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影三国 第三十七篇:丞相明志

 

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建安二十四年,孙权夺取荆州后,正式上书向魏王曹操称臣,并称天命在魏王,劝进魏王称帝。曹操将上书内容展示给臣僚看,说:“孙权这小子是想将我放在火上烤啊!”六年前,曹操进爵为魏公;三年前,曹操进爵为魏王。曹操离天子之位只差一步,这是举国上下都知道的事情。帝国的北方早已经统一,此时占据东南三州的孙权又表示归顺,自从黄巾起义来,曹操征战三十多年,此时的天下基本安定,其事功也已经达到顶峰,与之相匹配的“封赏”当然只能是皇帝将位子让出来。此外,曹操手下的臣僚陈群、桓阶、夏侯惇也有与孙权一样的想法,纷纷表示劝进。

但是曹操不愿意。

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大家都知道,武王姬发伐纣灭商,改朝换代,建立大周,并追尊其父姬昌为文王。曹操包含两点意思:第一,周文王身前并未称王,我要学习文王,皇帝我就不当了。第二,我死之后,这个皇帝宝座由我儿子去坐吧。说这句话的时候,曹操已经六十五岁了,也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曹操自知有称帝的能力,也许不想折腾了。但是,曹操在臣僚面前说这句话,其实就是表示自己会支持曹丕代汉,并告诉臣僚们你们也要支持。曹操此时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撼动的,你问我支持不支持,我当然支持。

其实早在九年前,曹操就已经开始做这样的安排。

赤壁之战,是曹操人生中最大的一次失败,也是最关键的一次失败。此时曹操已经手握大权,如果此战胜利,短期来看,会进一步巩固手中的权力,长期来看,天下重归一统指日可待。但是历史没有给曹操这个机会,他就是失败了,所以朝廷里出现了反对曹操的声音,认为丞相是不是野心大了,想要称王称帝了;丞相是不是应该清醒清醒把权力放一放。面临这种情况,曹操为了控制舆论,重新塑造自己的形象,颁布了《让县自明本志令》,将自己的想法昭告天下。《让县自明本志令》包含了两块内容:一、曹操前半生的经历与心路历程;二、面对群臣的质疑,曹操的应对与反击。这篇令文体现了曹操的真心,也体现了曹操的野心,是日后曹操封公称王的基础。

曹操首先回忆自己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到今天这个地位的,曹操先说了早年的三个志向。

第一,做一个好郡守。曹操年少时举孝廉,当初只想做好一个郡守,教化百姓,建立美名。曹操后来也的确是这样做的,他在济南国任国相时,革除弊政,公平公正地选举人才、提拔官吏。但是正因如此,曹操得罪了朝廷的权贵,招致权贵的愤恨,所以只好托病辞官还乡。第一个志向,没有实现。

第二,归隐田园。曹操辞官以后,长年不出,并在老家谯县东五十里的地方建个书屋,打算秋夏读书、冬春打猎。只需要一点贫瘠的土地,并在此终老,不为人知,不与宾客往来。第二个志向,还是没有实现。因为曹操又重新走入了仕途。

第三,做个将军,建功封侯。曹操此后被征召做了都尉,又升任典军校尉。曹操心中又重新燃起报效国家的信念,希望自己能封侯,当个征西将军。曹操希望死后自己的墓碑上刻着“汉故征西将军曹候之墓”。可这第三个志向,还是没有实现,因为董卓来了,天下大乱。

曹操阐述这三个志向,其实是告诉大家:我的志向是报效国家,做国家的忠臣与能臣;如果国家不能用我,我的志向也只好归隐田园,绝无野心。这是实话,至少在曹操的早年,的确如此。

曹操接着阐述以后的经历。此后,董卓犯上作乱,各地纷纷起兵讨伐。曹操当然也兴起义兵,但并没有盲目扩充自己的军队。这段经历是曹操人生的转折点,因为曹操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军队。曹操说限制军队的规模是因为自己志向有限,没什么大出息。事实上,并非如此,曹操其实是担心兵多对自己不利,此时弱小的曹操也只能先保存实力而已。

此后曹操开始做大,不再限制军队规模,军队发展壮大起来,伴随而来的事功也开始多起来。首先,曹操担任兖州刺史期间击败黄巾余部,收编士卒三十万。后剿灭袁术、征讨袁绍、平定刘表,自己做起了丞相。说到这里,曹操表示:如今居丞相之位,已为人臣之极,现实已经远远超过以前的志向。也就是说,事情做成现在这个样子,我当初也没有想到的啊!

