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基层】大山里的甜蜜事业

 

长安开发记者走进秦岭深处的五台街道罗汉坪、大瓢村,和大家一起分享来自大山深处的“甜蜜事业”。...



正是“秋入郊原栗正肥,山禽成对啄余晖”的时候,记者走进位于秦岭深处的长安区五台街道罗汉坪、大瓢村,映入眼帘的是满目青翠,山坡上、树林间,颗粒饱满的板栗、核桃、柿子挂满枝头煞是可爱,农家院里,一个个精致的木制蜂箱渐次排开,依稀可见零星的蜜蜂绕着花丛“上下飞舞”,蜜蜂的家族们和它的养蜂人走过春的播种、夏的耕耘、迎来秋的收获,共同分享着大山深处“甜蜜事业”带来的丰硕成果。

“今年的蜂蜜成了,我养了30窝蜂,能产600多斤蜂蜜。”顺着翁翁的蜜蜂声,记者来到村民许拉狗的养蜂场,只见他用木板驱赶着入侵的意蜂,“这家伙是中蜂的天敌。”说话间他已打开蜂箱盖,取出蜂脾,向记者展示蜂箱里的秘密,“你们看,这是工蜂,这是蜂王,这是蜂浆,蜜蜂把花蜜采回来后,回到蜂巢里吐出来,直到把蜂巢的蜂盖封住就形成了蜂蜡。然后我们就割封蜡,摇蜜,蜂蜜就制成了……”许拉狗如数家珍地介绍起他的“宝贝”,没有做任何的防护措施,赤手和中蜂进行亲密接触,因为他和中蜂已经成了亲密的伙伴。

“工蜂对环境要求很严格,咱山里头封闭,植被很好,没有污染,而且蜂源很充足,成为蜜蜂采蜜的乐园。”村支书高炜接过话茬。在罗汉坪村委会,记者看到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的土蜂蜜罐子,村支书高炜指着这些蜂蜜说:“这多亏了常宁管委会对口帮扶,利用山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因地制宜帮助村民发展核桃、柿子、板栗等特色果业种植和中华养殖。先后出资10多万元帮村民购买200箱中蜂、60个蜂箱以及巢框、巢础、摇蜜机、蜂刀等养蜂用具,还帮助成立了中蜂养殖合作社,目前全村发展中蜂养殖已达10余户,蜂箱200多箱,产量5000余斤,给群众带来直接经济收入20余万元。

长安区五台街道大瓢村,山高林密,植被茂盛,这里的村民世代都有养蜂的习惯。家家户户都会在房前屋后放几个蜂桶。不过,像村民刘安这样发展到100多桶,遍布半边山坡,那真是罕见了。“这娃就是脑子活,爱钻研。”在五台街道大瓢村只要提起养蜂大王刘安,村民们都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刘安十五六岁时,受父亲的影响,便与蜜蜂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他的养蜂之路。“刚开始啥也不懂,经常被蜜蜂蜇,身上胀起的大包都没有间断过。”提起最初养蜂的艰难,刘安苦笑着说。就是凭着喜爱,刘安在养蜂这条路上执着坚守,买来养蜂书籍自学,鼓捣鼓捣,摸索总结,竟然成就了这份甜蜜的事业,蜜蜂从最初的几窝发展到如今的100多窝,蜂蜜产量达2000余斤。“养土蜂蜜最关键的就是多做桶,做好了桶涂上蜜,放在合适的地方,秦岭这座父亲山就会将蜜蜂送入你的怀抱。之后就要及时分蜂,蜜蜂群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壮大。”刘安信心满满地讲述着养蜂的经历。“刘安之前可是俺村的贫困户,这几年通过养蜂盖起了新房,买了小汽车,还在山外取了漂亮媳妇儿。”提起刘安,村支书董新柱一脸的自豪,“他现在不光是俺村的养蜂大户,还是蜂农们的技术顾问,谁家有养蜂方面的难题都去找他,他都热心地给大伙帮忙,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由原来的几户已经发展成20多户,蜂箱500多箱,总产量达万余斤,经济收入四五十万元。”

罗汉坪、大瓢村村民依托山林养殖中蜂只是长安区沿山群众发展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采访中,记者得知,市林业、动管站等部门经过实地走访调研,在长安区秦岭北麓设立了中蜂养殖与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项目进行试点,将第一批260件蜂箱发放到五台大瓢村20户蜂农手中。截至2015年底,共为长安沿山的五台、子午、东大、滦镇等街道168户蜂农累计发放蜂箱2980件,蜂具摇蜜器98个,巢础3000个,先后成立了东大祥森、滦镇红草园和五台罗汉坪等多个中蜂养殖专业合作社。当地政府,驻村干部也帮助蜂农提高专业技术,多方联系拓宽销路,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让蜂蜜产业真正成为村民们的“甜蜜”事业。

(文图/李勇军  师展)


    关注 长安宣传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