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梅煮酒大家论  高密度的可能性

 

柏涛思考与探索系列活动收官篇...





伴随着国内的城市从增长到成熟,城市发展已由大规模开发转向更新和运营管理,特别是一线城市尤为明显。面对当下高密度的城市更新与发展问题,柏涛一直在密切关注和积极思考。近期,柏涛学院特别推出“柏涛思考与探索”系列活动,邀请同行业界专家就“城市高密度”、“开放性”、“公共性”等话题展开探讨。

第三场:青梅煮酒大家论
8月11日,柏涛学院邀请到深圳公共艺术中心主任黄伟文先生、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杨晓春女士、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张之杨先生来分享他们的看法。☟


01


黄伟文 深圳市公共艺术中心主任,深圳市城市设计促进中心创建负责人,深圳香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主要推动者和组织者,哈佛设计学院Loeb Fellow学者,“土木再生”专业志愿者机构共同发起人。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专业训练和实践背景,自1996年起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管理工作,曾任深圳市规划与国土资源委员会副总规划师、深圳市规划局城市与建筑设计处处长。主要关注中国快速城市化中的空间质量与宜居环境问题,反思中国城市建设理论和观念,探索中国城市人性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兼容式开发:高密度的伦理与可能‍‍‍‍
‍黄伟文‍‍


深圳是一个高密度的城市,但是高密度不同地区是不一样的。
2016年1月13日《南方日报》报道称,罗湖拟推百个城市更新项目——“到2020年,罗湖在建及完成的城市更新项目突破100个,力争城市更新完成投资250亿。”罗湖区委书记说,“力争5年再造一个‘新罗湖’”。
因为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所以更希望通过城市更新来振兴这个区。罗湖人民南片区本来就是高密度的,如果再更新就是高上加高,这里都是高楼大厦。
高层建筑几宗罪
1.高楼林立
如果把全世界的高楼堆在一起也是一种高密度。但是库哈斯认为,一个城市如果只是往上建高楼的话,是一个很没有创造力的事情。

2.结构不合理


如果高楼一直往上发展,在结构逻辑上也是有问题的一个模式。所有的交通体系是靠地面的交通,再通过电梯往上输送人,所以每一个电梯系统就是一个大楼的交通脉络。这个交通网络是尽端的,不能再形成网络,所以把这个当成一个社区的平面,它是不合理的。而如果能够形成一个环路,结构就比较合理。

3.造价不菲


我们知道造价会随着高度往上越来越贵(地下室越深越贵),而使用率却是越往高就越低。所以高层建筑有自己先天的缺陷。

高密度的可能性
1.结构改造
如果把高层做高密度的话,要从结构上有重新的认识,甚至要进行改造。如果不能从顶部把高层建筑连在一起,至少应该在中间部分联结在一起,这样才能把高层建筑的交通体系更加合理。高层的顶部,实际上是性价比最低的,如果把这部分面积搁在中间横向连接,可能效率会更高。
这种例子,是不是不可思议呢?在现实中其实有很多。比如重庆这样的城市,就是高层建筑间通过各种交通方式进行连接。
2.减少覆盖率
高密度的高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节省土地,提高容积率。提高容积率有两种方式:或者把高度提高,或者是把覆盖率提高。但是覆盖率提高不是一件好事情。可以用下面右边这种模式,把楼也抬起来,那么密度提高了,覆盖率减少了。
(左)密度提高=容积率提高=高度提高or/and
盖率提高
(右)密度提高=容积率提高=高度提高and
覆盖率减少
3.兼容生态、人文、交通


把地面让出来是为了什么?一个是为了交通,二是给人活动。我们也可以保护大自然:如果底下原来是山,原来是水,我们可以让给原来的山和水,而没必要破坏它们。如果底下是一些老建筑,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式允许老建筑、旧建筑的存在,也就是一个人文环境能够存在于这种新的高密度开发中。甚至是可以建立一个街道生活城,把原来地面上的街道也连接到空中。
于是我们得到一个新的城市结构:中低密度的高层部分是用来工作和居住的;高密度的中层部分是街道、生活、交往的地方;底下形成一个小于15%的极低密度,这样就能够腾出土地来,为了生态和人文,当然也为了现有的汽车交通。高密度开发如果能兼容原有的水系、湖泊、自然生态,或者说把破坏至少控制在15%以内,那可能就是一种很好的开发方式。
实践案例:深圳湾科技生态城
多层城市概念方案和分层理念
多层城市结构示意


主要分层:地面街巷广场层;第二地面网络花园层;第三地面空中庭园层;其它层(地下和高层屋顶)。

立体特点:对土地的利用逐层向上降低,太阳光与雨水利用逐层向下递减。


02


张之杨  局内设计咨询有限公司(iNgAmE)创始人/主持建筑师。深造旅居美、加、英、荷兰十载,先后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美国哈佛大学。曾在荷兰大都会事务所(OMA)、美国AECOM (原EDAW易道)等公司担资深项目建筑师及城市设计师。先后要主持设计项目有:深圳证券交易大厦(SSE)、深圳市南油购物公园、龙岗中心区总体规划、老君山养生社区、加拿大.多伦多酒店公寓、昆明双凤新城、广州大一山庄等项目的规划和建筑设计。
THE END OF ARCHITECTURE
张之杨
首尔延世大学校园扩建规划
我们将延世大学校园的扩建规划作为一个测试一种新策略的样本,这种策略对无所不在的高密度做出了回应。



我们在原来基础上进行填充。上图中泡沫是现状建筑,橡皮泥是加建部分,在加建的过程中兼顾旧建筑,并对空间做一个梳理。在大量保留休闲绿地的基础上,用了相当于原计划20%的用地,却意外地获得原计划建造规模500%的使用空间。