是啊,三十岁的曹操哪里知晓五十岁的事情,哪里知晓此后的建树。但是,年岁与事功的增长,也会带来权力与欲望的增加,这不是人性所能决定与控制的。当初一心报效国家辅助汉室平定天下的曹操,今天会产生什么样的野心,岂是三言两语回忆往事追寻心路所能撇清的。人终究是会变,三十岁的曹操没有野心,我们不能推断五十岁的曹操也一定没有野心。我们即便十分肯定五十岁的曹操有野心,也完全不能反过来推断三十岁的曹操就已经有了野心。

接下来,曹操抛出一句分量很重的话“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王,几人称帝”,这句话非常霸气与狂妄,但也是人人都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我可以想象曹操当时的气愤:唯有我曹操平定天下,才能剿灭有野心称王称帝之人,我做了这番功业,你们一帮人反而会怀疑我会去称王称帝。但是这句话依然摆脱不了他人的责难:不错,天下有你曹孟德,才没有其他人称王称帝,那么接下来,你曹孟德是不是可以去称王称帝!?

这就是悖论。汉室倾危,唯有孟德可辅之。孟德辅之,建立功业,平定天下。那么这功劳是记在汉献帝的头上,还是记在曹孟德的头上。如果记在曹孟德的头上,汉献帝又算什么?平定后的天下姓刘还是姓曹?那么,当初直接不用曹孟德,汉献帝又能稳坐天下吗?当然不能。所以,此事无解。

接下来是曹操应对群臣的质疑。

曹操自比齐桓、晋文、周文王、乐毅、蒙恬。齐桓公、晋文公之所以有美名传颂至今,是因为兵力强大但依然尊重周天子。周文王取得三分之二的天下,依然能尊奉殷商。燕国的乐毅投奔赵国,赵王想用他攻打燕国,乐毅不忍攻打祖国。秦二世要杀蒙恬,蒙恬手握重兵依然恪守君臣之礼,不忘秦始皇的恩德。曹操借用古人表示对汉室的忠心,并说自己的家族,从祖父、父亲到自己,都是皇帝的亲信与忠臣,都是值得被信任的。

然后曹操明确提出了三个“拒绝”:拒绝放弃统领朝廷的军队,拒绝将军权交还朝廷,拒绝回到武平侯的封地去。曹操在这里没有惺惺作态,而是直截了当:放弃兵权会遭到别人的谋害,所以当然不能放权。这是为子孙考虑,也是为国家考虑,如果自己被害,国家也会有危险。曹操说得是大实话,手握重权的人如果放弃权力,权力无处释放,必然带来祸乱。这就是出于稳定的考虑。所以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了,有今天的权力,是一步一步发展形成的,这脱离了曹操早年的规划,也是曹操原本就没有想到的,但是放弃权力又会给国家带来灾难。坐上这个位子,下来可不容易,这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那怎么办?

曹操继续表态:不仅不能放权,而且为了子孙的安危与国家的稳定,还要增加权力。原来,朝廷封曹操三子为侯,曹操是不接受的。现在曹操改变主意,接受朝廷的分封,只有这样做,曹操才能以三子作为外援,从而确保朝廷和自己的安全。但是,事情不能做绝,权力不能放,利益可以稍微丢一点。曹操的封地有四个县,享受三万户的赋税。曹操将阳夏、柘、苦三县两万户的赋税交还给朝廷,只享受武平县一万户的赋税。是啊,战争也打败了,当然要意思意思受些责罚。

以上就是《让县自明本志令》的主要内容。曹操让县为假,明志也是假。与其说让县,不如是将一部分土地分给自己的儿子,进而让儿子参与政治。事实上,不久之后,朝廷封曹植为平原侯,封曹据为范阳候,封曹豹为饶阳侯。将三县的一万五千户的赋税平均分为曹操三子,一家五千户,曹操只损失了五千县。曹操宣称自己对朝廷的忠心,完全没有称王称帝的野心,但是做出来的事情完全偏离说出来的话。一年后,朝廷任命曹丕为五官中郎将,置官属,副丞相。这就使得曹丕直接参与军政大权,地位仅次于自己。曹操不仅巩固了权力,也让子嗣登上政治舞台,为日后封公称王做好了准备。

也许,曹操真正的志向在于:早年的志向已经烟消云散,如今有此地位,你们都说我将会称王称帝,那么我就真的开始做着手准备吧!这就是曹操狡诈、虚伪的地方,也不得不说,这也是他高明的地方。

建安十五年,曹操开始有了新的志向。这一年,曹操五十六岁。

注:封面截图自胡玫导演的电视剧《曹操》,原名《盖世英雄曹操》。该剧其实很早就拍好了,只不过遭遇禁播,现已解禁。有关部门的理由很简单:老百姓心目中曹操是奸雄啊,甚至是奸贼啊,你怎么说他是英雄,而且还是盖世英雄?!不让播!既然去年已经解禁上映,那么笔者在此强烈推荐这部电视剧。此剧有两点大不同于《三国演义》:第一,此剧基于史书《三国志》,基本正说。第二,此剧站在曹操的立场讲述。我们总习惯采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视角看三国,近乎思维定式,能有多少人采用曹操的视角看三国呢?其实,所有事情都可以一分为二,站在不同的立场去看待,这个基本道理却最易被忽视。这个道理是笔者写《倒影三国》的最大动因。因为三国史,可以一分为三,至少就有三个视角。

自动识别这个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倒影三国。


    关注 倒影三国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