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侮辱的性别

 

3月7日“女生节”,本是侮辱性的调侃,却被过成了真正的“节”,其中的问题到底在哪里?当人们在呼吁女权的时候,你是否会思考,怎样的“女权”,才是公平?...



在三八妇女节来临和即将来临之际,我明白肯定会发生些什么,果不其然,在3月7日,所谓的“女生节”里,华南农业大学就拉了一堆奇葩的横幅,成功吸引了全国人民的关注。



这件事其实特别单纯,也很好定性,就是一群在小初高中甚至大学都一直压抑着或自以为压抑着的学生,朝着无辜的女性释放恶毒的荷尔蒙。在这件事里,应该不会有人觉得横幅拉的没问题,就像我今天里面穿的衣服是黄色的一样毋庸置疑。但是,有人说到清华大学拉的横幅不错,这就有问题了,因为我专门查了下,这些横幅实在说不上好,而且有一部分若套上华南农业大学横幅的逻辑,同样是需要被指责的。而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便是“小李都拿奥斯卡,你们怎么还不嫁”这种。



在现在的网络环境中,对于劝嫁之类的呼吁,多少是容易引发指责的,这和当前网络舆情环境中,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及赞同女性“独立”意识的男性增多有关,而另一个与之有关的,便是在多方压力下逐渐形成于社会中的“非婚”意识。这种意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好事,因为这类意识的出现,象征着男女双方对于对方的相互依赖作用减弱——而这代表的是,现在有很多事情都可以一个人解决了。当女性不需要别人帮她修电脑,男性不需要别人帮他洗衣服——当然,这样的表述是很多女权主义者厌恶的将人群标签化。

从我个人立场来说,我是支持女权的,无比厌恶来源于社会及家庭的性别职能化意识、性别剥削意识,但是,我十分厌恶和鄙夷部分女权主义者的一点,是部分女权主义者认为,所谓的公平,就是让女性像男性一样。我曾经说过,世界上没有比“女汉子”更具侮辱性的词汇了,因为这个词汇象征着对性别抹消,对性别的亵渎。而某些女权主义者却在否定这个词汇的同时,又呼吁着与这个词的讽刺相呼应的事情。

在我的眼中,我认为的男女平等,在于男女能够自由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就像不应该非议男性的化妆,甚至男性穿粉色的衣服——虽然在国外某些国家,粉色本来就是男性服饰的代表颜色;也不应该非议女性偏中性的装扮,更不应该否定短裙,否定露脐装。当然,这只是表象,而进入更社会层面,比如对于工作的选择,我认为应该给予选择的自由,比如女性若试图从事体力劳动,也应该给予他们能够选择的自由、能够选择的社会环境。但是,这并不意味着雇主就一定要在某种比例上挑选女性从事相应工作,因为雇主同样也有选择的自由。而在这种环境中,若雇主需要接受或拒绝女性,便不应该是基于女性身份,而是从生产价值上予以判断了。而相应的,女性若要投入这类行业,自我竞争力的提升也是必须的。可能在这一环境中,这样的认定会显得有些不够公平,但在大范围、乃至整个社会的选择中,我认为这种平衡是可期的。

就像上面我说的,女权主义者很容易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对于自我性别的否定。虽然不能说“男的要像男的,女的要像女的”这样标签化的语言,但是,男性与女性都应该将自己作为竞争的武器,就像女性凭借自己的能力依靠男性,从而实现社会地位的提升,这样的行为也不应该被非议(涉及其他道德问题的除外)。

而现在回到最开始的话题,华农横幅事件和清华大学部分横幅的问题,就在于给予了女性一个带有腐朽歧视意味的社会身份标签,这样的问题在于部分男性及他们所在的社会环境中,但是,对于这类问题,部分女性同样脱不了干系。

3月7日所谓的“女生节”,一个来源于部分男性的恶劣调侃的所谓“节日”,为啥还会有女性兴致勃勃地参与其中?很多人都是向往(精神)狂欢的,因为生存环境的压力,因为自我意识的薄弱,所以人们向往节日,向往“假期”,而这次两会的假期提案获得网民普遍支持,也在情理之中。但是,人们在向往节假日的同时,却常常忽略了节假日本身的意味。就像三八妇女节,是“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庆祝妇女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和取得的巨大成就而设立的节日,所以没参与社会劳动的学生姑娘应该没必要过这个节了吧;而觉得自己不算“妇女”的,在司法解释中定义14岁以上的女性称为妇女,未满14岁的男女称为儿童,而在官方辞典中,妇女的定义是成年女子的通称,所以不管咋说,欢腾得最凶的大学生们怎么说都还是算“妇女”的。扯远了。所以说,部分女性因为无知等因素,在很多时候导致了对于自我正当权利、正当社会地位的缺失,所以也应该反思,女性在追求自己权利的同时,是否自己也陷入了对自己的“歧视”当中,是否自己在通过否认自己,来追求所谓的“权利”。




社会对女性的号召,随着社会劳动生产力和物质文化需求的交错式发展而呈现波浪前进的趋势,就像古代人们号召女性在家中相夫教子,而在毛时期“妇女能顶半边天”,号召参与社会劳动。将女性物质化处理的方式自古有之,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这种物质化处理方式的修正却仍然只停留在表面。或许五千年“文化”,需要用另一个五千年来改变,但这和虚妄却被寄予厚望的“民主”不同,或许在“传统”逐渐淡出后,某一日,男性和女性,都将迎来一个不错的世界。

“传统”,是历史的裹脚布,被某些人拿来充当遮羞布,却没有发现,那原本应闪烁着自然光辉的私处,在那遮羞布旁探出头,咧嘴笑的样子,像极了那某些人的嘴脸。


    关注 山海菇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