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班周三拉康研讨会(三)

 

中法班拉康研讨会(三)...



读拉康 | 专业研讨会

[/b]

目前阅读书目《导读拉康》

作者:肖恩·霍墨

翻译:李新雨

总督导:刘华清

北京回龙观医院心理科负责人。

学术督导:罗正杰、杨春强

精神分析家。在法国结束了长达10年的个人分析,并在法国接受督导分析4年。中国公派留学法国的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博士,巴黎第七大学“精神分析、医学和社会”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巴黎七大“国际精神分析交叉协会” 中文翻译。2012年与几个法国分析家共同创立了法国巴黎93省政府下属的“治疗性团体陪伴协会”。

带领者:孙培丽(晴空)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师大心理学研究生。沭阳心灵花园心理咨询中心创始人。中美精神分析高级女性组三年连续培训。中德身心治疗两年系统培训。中法精神分析三年连续培训。中德心理医院进修5个月。累计个案咨询超过2000小时。

时间:每周三21:00--22:30

【关键思想——想象界】
(一)


带领者:我们现场不上视频是更原汁原味一些,上视频的这个眼神在分析中是有什么意义呢?

罗正杰督导:我们这个不是分析,所以有视频没关系的,分析不能有眼神接触是因为怕阻断分析者的自由联想,我们这是讨论,有视频不会有影响的。

杨春强督导:从这一个章节开始,每一句话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逐句的来读,以前读法语的文本就是一句一句的来读和翻译的。如果像之前那样来读有点囫囵吞枣,上一次我讲了很多,但是大家听懂的不多,也没有时间回答问题。所以我就想从现在开始一句一句来读。

罗正杰督导:我们是一句一句来读,遇到问题就停下来讨论,还是一段一段来读,然后集中来提问。一句一句来读,可以回应到每个人,效果会很好,但可能会比较散乱。我们可以一段一段来读,有问题我们就停下来,没有问题我们就过。

杨春强督导:可以这样。
(第一段)
带领者:拉康被建构成了被驱逐者的形象,在1936年的第十四届国际精神分析大会上提交的《镜子阶段》的论文,跟大会的内容是相冲突的吗?还是他自己的桀骜不驯被建构成了驱逐者的形象?

杨春强督导:第二段就会讲,拉康被琼斯打断的事情,关于历史的不同的解读,真相就是,琼斯是按照规则来的,无可指摘。拉康自己也没有提交论文,被建构成被驱逐者的形象是后来者的评论。拉康本来对这个事情就漫不经心,法国人的规则意识也不是很强,不像德国人那样,很认真,如果你在法国开会的话,他说10分钟,开个半个小时,是没有人打断的。后来的是在64年以后被驱逐,如果把推到36年就有这个苗头可能只是一种说法而已。

带领者:那拉康《镜子阶段》中的观点跟大会的观点有冲突吗?跟当时大会的主要人物的观点有冲突吗?

杨春强督导:从观点来说,的确拉康的观点跟弗洛伊德是有冲突的,弗洛伊德对自我还是有所强调,弗洛伊德对之后的美国心理学派越来越排斥了,有点偏移。《镜子阶段》是在消解这个,弗洛伊德是把自我当成一个核心,拉康把弗洛伊德三大人格的解说实际上很类似于佛教对应的“空”,跟这个观点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你认为强调自我的话,拉康就会认为这是一个虚幻的东西。可能因此推测,在36年的时候,没有发表这个论文,就是无意识的排斥,这个发现对大家没有一点意义,跟当时主流的思想没有一点关系,因此就把它抛到一边也是有可能的。从这个1936年的《镜子阶段》显现出拉康已经和IPA和自我心理学的决裂,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带领者:在弗洛伊德那里,自我相当于一种人格结构,本我不是一种结构。

