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做饭这件事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态,做饭这件事贯穿其中,见证着我的成长。...





早在开公众号之初,就有朋友跟我说:写写悉尼有什么好吃的吧!



说实话,来了这大半年,生孩子,买房,搬家,每件都是人生大事,再加上要照顾嗷嗷待哺、又从小表现出宅女属性的小宝,我的活动半径被大大限制。每周出门购物都如同冲锋打仗一般,更别说去寻觅美食,悠闲地享用了。

于是,做饭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说得好听点叫:洗手作羹汤,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每天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

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场景,不同的心态,做饭这件事贯穿其中,见证着我的成长。

小时候,母亲经常说我十指不沾阳春水。母亲把家里家外的繁杂事务都处理得干净利落,工作实在忙不过来的时候,家里也有保姆照顾。在我23岁之前,我对做饭最深刻的记忆,就是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在一节劳动课上教过我们做番茄炒鸡蛋,以及每次放假的时候,我会给自己和弟弟做多层肉多层煎蛋的超级三明治。其余时候,做饭离我很远。也许是家有能干的母亲即使我不做饭也定会有饭吃,也许是母亲经常念叨我不会做家务从而破罐子破摔,也许是年轻的心被外界太多的好奇和兴趣占据。



23岁那年,我在中大研究生期间获得到德国柏林交换学习的机会,于是只身一人远赴海外求学。欧洲的高昂物价以及汇率的巨大差别,让还不会赚钱的我开始精打细算起来,自己买菜做饭成了省钱的首选,也正是那时候我跟同住的女生学会了拿手的红烧肉。但由于条件有限,那时候做得最多的也只是诸如烤鸡翅,炒鸡蛋,炒青菜等,简单的家常小菜,慰藉了我离家万里的乡愁。



到了后来,结婚之后的8年内,特别是大宝降生之后,家里基本都有保姆,于是我又缺乏做饭的条件和动力了。慢慢地不做,也就不想做,最后即使保姆休息的几天,我们也多数出外觅食。那时候觉得难得周末,带孩子们出去玩都占据了大部分时间,为何还要让做饭这样的琐碎之事占据珍贵的亲子时间呢?再加上我大广州乃美食之都,何愁找不到好吃的啊!



去年我们举家迁往澳洲悉尼,在遥远的南半球开始我们的新生活。在这里,我们经历了一次对家庭生活的重新回归。其中有很多的新感悟和新认知。

曾经我以为在广州生活了十年的先生应该与我有相同的粤菜清淡口味,但原来他的西北重口味隐藏得那么深,爆发出来又这么强烈,他说:我忍阿姨(保姆)很久了!于是,各种南北大菜,蒸煮焖炖,成就了我厨艺天赋的充分发挥。

曾经我担心,天天吃着保姆做的饭,将来孩子长大了岂不是没有“妈妈做饭的味道”这个回忆?现在不用担心了,天天吃的都是妈妈的味道。

曾经认为做饭花时间又辛苦,但是当先生偶尔有一天不回来吃饭,我面对空荡荡的房子不知道干啥好的感觉,好像人生失去了意义。我才知道,与其说家人需要吃我做的饭,还不如说我需要家人吃我做的饭。



新移民都会谈“失重感”,那是在国内享受着无比精彩便利的生活,承担着举足轻重的工作,成为社会支柱之时,移居海外面对陌生的生活和语言环境,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角色的转换之下,产生的失落、无助、孤独。

我不知道现在的状态是不是最好的,我只知道现在孩子们需要妈妈的照顾,于是我留在家里。但我知道,除了家庭,我还需要来自对朋友、工作、社会的贡献从而获得的肯定。

于是,我开始了在家也能兼顾的代购事业(是的,我很认真地把代购作为一项事业来经营);我运营了一个公众号每周发表文章记录澳洲生活点滴;我为儿子开了一个微信英语小教室群和国内的小朋友一起学英语。



同时我还要照顾一个刚满半岁的女儿,辅导刚上小学的儿子学习,打理家务,还有,做饭。

未来我的人生还会有更多的可能,我还会做更多的事情。而做饭这件事,无论是由于条件所限(土澳天天出去觅食或者请保姆都是不太可能的),还是为了继续宠溺我们的中国胃,还是为了让孩子们记住妈妈专属饭菜的味道,相信我都会坚持下去了。

不说了,我去做饭了。

                                                               

二胎育儿,移民生活,职场创业,分享属于Winnie妈妈的原创个人故事:从外企快消营销人,到家族企业管理者,再到自主创业道路探索中。中山大学管理学硕士,曾在欧洲留学,如今选择了移民澳洲。曾全职带大宝3年,目前规划二宝出生后如何能兼顾事业与家庭。长按二维码后选择识别二维码,就可以关注我的公众号@Winnie妈妈闯澳洲!


    关注 Winnie妈妈闯澳洲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