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主要教义之“抱朴”

 

“抱朴”作为道教教义,源于《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原是指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引申作...







“抱朴”作为道教教义,源于《道德经》第十九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朴”原是指未经加工成器的原材料,引申作本真、本性、质朴解;“抱”是持守之意。“抱朴”是指在道家修行上,学道者要持守质朴无华的本真,这样才能与道合一。

《道德经》还有“朴”字多处,如“敦兮其若朴”、“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特别是对第三十二章“道常无名、朴”这一句,历代经学家都十分重视,认为此句意在阐明“道”具有“无名”和“质朴”两个重要特性。

《道德经》还提出人治之道也要“朴”。经书第三十七章中称“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五十七章中又称“我无欲,而民自朴”,封建统治者若将“朴”作为为政原则之一,民众则可以保持自然和朴实之状了。

早期道教之一的太平道信奉《太平经》,该经书批评世人品行邪恶,称颂古人的质朴无邪,称“下古人心邪蔽,不若太上古之三皇,人心质朴,心意专一,各乐称天心,而忠信不欺其上,故可无文也。”此句意在说明如果能够返归到胞胎之中,与世俗之事毫无牵绊,就是“与道居也”;如果抛弃了先人真正的纯朴之质,那就是“反成土灰”了。

葛洪自称“抱朴子”,并且以“抱朴子”命名其书,有《抱朴子》内外篇传世。南朝道士陶弘景在《真诰》中写道“处无用于嚣途,乃得真之挺朴;任凡庸以内观,乃灵仙之根始也。”他认为在喧嚣繁杂的世事中,无为无用,就可以得到真正的“朴”。

《西升经》更进一步提出“损思虑,归童蒙,塞邪智,圣人之朴也”的论点,要求从道之人要有意识地减少思想活动,回归到孩提时代无忧无思的境界,闭塞自己的智慧和邪恶,这才是圣人之“朴”。



感谢您关注新乡市妙音传统文化艺术中心,中心创办了新乡市佛教协会法物流通处,又成立了妙音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妙音传统文化事业发展监督委员会,还注册了河南妙音朝圣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传播传统文化、感悟快乐人生,觉悟人生、奉献人生、成就人生、圆满人生。

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平原路石牌坊文化街

电话:0373-202323130232315023231

网址:http://www.my231.com




    关注 妙音传统文化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