杨春强督导:是人格结构的一部分,弗洛伊德有两个拓比模型,在他第二个模型,也就是后一个模型里面,他把原来的人格结构,或者是精神器官、或者精神机构的装置分成了三个部分,就是自我、超我、它我(本我)。其中它我就是无意识,就像是冲动在一个毫无规则的地方聚集。超我代表规则,更多的是和拉康的大彼者或理想这一块对应的。自我里面其实是有逻辑的,在本我里面,对和错、黑与白都是融合在一起的,爱一个人和恨一个人可以同时存在,而在自我里面,要么是爱一个人,把恨的一部分压抑了,要么是恨一个人把爱的一部分压抑了。它我在弗洛伊德那里被称为混沌。

精神分析的术语还是要进入中国,在这里我们需要讨论的是为什么这个术语应该这么翻译,这样的翻译有什么好的地方,另一个翻译有什么缺点。对这些术语的讨论,也有助于我们对这个概念的理解。目前在成都精神分析中心这边,只发现了大概不超过10个术语确实很难翻译,其他的词都比较好的统一起来了。
(第二段)
带领者:拉康被拒绝了,然后又用反拒绝来回应他们,这里就呈现了拉康自己的一些人格模式,你们对这些模式是怎么看的呢?

罗正杰督导:我们不能通过书上讲的,来判断拉康是不是有抵抗,就像我们面对分析者,去通过他日常的行为去判断他,他是不是有抵抗,我们一定要去听主体自己去说他自己对这个事情的解释,精神分析也是这样,一定要听主体的解释。不赞成分析师直接去分析分析者,我觉得你什么什么,怎么怎么样,给下一个诊断,而是要听分析者他自己去说,对这个事情的解释,包括他的梦,其实不赞成分析家主动去分析分析者的带来的梦,我觉得你这个梦里头怎么样,而是要听分析者他对他这个梦的解释,对这个梦的象征意义的解释。

带领者:我们学习拉康,也想对拉康的这个人的一些特点、人格模式做一些了解,还包括他的一些个人分析。他的人格跟他的理论是不是有一些契合。精神分析的某些大师研究某一方面的理论,跟他的人格也是有一些关系的,这个有助于我们来了解拉康。

杨春强督导:我觉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确实关于弗洛伊德有大量的分析,他有很多传记,有很多家庭史,但是关于拉康的分析一是本身很少,二是拉康这个人本身就很复杂,在法国拉康派也没有多少关于拉康本人的一些分析,会把他看成一个天才型的人物。弗洛伊德的天才在于他没有接受分析,但是他发现了精神分析很多本质的东西。而拉康在分析中是一直处于很紧张的状态中,或者分析家跟他的理论倾向完全不同,在这样的情况下,他提出了很多非常精妙的、非常复杂的理论,而且不断在进行。就像我们在说科学并不是有许多科学家默默无闻、埋头工作而发明的,而是每一个学科都要有天才人物带着我们前进。多少有点违心主义,但是看科学的发展,都是有一两个天才的诞生,突然之间就推动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拉康在这一点上有一个很大的天分。

带领者:弗洛伊德和拉康是应运而生的,这个社会需要他,就正好出现了一个天才。拉康和弗洛伊德的一些临床精神,比如说拉康的理论在不断的修整和完善,临床的发展是蛮好的,法国对拉康也是讳莫如深,不对他进行分析。

罗正杰督导:其实法国有很多人也在批判拉康,觉得他讲得太难了、太复杂了。也有从个人的角度去攻击的,比如说拉康娶了2个老婆。如果从拉康的个人生活看他的理论其实不是太有价值,其实拉康的格局是很大的,他的理论涉及到方方面面,如人类学、神学、哲学等等。

杨春强督导:毕竟弗洛伊德没有做个人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一些局限,所以我们会看到弗洛伊德接触俄狄浦斯,他与一个年龄相差不大的后妈之间的关系和年长很多的父亲,弗洛伊德的攻击大概在这个层面。为什么大家没办法评判拉康,是因为大家没找到这个界限,因为拉康自己走得比大家走得太快了,你还不知道他的线路在哪,你还没有理解他,更别说攻击他了,所以关于拉康的攻击可以说是很少,关于他的个人和他的创作之间的关系基本上很少,拉康基本上来说就是一个工作狂,看大量的书,所有学科的书都看,所以家庭方面也没有传出什么事情来。