上海世博中国馆竞赛方案设计


世博会中国馆在180天的时间内接待超过7000万来自世界的游客,不仅是一次空前绝后的“大集市”,也是千载难逢的向世界传递信息的机会。到底传递什么信息对于每个人可能都有不同的答案。


填补世博公共功能,吸引更多参观者
我们认为:突破职业领域的外延,在建筑设计的范畴之外寻找答案。中国馆的外墙不应是建筑师表达个人审美情趣的画布, 而是公众参与者无意识活动的总和。因此我们在中国馆的外墙植入了2500多个,在每一个城市中都司空见惯的,最普通的街边小商铺。它们不仅在这半年里可以迎来数量惊人的买卖,而且作为世博会中国馆对游客的一项福利,将大大缓解官方服务后勤的压力。
坪地低碳城建筑设计
深圳作为世界人口密度第五的城市,已然是高楼林立, 随着人口增多,城市密度也在持续增加。而随处可见的大拆和大建是现在增加城市密度的主要方式。



与黄伟文先生的想法类似,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天空城寨”。
城市延伸策略


原城市肌理
生态城启动试验区
逐期进行开发,不断进行优化


逐步形成立体城市形态,为城市扩容的同时也保留住原有的城市肌理
城市要素重组


将现有的城市要素重新组合,创造释放出前所未有的价值,并为城市居民创造出可持续的、更加低碳的生活方式。

高架单元介入


低密度城市加密
高密度城市加密
新建
高架单元标准化
为适应不同的建造环境以及功能需求,高架单元采用标准化设计,同时又可提供菜单式的选择,各种单元可适应不同场地限制进行灵活多样的组合

适应城市原貌


天空城寨+工厂
天空城寨+公园
天空城寨+客家围屋
天空城寨+城中村


03



杨晓春  副教授、高级规划师、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个人理事。专注城市设计开发控制、高密度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研究,负责国家及深圳市级纵向科研项目多项,曾获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教研论文奖、深圳大学腾讯良师奖;多次获得全国优秀规划设计二、三等奖、以及广东省和深圳市多个奖项。
高密度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可达性再问
——以深圳南山区为例
杨晓春
影响一个城市整体面貌的可能不是一个明星建筑师的明星作品,而是个体在政策框架下的反馈和行为。它们决定了一个城市的基本面貌。

法规和政策也会决定城市公共空间(Public Open Space,下文简称POS)的基本品质和形象。我们现在回头做一次公共空间的反思,看看这些年因为什么而形成了这个城市的公共空间?当前的高密度发展带来了什么样的空间分布状态?
十年啦,可达否?
我们用了一个学期,做了三个多月的现状调查和居民访谈,发布了几千份问卷,想再问一下:经过十年之后,我们城市的公共空间是否变得更可达?调查显示,居民对POS可达性的总体评价是这样的:

  • 人口密集地区步行可达性普遍较差
  • 骑行和车行可达性较好,步行可达性较差
  • 步行可达性较好居民集中于大型POS出入口
5分钟
步行可达人数变化
5分钟骑行
可达人数变化
老百姓,满意否?
对南山南头古城片区、荔香公园西侧片区、南苑新村片区等近30个公共开放空间的百姓满意度调查显示,满意度较高的片区高满意度片区均紧靠大型的市、区级城市公园或城市滨水地带;同时有城市干道阻隔的区域满意度也很高;而大型商业POS可吸引跨较大空间地域的人流。反之,低满意度片区多位于中心城区的繁华地段,周围无大型的城市公园或开敞空间,虽然居住区内部也有良好的活动场地或设施。

2014年居民步行可达性示意图
旧标准,适宜否?


对于当前规划标准中运用的五分钟最佳步行时间,深圳的普通人怎么看?我们通过统计居民步行去往POS的以10min居多,耐受的极限时间为30min居多,在POS驻留时间以60min居多。对于步行去往POS这一行为上,10min的理想时间比5min更有说服力。而在POS的驻留时间说明了POS在居民日常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

5-10分钟深圳市POS居民步行可达性与满意度比较  
新规划,妥帖否?


我们对法定图则未来可能要建设的公共开放空间做一个判断,发现尽管规划对生活品质有所提高,但公共开放空间对将近四分之一的人还是不可达的。这意味着在建筑层面,其实我们有很多事情可做,比如说屋顶花园,虽然它不算是真正实用的公共开放空间。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我们认为这几个可达性的优化有很多方面:首先是公共开放空间自身的属性,提高它本身的吸引力,使公共空间更加富有特色。另外是优化空间本身的布局模式和它跟周边道路的结构,也会提高居民对可达性的满意度。最后是进来减少封闭小区的建设,提高步行耐受时间,改善步行路径,丰富空间体验。
-- END --



深圳的高密度越来越严重,城市更新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城市的范围。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的设计从居住到社区、商业、城市综合体,到现在的城市更新,过程中面临着很多和社会环节更密切的一些问题,包括社会的公共空间、居住开放性、城市开放性等等。三位嘉宾的分享为我们展示了高密度的更多可能性,带给我们对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更多认识和启发,
也为“柏涛思考与探索系列活动
划上一个完美的句号。
Ps.本文所有项目图片均由演讲嘉宾提供。
感谢黄伟文先生、张之杨先生和杨晓春女士的分享!
微信号:柏涛建筑(PeddleThorp)
———————————————


微信号:柏涛景观(BotaoLandscape)
△长按后点击
“识别图中二维码”添加关注


    关注 柏涛建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