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的孩子是天才,你会如何引领他?

 

越是天才,越需要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因为让普通人烦恼的好学校、好工作、好对象,在天才那里根本就不是事儿。...



(旧文今发)

史学天才林嘉文自杀了,在他即将迎来18岁生日的前一天。

在遗书中,他要求人们“给予他基本的尊重”,对他这样做的原因不予置评。我尊重他的要求,只想从一个父亲的角度,反思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是个天才,你将如何与他互动?

林嘉文是不世出的史学天才,小小年纪就出版了两本专著,治学水平竟高出不少教授、博士。正如他自己所言,如果他未来沿着史学研究的方向走下去,成名成家是迟早的,这一点他自己也早已看到,所以“未来对我太没吸引力了”,“世俗的生活”对他来说“太没意思了”。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精神生活的孤独、寂寞。



越是天才,越渴望精神生活的充盈,越需要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因为让普通人烦恼的好学校、好工作、好对象,在天才那里根本就不是事儿。但正如武侠小说里的高手,如果真的打遍天下无敌手了,最后反而不会幸福,而是空虚、寂寞、孤独、无聊。“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如果天才都能像周恩来那样“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断不会走上自杀的不归路吧!



但是,遇到能引领自己精神生活的人,需要运气,也需要福分,而父母责无旁贷。古人教育子女,着眼点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忧道不忧贫”。可是,现在的父母担心的则是孩子将来的饭碗,“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考不上好大学;考不上好大学,就找不到好工作;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



于是很多孩子学习的最高目标就只为考个好学校,只是,这个目标不足以支撑孩子走完一生,因为人生的路很长,就算他衣食无忧,他还是会遇到很多烦恼、困惑,他需要有人跟他进行精神的互动和交流,更需要精神的激发和引领。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他某一方面的天才可能已经可以媲美专家,但他毕竟是个孩子,他的精神世界是敏感的、脆弱的,他需要更高层次的引领。显然,林嘉文的父母在他的精神生活中的正向影响有限,至少从他遗书中的只言片语中可以看出这一点。

所以,为人父母者,要经常反思:

如果我的孩子是个天才,我该如何参与他的精神生活?又将如何引领他的人生?

如果我的孩子是个天才,等他长大成人,我该如何与他互动?

如果我的孩子将来功成名就、天下闻名,我又该拿什么让孩子依恋我、亲近我?



而社会需要反思的是:国家鼓励创新,但是当真的有少年天才横空出世的时候,我们的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有没有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有没有合适的平台和渠道培养和发挥他们的天才?

如果一方面呼吁创新、鼓励创新,而另一方面,所有的社会资源又都只围绕按部就班的人才培养路径,最后的结果只有两种:要么天才被埋没,要么天才被孤立。


    关注 国学司想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