带领者:拉康的两个老婆是离婚了才有了第二个老婆?我们业界对咨询师的个人的生活怎么样、人格发展还是蛮有要求的,比如精神分析师要洁身自好、不要边界不清、移情等。

杨春强督导:拉康派是个人生活是个人的隐私生活,我们任何人不能去侵犯和打探,公众生活是另一层面,然后拉康派认为,一个人可以寻花问柳的,也可以同时是一个好的分析家。拉康派有一个根本的界限和规则,弗洛伊德更喜欢把自己塑造成一个道德完人,但拉康不做这个要求,弗洛伊德派要求一个完美的自我形象,拉康说自我是一个虚构的,完美的自我形象更是一个幻想,但同时他要求寻找主体的欲望,比如我就是想找很多女人,拉康最后做分析,其实是并不想找很多女人,这个欲望可能是假的。做完分析后会发现人生可能只有一点点享乐,拉康谈阉割远比自我心理学谈阉割的多,阉割自己的不合理的欲望,自己不合理的、虚假的想法。

带领者:就像霍夫曼教授讲的,症状里面是有享乐的,这个享乐还是被否认的。

罗正杰督导:也不能没有一点点享乐,没有享乐的话就完了。

杨春强督导:人生得有一点点享乐,没有享乐就只剩下痛苦。所以需要给自己找一点享乐,大多数时候就是辛勤的工作,就是进入符号系统,符号系统就是你会努力的工作,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然后保留一些享乐,没有办法完全的阉割掉,这是与身体有关的东西。

带领者:在《镜子阶段》中如何来理解自我意识、侵凌性、竞争、自恋、嫉妒以及通常对形象的迷恋。

杨春强督导:这个在《拉康选集》里面,法语成为AK的,大家可以看《镜子阶段》这篇文章,就是说人类自我意识,你意识到那个是你,也就是6-18岁的时候,你把自己身体的像纳入自己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起点,我是个“一”,妈妈是一个完整的“一”,爸爸也是完整的“一”,所有的物品都是完整的形象产生出来的,由此作为想象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都建立在镜子阶段。侵凌性也可以翻译成是攻击性,攻击性可能会更容易理解一点,侵凌性多少来说是弱一点,攻击性是更强一些,人类的所有感情都源于对一个形象的迷恋,比如白雪公主的故事,白雪公主的后妈每天拿着魔镜,问:谁最美啊?魔镜回答说:你是很美,但是白雪公主更美!这里是有一个对形象的迷恋,自恋、竞争和对形象的迷恋都在里面。自我意识全都在想象界里面产生的,在符号的层面,这些东西是没有的,比如说这个攻击性,真正的攻击性是由于这个自恋,有自我完美形象的占有的意识,导致对其他东西的一种排他性。

罗正杰督导:一种破坏,在性的层面的一种破坏性。

带领者:镜子阶段的镜像是通过异化的,是有一个缺失的。

杨春强督导:在镜像之前,人是缺失的,是分裂的,比如小孩的身体东倒西歪的,不能协调自己的身体,在这里,身体缺少一种统一协调,这个缺失就是整合性的缺失。婴儿其实是早产的,不像其他动物那样,生下来就会走了,这个地方也有一个精神系统插入的一个缺口,霍大同就很注重这个缺口,小孩子一出生什么都不会做,都需要长达两年到三年的时间的精心抚养,就在这个地方和生下来的先天不足,可以定位一个缺口,这个缺口为精神系统的插入奠定了一个基础,或者是它的前提条件。尽管他不是一个整体,可是他自我是生活在自我的世界里,直到有一天他认出来镜像里面是他,镜子里面的像与自己有不同,镜子里面只是照出来一个轮廓,我们也会把轮廓当成了自己,镜子前面的身体的很多东西,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异化。

带领者:那这种侵凌性是指向谁的呢?

