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丨推陈出新:把“天大的事”做到极致

 

新京报的气象新闻稿,讲究新闻事实性、气象预报准确性和表达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导 读
新京报的气象新闻稿,讲究新闻事实性、气象预报准确性和表达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自从2003年创刊伊始,新京报便开设气象新闻专版,置于封底。十多年来,虽然历经十余次改版,但是封底气象新闻一直“雷打不动”,足见气象新闻版的江湖地位之重。新京报气象报道之所以取得如此大的成功,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气象新闻版面定位十分精准,就是做透市民关心这一“天大的事”,并在这一板块精耕细作,做到极致。气象新闻版,一改以往在报纸中缝等不起眼处刊登简要天气预报信息的做法,而是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版面产品来经营,甚至配置了专职记者和专门的责任编辑。在版面的内容设置方面,除了气象新闻稿件、主要天气预报信息,还集纳了每日空气质量指数、穿衣指数、紫外线强度、洗车指数、尾号限行等跟天气、出行相关的资讯,根据“人的需要”对气象信息予以立体呈现,一网打尽。

北京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因此,气象新闻版开辟了与之对应的栏目,譬如,刊登天安门广场每天升降旗时刻信息,以及北京主要景区景点气象预报信息。除了气象资讯信息之外,气象新闻版还结合气候时令节点,介绍解读一些跟气象、节气相关的知识和民风民俗,在丰富版面内容、增强可读性的同时,也拓展了报道的文化底蕴和深度。

2.气象新闻主打稿件形成独特文风和调性,标题别具一格。作为一份新闻报纸的重头版面,新闻属性不可或缺,因此,气象新闻版面上主稿的风格和调性至关重要。新京报的气象新闻稿,讲究新闻事实性、气象预报准确性和表达艺术性的有机统一,既不偏离事实,也不因为追求表达的生动活泼悦读而使气象预报的准确性打折扣。在新京报,气象新闻稿件的写作一直被认为是很有挑战性的工作,稿件并非简单摘录气象部门发布的预报信息,坚决杜绝艰涩枯燥的文本,力求在做到准确严谨的同时,文本精致优美。

同时,气象新闻的标题在新京报也很受重视,这几乎成了编辑部的一大传统。标题制作考究,有的引经据典,化用诗词歌赋、名章名句;有的借用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歌词;有的紧跟潮流、嵌入网络热词……结合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虚实结合,生动鲜活,如《小雨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大风起兮尘飞扬》《薄衾不耐夜雨寒》《北风徐徐 夏木阴阴》《人间三月天 莫负好春光》《一番潇潇暮雨洗清秋》等令人拍案叫绝的气象新闻标题不胜枚举。

3.气象新闻版面开辟的主打图片专栏“城市表情”独树一帜。“城市表情”记录在这个城市里生活的人们的奋斗拼搏、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在记录表情的同时,也解码城市的文化基因和内在精神气质,成为版面的点睛之笔。气象版开设之初,就设置了专门的栏目“城市表情”。作为纪实摄影的“城市表情”,主题涵盖人物、景色等方方面面,图说简要介绍拍摄时间、地点、场景描述,配以简短传神的标题。城市表情记录北京四季变换、时令轮转、阴晴圆缺;记录寻常平淡的小市井生活,奔腾不息的大都市节奏;记录平凡的感动,卑微的愿望;也记录宏大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变迁和历史的风云激荡。有的诙谐有趣,有的令人沉思,有的意味深长,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正好是这一转型社会万千“气象”的细微注解。

“城市表情”栏目常年接受读者投稿,既扩充了优质图片内容的渠道来源,也增强了跟读者的互动和交流。因此,“城市表情”栏目深受读者喜爱,有大批忠实拥趸,甚至有读者来信提出,把“城市表情”结集起来出版画册,“让它的记忆从一页页的报纸,变成一本城市变迁的岁月小品”。

4.根据媒体形势不断变革创新,与时俱进。新京报气象新闻继承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变革创新,与时俱进。气象新闻版根据形式的变化,不断对内容进行调整,比如,从几年前开始便取消了此前一直沿用的全国各地降水预报图,拿出更多版面,增加本地化的气象信息。近年来,雾霾等空气污染使得受众对空气质量的关注度空前高涨,对此,气象新闻版也做出相应调整,在报头醒目区位,增加空气质量预报信息。

十多年以来,媒体传播格局和生态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也明显体现在报纸的受众群结构上,对于报纸而言,中老年受众群体的比例增大。为了更好地服务这部分受众,新京报气象新闻版及时增加跟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菜价信息,与北京最大的“菜篮子”批发市场新发地合作,刊登了“菜价晴雨表”。

(作者为新京报原编委,现任36氪副总编辑)

【文章摘自《青年记者》9月上】




    关注 青年记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