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北京艺术毕业季》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副院长——敖日力格、刘旭光(后篇)

 

艺典典团队独家采访到了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正、副院长——敖日力格、刘旭光,精彩的采访内容点进来看!...







上一期,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的敖日力格院长和刘旭光副院长,为我们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学科建设方面的特色。本期,两位院长着重于专业技术方面进行了讨论,看看他们都带给我们哪些独到的见解吧!




左:刘旭光副院长 中:敖日力格院长 右:艺典典采访记者贺雪峰

艺典典:刘院长,在刚刚的问题中我提到了实验电影,那您可以为我们介绍一下具体什么是实验电影?还有实验电影在未来的走向吗?

刘旭光副院长:实验电影的概念可以跟我们刚刚说到的新媒体艺术紧贴在一起,因为我刚刚在教学上讲了新媒体艺术的理念、构思和基础训练。其实新媒体艺术从我们美术学发展脉络上来看是有一个过程的,也是从原始的绘画美学不断地推进产生的,最大的一次变化是照相机和摄影机的出现,从美术里来说是材质,通过材质和综合材料不断地向空间发展,就出现了装置艺术。

电影技术出现以后,伴随数字技术和影像艺术的发展,出现了交互艺术。后来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又发展到了基因艺术。具体到实验电影,在电影开始形成产业的时候就有了实验电影。这是一个很早的概念。但我们现在所说的实验电影,是我们有了新媒体艺术以后,准确地说,实验电影应该是新媒体艺术下的实验电影。它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我们原来电影的脉络发展至今的线索,还有一个是数字技术发展促成实验电影的现象。

在实验电影的创作上来说,它区别于叙事电影的是它不强调叙事,我们形象化地比喻一下它可能更接近于诗,或者我们按后现代的理论去分析它,它可以把一些东西打破并重组。所以这样一来我们可能看到的实验电影是有图像的,但又不能按照完整的叙事化来解读。这就涉及到了一个现在理念的问题,实验电影还是建立在后现代美学的理念之上,它促使我们要想一些新的思考问题的办法。

在这种办法上比如说,有一种是我就要强调镜头感,强调部分和叙事相关的片段,有碎片式的叙事结构,这样还是跟随着原来电影的思路完成的。还有一种是跟数字直接有关系,它通过数字的一种方式,想达到通过视觉、直觉范畴来引发我们的思考,这个听起来更抽象,看到作品也会很抽象,所以在实验电影里会有一些闪烁的光和闪烁的图像,或者是很漫长的镜头。但是里面想要表达的是新的审美方式和美学的观念。



《孽·槃》-谢天
说到实验电影和今天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手机里面现在可以看到很多电影,比如微电影,这个类型的电影很短,传播的方式更适应我们的生活。在美术的领域,会参加展览和电影节特殊的单元,这方面还处于探索和发展的过程。但是这样新领域、新视觉,在我们日常的传播形式上来说更加适合。现在的青年人看电影,也并不是非要看一个完整的故事,他们现在是要看一种感觉,要能满足他们精神上的需求。

电影和实验电影虽然都在电影学院,但是我们这个学科之间拉得距离比较大。对于实验电影来说不是大型的院线概念,在其他的国家会有小型院线来放映实验电影,我们中国现在也已经有了。

在未来,实验电影可能也会步入院线,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关系中有学者、有艺术家,他们可能会关注。还有很多朋友,包括写作的、舞蹈的、美术的朋友,他们都很希望看到实验电影。通过一种影院而不是光盘的形式,未来这可能成为一种社会需求,会不断产生这种放映的空间,也会有一定的市场。




《欲婪》-梁爽
艺典典:听说数码技术以及VR的发展,今后二十年的市场是在中国,那么对此我们人才的培养是否也倾向于这样一种趋势呢?

