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能力提升思考,每日一省

 

测试技术核心能力要提升,需要围绕主题的主动性测试,需要当作用户的场景化测试,需要面向流程的工具化探索...





别被敏捷忽悠
--关于敏捷研发的跨界反思

上月初腾讯和华为联合组织了首届质量日活动,分别在腾讯和华为主场展开了关于敏捷研发质量的技术交流。笔者有幸作为分享嘉宾之一,回顾通信和移动互联网两个行业的敏捷研发理念差异,也结合自身经历做了一番思考。越琢磨越觉得,槽点很多,不吐不快,在此斗胆拍砖,欢迎一同吐槽!

上篇----职业操守

从传统软件业到移动互联网- 质量标准的弱化

传统大型软件公司,开发节奏慢周期长,QA和测试环节受重视程度高,测试结论有权威性,越在后期发现的BUG让开发人员如临大敌。

转型来到移动互联网部门,咱开始学习敏捷研发理论了,接受起来蛮顺利,随着参与项目的增多,越来越感受到自己的职业价值观不断受到挤压,各种奇葩事让测试人员及团队挺纠结,质量标准很难成为严格遵守的权威

  • 开发自测不足!-----新功能都开发不过来,自测随便意思一下就好了
  • 迭代发现的一堆BUG不改!----产品还是过渡期,说不定集成测试前BUG就消失了
  • BUG不需要改!----我刚和产品沟通过了,需求变更一下就好了!
  • BUG无效?---- 我代码就是这么实现的嘛,这么处理也没什么不好
  • BUG挂起太多!----你看看市场竞争这么激烈,每个BUG都深入判断我们哪有时间?
  • 发布产品已知BUG不少!---- 迭代发布产品有些遗留BUG很正常,慢慢优化嘛
整个就是测试团队的纠缠血泪史。这几年我们也采用了旁敲侧击的方法提升研发质量,比如帮忙开发便利的自测工具,合作分析代码覆盖率,冒充用户上论坛投诉,拿竞品对手的结果来羞辱等等,但始终是治标不治本。

回头再看看,所有掩盖在敏捷研发过程中的漏洞,日积月累,最终还是会由整个业务团队来承担苦果。所以时常在想,敏捷研发理论是否被神化了,是否常被错误理解而让不职业的现象层出不穷?

敏捷不是新的研发理论,只是项目管理的一种形式

传统研发模式和敏捷模式到底有什么要素是不同的?或者说,传统软件和互联网软件有什么不同?

  • 是迭代发布的周期不同?某些互联网产品的版本发布周期一点都不短。入口级的移动APP动辄上百人的团队,规模比多数PC软件团队还大
  • 是有云和没云的不同?很多行业的后台(云架构)比一般互联网公司复杂多了
  • 是收费和免费导致的不同?传统行业也有很多免费软件。互联网的有些免费软件比传统软件质量要求更高
  • 是对产品迭代发布的质量要求不同?
  • 是对文档的要求不同?
等等…….

最后发现,没有一个要素能真正把互联网和其他软件领域区别开来,所以我们只能这么看:

瀑布研发和敏捷研发没有本质不同,更别说谁好谁坏了,只是因为行业竞争的不同,看起来交付节奏不一样而已。节奏和软件研发的传统精髓没有关系

今天竞争足够激烈(利润够大),华为必须快速占领某国市场了,它可以立马快速的研发和交付

明天手机QQ成垄断平台了,它可以半年提交一个新版本,比传统软件业的质量环节更多更严。


    关注 企鹅约吧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