杨春强督导:侵凌性就是我们突然发现外面有一个像,我们既爱这个像,又想攻击这个像,我们老是抓不到这个像。我们攻击这个像的时候是想杀掉这个像,我们想自杀的时候,实际上是想杀掉这个自我,这个像同时让我们又爱又恨。

罗正杰督导:拉康说过一句话,就是有攻击性是一种称之为变量的确认方式有关的一个形象,就是一种确认方式,这种确认方式决定了人的自我结构形式。

带领者:作为一个临床的心理治疗师,不一定要简单明了,还要有一定的象征能力,这个象征能力,就像温尼科特说的过渡空间,让来访者可以去感受自己,这样也是有好处的。

杨春强督导:精神分析的干预经常是一种隐喻式的,不会说得那么直接,因为无意识本身也是一个隐喻性的工作,这样才能更好的契合你的无意识。无意识里面能指的复杂性不是简单的,美国的自我心理学把理论弄得太简单了,对临床的解释都不够。
(第三段)
学员问:自我也有主体吗?

罗正杰督导:它我、自我、超我是弗洛伊德在他的拓比学的概念,主体是在另外一个问题里面的,也可以对应,主体是整个人格结构的主体,包括意识和无意识部分的融合,包括它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的融合,因为人都有这三个部分。

带领者:拉康所说的主体跟我们所说的个体、自体是不一样的,拉康在说主体的时候,是这个主体接受了阉割,具有欲望的主体,就是我们是主体的时候,就一定是他接受了阉割。主体所代表的就是能指,我们在讲符号界的时候就可以很好的讲能指是什么,能指的概念很复杂,但是一旦我们清楚了能指的概念,接下来去理解拉康的其他理论就很容易了。

杨春强督导:精神分析对第二心智理论,就是对他的第二个精神机构的模型,被称为拓比学模型,拓比跟拓扑不一样,但是有相同的希腊词根“topo”。拓扑学是数学的一个分支,弗洛伊德当时没有参照这个学科,所以翻译成拓比,因为这个学科刚刚才创立,弗洛伊德还没有涉及这个领域。这个词根在希腊语里面就是“位置”、“方位”的意思,他们实际上是跟地形和方位有关的,在弗洛伊德那个地方不能直接翻译成拓扑学的。

上一次我也说过,我们通常都认为我们有一个自我,但是拉康派认为这个自我是虚幻的,所以每一个人是追求一个主体性,而不是一个自我,主体就是存在于符号界的,不是存在于想象界,想象界对应的是一个自我的形象,符号界对应的是主体,在言说这个层面,会有一个主体的存在。比如有的人说我不愿意说话,其实你会发现这个主体没有在符号界更多的登陆,他的登陆更多的话,然后建立一个异化或分裂的主体性,弗洛伊德有一个特征,在想象界总是力图于融合、整合这个维度的,但是主体一直是分裂的,后来是异化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最大的发现就是人被称为主体,主体分裂成一个想象的自我和一个符号界的一个主体。

罗正杰督导:主体是不断的在分裂,不管是在能指中的分裂,还是在它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分裂。

带领者:自我有两个功能,一个是看镜子中的镜像的时候,把破碎的自己组建成一个完整的,另外一个是自己想象自己是一个完整的自我,小孩看到镜子中的那个镜像,其实跟破碎的自己是不一致的,这是一个异化,这个镜子不仅是一面镜子,还可能是母亲,是这个意思吧?

