糖”。一边将小石头放在笔者的桌上。而她手中的那片树皮,过了一会儿又变成了小矮人房子中的“屋顶”了。

一张小凳子可以当娃娃的炉灶,一会儿又可以变成饲料槽,倒过来放的小凳子则又变成了娃娃床或火车车厢。这些例子都显示了,孩子在此年龄阶段具有一种特殊的能力——能运用四周的事物,可是没有预定目标,并籍其“想象力”可以把每种东西变成新的东西。孩子对于眼前的事物,通常只感觉到似曾相识,而想象力可以填充他的需要。当然,其先决条件,是孩子曾经熟悉的东西,如果一个小孩从未亲眼或在图画中看见过“船”,他是不可能在游戏中“捏造”出一只船来的。

这个阶段的儿童,游戏动机仍是籍由外界刺激而来。因此他所接触的事物,应该具有“可变化性”,以不完全美或原始的形式呈现,好让孩子的想象力有发挥的余地,而不致枯死。重点在于能锻炼并培养他“内在”的“工作”。史代纳曾说:“如果我们能给予孩子适当的工作,他的双手肌肉就会变得强壮有力。同样的,如果孩子们能从周遭环境中接收正确的印象,他们的脑和其他器官都将健全地成长。”

此外,引人注目的是:这个阶段的儿童游戏是变化无穷的。经常是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模仿所得来的,却常是毫无关联地出现,或是“随机应变”式的,总之,孩子们会随时地不断有新的主意。有些成人会担心孩子是否不够专心一致。事实上,这个年龄所谓的“专心”,正在于游戏行为的连续性,(而不在其内容是否连贯)。这也正是这个年龄儿童游戏的特色。

很自然地,在如此的游戏中,有时会显得毫无秩序,一片混乱。但这中“混乱”现象是有其意义的,因为它是随时受外在刺激表现出来的反应。等孩子五岁以后,上述情况会自然而然地有所改变。我们成人应在孩子游戏之后规划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整理收拾玩具,并且自己以身作则带头进行整理的工作,让收拾整理不成为一个命令式的负担,反而成为一种愉快、自然的习惯。

       第三个阶段 五岁到七岁:想象的图像和计划性的游戏大约五岁开始,孩子就会迈向生命中的第三大步。器官形成的力量渐渐自由地在血液循环与呼吸系统中活动,并且在新陈代谢与四肢部分发挥功能。这个阶段的孩子出了手脚运动之外,甚至到手指尖的运动,都渐渐灵活敏捷。

许多孩子会先经历一段危机。尤其是那些原来很具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孩子,会第一次体验到无聊的滋味。他们可能会站在你的面前说:“我不知道该玩什么?”他们就像被想象力抛弃的孩子,忽然间一点主意也没有了。

想象力需要一段休息时间,我们不该在此时对孩子说,他们可以玩昨天的那个游戏。而应该多让孩子参与大人的工作。一如:削苹果、擦碗盘、打扫、烤面包、缝纫等。过一阵子,也许过几天,这些孩子就会有新的刺激,又有新的游戏。而这个阶段的游戏,不再是从外界事物直接得到刺激,而是来自儿童内在的心灵。换言之,孩子现在对于已经经验过的事物拥有一个内在的画面,不必再依赖时间、空间或任何人的提醒,就能直接在游戏中反映出来。

五、六岁的孩子喜欢蹲踞在一起分享他们的经验,并且策划他们的游戏内容。例如,他们要开一个餐馆。他们会用叠好的小布块,当成餐巾纸、菜单或者小钱包。稍候又搭建一个小的自助冷食柜,柜上可能有小鱼等。一位扮演卖饮料的店员,收集了大树干(圆柱形),当成他的啤酒桶,又收集了许多小树干当成各种不同的饮料。下一次,他们开了一家诊所,准备了许多针筒、听诊器、绷带;诊所中还有一间候诊室,这次叠好的小布条,则成了候诊室中的漫画书刊。

其他典型的游戏主题还有:垃圾车、救护车、学校、木工厂、救火车、吊车、电话亭、潜水员等等。这个年龄的儿童游戏是有计划性的。不过,在游戏中途,如果有人有其他有趣的主意,他们是会随时改变原本游戏内容的。

此年龄的儿童需要的不是讲究的玩具,而是能陪伴他们一起成长的游戏素材。五岁以前的孩子,会因着素材而引发他游戏的主意;五岁以后的孩子则先有构想,然后才费心去寻找符合他想象中的素材来利用它。如此,原先丰富的想象力又发挥其功效。

然而,如今我们的孩子却不能再那么自然地即兴创造,随着自己各个发展阶段的转换,满足且兴奋地游戏。主意的原因并不在于孩子,而在于外界各方面的巨大影响,而且从孩子的幼年就开始了。例如:技术一流、造型精致完美的玩具,使得孩子的想象力枯竭,以至于他们再也无法满足于单纯、自然的枯枝、木块或者是布条了。而一个健康的孩子,真正需要的其实是自己在游戏中的经验过程,而不是只当精美产物的观众。对于吸引人的玩具,只有短暂的兴奋感,然后遗留下的确实空虚、无聊和更多渴望。

因此幼儿园或家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为孩子们布置一个允许他们自由创造游戏的空间,尤其是一个适合模仿的环境。简单地说,在孩子周围的成人,自己应该是喜欢工作,而且喜欢做有意义的活动;陪伴孩子游戏并不需要使用语言,也勿需给予建议或指导,应该尽量采取观察和谦虚的态度,让孩子们自由主动地在平和、喜悦的创造氛围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每个孩子应该可以参与大人的工作,即使他们并不直接参与工作。这听起来似乎有些矛盾,但每个乐于做家事的母亲和么个喜欢让孩子参与庭园工作的母亲,都可以经常经验到孩子如何在无形中,模仿大买菜、烫衣服或如何使用铲子、如何锄草等工作,而表现在他们的游戏中。因此,最重要的是孩子周围的成人。他们应是能将生活安排得很有规律、有秩序,喜欢工作,而且乐于主动担当责任的人。儿童是十足的模仿家

大人们之所以所赐费心的最大收获,就在于看见孩子们满足地游戏,尤其这段游戏的童年,是其日后人生最重要的基石。

回顾前文所述,我们不难了解一个幼儿教育者的任务所在。如果我们着眼于教育目标,更可以得到以下的总结:让孩子们在他们的童年时期完全且健康地经验自己的发展步伐,是最美好不过的事;让他们得到适当的挑战工作,以锻炼不能够加强他们的内在力量,进而达到身体的塑造成形(formed),而完成第一段成熟期(学龄成熟)的任务。如此孩子才能以同样的喜悦、力量和学习欲走向小学,并且担当得起小学的各种考验,而更加成长茁壮。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衡」知有你更精彩
欢迎加入衡知
☎报名热线:18742575559   园长微信账号:suitayuan


    关注 衡知幼儿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