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方励的苦肉计,《百鸟朝凤》就变成《百鸟悲鸣》

 

话说《百鸟朝凤》如果没有方励的苦肉计,该是怎样的清冷惨淡.........





一代电影宗师吴天明遗作《百鸟朝凤》,由于电影院不愿排片,导致这部在国际上曾经获得法国电影节大奖的文艺片,上映六天获得300万惨淡票房,落入文艺片赢口碑输票房之匣。

尽管曾经深受吴导荫泽的后代导演们张艺谋,管虎,陈凯歌、黄建新,贾樟柯、谢飞、李安在上映前,极力推荐叫卖,甚至连斩获多次的国际电影大奖的名导马丁·斯科塞斯也出来站台宣传这部影片,但终归在《美国队长3》火爆的场面下,没能收到一份最起码的尊严性的票房收入,真是啥也不想说了。

反观最近两年市场,几乎是部电影都能刷新上亿的火爆,真觉得套用一句话再合适不过:自古深情留不住,总是套路深人心。

这部有众多名导站台的电影没能受到市场的青睐,却一点也毁不了电影本身的好坏。如果有些人非要说,不受市场追捧的电影不是好电影,那我只能回您一句谈恋爱的都是狗,完全一派胡言。

如今贩卖情怀的片子似乎都不怎么受人欢迎,包括去年的《一个勺子》《聂隐娘》等片,但并不能代表小众市场电影没有任何意义。相比阅读,我们并不能一概而论的认为,如今看书的人少了,就应该全民取缔这个行业。

想想,我们都知道,一部能把电影拍到人骨子里的影片于观看人之间的意义,是一种无形的触动,将人鬼蛇身的各种乖戾打回原形,提醒着我们生活中还有田园牧歌的诗和远方。这样说,未免俗气,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确实是一部堪称电影之最的好片。看了许多商业片的人,却没能一睹《百鸟朝凤》真容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



《百鸟朝凤》里师徒二人在草丛中模拟鸟叫声吹出来的对乐,燕子,斑鸠,布谷鸟,麻雀.......,民间的艺术精粹却原来与大自然如此相通。初当学徒的天明为学习唢呐的技艺,用师傅削出的芦苇管轻轻的放入水面,半伏在河边吸水,吸了一天都没有将河水从青葱似的的芦苇管里吸上来,回来后直接被师傅严厉的质问:没吸上来?你回来做啥?当被师娘嗔怪太严厉的时候,饰演师傅的陶泽如冷冰冰的说,我哪一个徒弟不是这样带来的。

暴雨如注,从头到脚冲洗着还在河边练吸水的天明,天地连成的水线可以让人和水都缝起来。 青葱郁郁的芦苇,和着涟漪层层延展的碧水,路边经过了一群农夫嘲笑着这个练功的小孩子。天明眯着双眼,撅着屁股,泪水和汗水涂成一脸的水碱状。 芦苇葱白似的内管道里唾沫已干,就连芦苇的青涩味也已经干巴巴的殆尽。师父师母二人披着蓑衣赶来,为其披上了雨衣。

许多的细节剖开的是,唢呐匠艺人在传统技艺上的精湛与传递,一代代,传了几百年,无双镇上的焦家班那是当地出了名的唢呐师,被谁家请去都要行行师礼和谢师礼的,焦三爷还要威风凛凛的坐在太师椅上享受主家表达的尊敬,真是荣耀一时。

规矩一定要遵守,技艺一定要炉火垂青,《百鸟朝凤》这首曲目一定是当地德高望重之人才配享用,管你是当地权贵还是强仕霸吏,只要做过辱没名声龌龊之事,这就是黑历史,纵使再做出过多少的贡献,都不会抵消曾经的“不堪”。