敖日力格院长:从我自身观点来看,任何一种新技术的产生实际上都是对传统表达方式的一种推动,是多了一种方法和手段。不应把VR技术抬高到像一种基金概念一样去做,这样是对技术发展没有太大好处的。我们应该理性的分析,它只是在表达世界中多了一种手段和方法。就好比我前面所说的,电影不断发展到今天数字化越来越强,甚至将来的电影可能是不是VR的一种体验等等,这都是可以设想的。但过于把VR作为一种艺术教育内容来认识,我想这可能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事实上艺术是代表人类文化的一种形态,本身是一种健康发展的形态,我们只不过是借助了一些手段去丰富它,表现它,让更多的人能够去接受它,通过一种新形式去体会它,并消化理解它,包括实验。其实“实验”就是想从哲学层面、人性层面去探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这也就是说,艺术要一直保持一种创新的方式,一直保持一种新的业态。

其实,电影中的很多故事摘取完其主要内容,一两句就可以概括,但当电影或者是艺术作品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会吸引他人去关注的原因,是在内容和形式上找到了一种最佳的探索方式。而VR就是多了一个这样体验的方式,它是否能取代我们整个文化表达的这样一种属性,我个人是有看法的。





《移情的旅程》-王跖、刘言韬、周戭
刘旭光副院长:在我们生活当中,绘画的脉络里想追求的梦想到底是什么?我想电影可以解答这个问题。其实生活中除了基本的生存之外,主要的就是各种各样的叙事贯穿着我们的生活,比如说看书、听评书、家长里短等等,这些都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但真正把故事完全说好说清楚的,其实就是电影。电影经过这一百多年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最精彩,吸引方方面面大众的手段。

很多人说今年是VR元年,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新兴的事物,但从哲学与技术领域来说,是经过好几十年了。历史发展到今天,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问题点,各个领域都想把VR这个事物融入到自身的领域中去。VR的确会在影视里发挥作用,但VR本身还能为人类发展做出某种贡献。人类通过文学与电影叙事完成了一次革命,而下一次革命就是有关于梦想。

其实VR本身的技术方式包括在视网膜层面的深入探讨,包括它以后的技术方面,比如说“人替”,“物替”这种机器物会改变我们现有的视觉方式,而且可以完成我们的一些梦想,比如去宇宙以及瞬移到很遥远的地方等等。所以说VR本身可能会伴随着社会发展以及技术进步,为我们完成再一次革命。





《mission to the moon》-张冰等
敖日力格院长:现在很多人把VR和电影并称,我觉得是不够恰当的。VR本身是打开了一个新的体验和交互的领域,包括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等等。从电影学院本身来说,电影本就是一个技术发展推动的产物,所以我们的教学也是在人才培养的思路和方案上不断调整与改革。虽然从我个人层面来说,应该理性看待VR这样一个发展现象,其本身是非常好的一个事物,是未来体验的一个发展,也为人们带来方便,但不应该被市场炒作的太过火热。

这个领域是不能与电影相对应的,因为VR本身是打开了另一个空间。我们在教学当中也已经拓展到VR技术,在上学期,我们有两个班集体与外面的公司合作完成了两个VR的作品。从技术层面来说,VR并不是一个很难的东西,而是一个概念,我们引入教学和实践的过程中,其实还是一个创新创意的问题。

也就是说让人们如何去体验一个关系,这个关系是电影无法取代的一种体验,这种创作思维和体验思维是一种完全不一样的东西。VR急待完善的是一种体系化的东西,如果电影学院想培养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可能更会侧重于创新创意设计这样一个方面,技术本身是比较完备的。VR的摄影机以及图像拼合运用了很多现在电影特效和虚拟现实技术,这些现成的技术嫁接到VR这一平台上,但实际它的核心就是在VR这样一个空间上体验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创意是急待完善和摸索的。

推荐阅读

支持赞助: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海洋科技文化促进局

2016北京艺术毕业季携手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推动艺术毕业生就业、择业、创业

研讨会:

2016北京艺术毕业季研讨会 | 理念的融合与碰撞

2016北京艺术毕业季产学对接研讨会

持续报道之一

持续报道之二

持续报道之三

持续报道之四

持续报道之五

持续报道之六

院长采访: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高洪书记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王中院长

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美术学院院长——殷会利

北京工业大学——廖伟院长

北京工业大学艺术学院数字媒体系——李智主任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韩振刚院长、陈畏副院长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董重恂副院长

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院长、副院长——敖日力格、刘旭光(前篇)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执行院长——张旗

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正、副院长——丁密金、兰超

独家采访:

中央美术学院  |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 北京师范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 北京电影学院 首都师范大学科德学院 | 首都师范大学 |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工业大学   |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泰尔弗商务分院 北京城市学院  | 中国人民大学 | 

热点推荐:

毕业季=分手季? |  毕业旅行  | 《欢乐颂》  |  关于毕设,我崩溃了!  |   北京毕业展 | 文明看展  |  毕业照  |  毕业破产  |  毕业之后,我该何去何从?


    关注 艺典典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