这真是一个黑白自立两端垂首不相待见的的纯粹时代,也是现代的年轻人所渐渐陌生的社会。这位已经逝去的第四代电影人,是个深谙市场商业逻辑,将80年代西影厂一举领向辉煌的匠人,被称为“电影的教父”,他不是不知道商业的魅力,他想做的也许只是一个传递,一个来自上个世纪经历过许多故事,看惯了许多消亡的人做的最后的记录。我们都不曾想和我们所生活过的那个时代一样走入历史,但是记忆却可以传承起来。这也是众多名导利用资源希望推动这部电影上线的重要原因,也是向电影匠人的致敬。

也许唢呐班到天明这一代已经无法让人安身,但是那一代人的故事却告诉着年轻人,唢呐的过去是何等的辉煌?那一代匠人的“执念”是怎么样的千转百回。唢呐教父焦三爷,和电影教父的吴天明,要做的,要表现的,也都因为二人的离世,留给后人对于未来和过去之间的连轴和思索,该如何迎接消亡,谅解?抛弃还是改革?电影并没有给我们任何答案。

与影片中的唢呐命运不同的是,就在影片前途堪忧的时刻,这部精良制作的文艺片有了转机,在电影上映的第6日晚的微博直播节目中,制片人方励对着镜头动情献上悲情一跪,恳求影院经理为该片增加排片。这扑通一跪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后,这些商业逻辑立身的电影院纷纷开始增加排片,票房收入也开始嗖嗖的上升了。

这部囊中羞涩的影片在2013年杀青后,一度因为资金不足推迟宣传和上线。如今这位60 来岁的老人直接来个逆天的一跪,令人骇然之余顿生悲凉,看惯了微博炒作和各种噱头后,我们似乎习以为常,舆论也多有疑议。老人回应“为了排片可以没有尊严”,一句话直愣愣的甩出来,炒作也好,口碑也好,只想让一部好的作品得到应有的尊重。打谁的脸,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让这部影片得到传播,这倒是一个渠道。

对于这些大师们来说,这一跪若能起效,也算“曲线救国”,纵万死也甘受驱使。谁让市场唯利是图,谁让没钱去宣传。

不过这种方法,每个人的人生应该也只有一次,用多了就不具备轰动效应了。无论抱着何种态度观赏的人都不能不嗅到这小众文艺片在国内生存之艰难。

小众艺术片或者文艺片市场在国内表现一直不咸不淡,全靠导演们辛苦支撑。贾樟柯的《山河故人》、侯孝贤的《聂隐娘》、王全安的《团圆》,这些影片都在国外赢得大奖,口碑甚好,但在国内市场都十分平淡。导演们也一度坦言,筹资拍片中的艰难。回顾中国文艺片市场,除了名导张艺谋的《归来》和《白日焰火》有了不错的收获外,其他众多导演的文艺片市场冷清,一部分人甚至放弃国内市场,专攻海外,这样反而更能获得较多的成就。

文艺片市场不被看好,和中国文化发展有着唇齿相依的关系,中国的受众对文艺片的热衷还比较脆弱,更不用提二三线城市,这需要时间,来慢慢熬。没有成熟,自然看的人不多。但是除了市场受众的不成熟之外,和国外文艺片的繁荣相比,国内电影院线的粗放式经营和同质化经营一直是个很大的问题。

文艺片的很受欢迎的法国,专门设置走文艺路线的电影院,区分化经营;日本也同样差异化经营,培养和促生一大批的具有文艺价值的影片。文艺片市场需要慢慢培养,也需要国家政策支持,才能将这些优秀,具有文化传播意义上的真正好片做出来,也真正的开始培养文化强国。

缺少市场和国家支持的影片,惨淡维持的最后,难免出现商业化更加严重的趋势,让更多的优秀的文艺片难以孕育,也使得对文艺片情有独钟的小众失去了得以领略历史孤品的机会。

记:五月,难以抵内心的草长莺飞,幽人自寻僻静处,所幸观影,视之拱璧,抱冰握火以安身立命。



平行媒体
微信ID: two-line



多肉耐养
我说不出这心为什么那样默默地颓丧着。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哦


    关注 平行媒体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