罗正杰督导:是的,比如在古代,镜子没有发明之前,那一个孩子就不能构建一个完整的自体形象,其实镜子也是拉康的一个隐喻。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包括母亲的眼睛,都可以让孩子形成一个完整的自体形象,也可以异化,这个异化主要是母亲通过语言问孩子,这个像其实不是一个真实的像,这个像是虚像。比如现实中一个母亲对着孩子说,你多么聪明、多么勇敢等等,孩子就一下认同了母亲所说出来的一些词,就是拉康后来说的能指,这个孩子后来变得很聪明、很勇敢,因为在那一刻,他认同了这个能指,这些都是被异化了。那换一个孩子,对孩子说你好丑啊,他对自我的确认就变成另外一种。在那一刻我们就认同了一些东西,在临床上你可以这么去理解这个异化。

带领者:我想再问一些,关于异化在临床上的呈现,在拉康式的分析当中,是分析家语言这个能指,还是眼神这样的镜子对来访者异化得更厉害呢?

杨春强督导:在分析中避免眼神的接触就是避免让分析家的眼神成为一面镜子,成为一个想象层面的表演,分析家作为一面镜子,他退却了,让分析者无法找到这面镜子,让他的自由言说打破这个想象的东西。精神分析为什么会用躺椅或者调一个角度,避免直接的目光接触?就是为了从这个镜像里面跳出来,这个时候分析者会有言说自己出来,说出和平时不一样的东西,比如平时见到领导会说:领导您好!可是他躺在躺椅上他马上就会骂一句:领导是个狗屎!你会发现在面对面的情况下,他说不出来脏话,而在躺椅上,他真正的攻击性表达出来了。

带领者:弗洛伊德说:要做一面客观的镜子。到科胡特说:我们要很好的镜映来访者,去修复他缺陷的东西。在拉康这里已经不要镜像了,目的是为了看到来访者的主体性吗?

罗正杰督导:这个地方有一个虚伪的命题,因为拉康有他自己的,在他的范式下的一个术语,弗洛伊德、包括科胡特,他们有自己的术语。拉康派的分析家说过一句话,让分析者说的话通过我们再折射回去,让他自己听到,其实在这个时候是语言途径,而不是一个镜像的作用。分析家在这个时候是帮助分析者听到自己的话的作用。

带领者:拉康的这个治疗起什么作用呢?弗洛伊德就是中立、解释、自由联想,科胡特就是扮演早年的客体去镜映、理想化,而拉康在分析治疗中是属于什么样的立场?他有什么样的治疗假设?

杨春强督导:我们在这个讨论还是很有意思的,有些东西就是需要不断的重复讨论才能理解,一开始我们就谈了想象关系,弗洛伊德在个案里面的分析,已经可以看出来他对语言是非常重视的,他对自我也是比较重视的,包括科胡特也认为是给来访者补充一些他没有的东西。如果在想象层面补充一些东西,来帮助维护来访者的自恋,拉康的分析就是相反的,IPA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跟拉康的理论是相反的,拉康认为自我心理学派抛弃了弗洛伊德,拉康就是回到弗洛伊德,回到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是关于无意识的发现,而不是关于自我的发现。

学员问:分析家倾听分析者的无意识,就好了吗?就会疗愈吗?

杨春强督导:我们现在所说的话,都是面对面,符合社会规则的,在意识层面的,在拉康派的分析,分析家起的作用是在无意识,我们的意识就像一条河流在不停的流淌,在意识中可能有几条小鱼是无意识,在意识中,小鱼冒个泡,就是在无意识冒泡的时候,我们要干预一下,并不是每一次无意识都干预。分析者会因为这个干预的话有了触动,会产生自由联想。我们不会继续修通的,会让他继续说,他对领导有怨言,会让这个怨言不断的说下去,会说到对爸妈的怨言,这个时候会说到更多的东西。如果你想更多的理解拉康,要找拉康派的分析家做分析。

学员问:拉康派有所谓的移情吗?

罗正杰督导:拉康派是翻译成“转移”和“反转移”,最早的转移发生在:分析者之所以找到分析家做分析,这个时候已经有一个转移,这个转移就是他认为你已经知道他不知道的他的无意识,在这个时候,转移就已经开始了。转移不仅仅是一个感情的转移,它可能是爱、恨,可能是一种结构的转移。

杨春强督导:我看拉康的讨论班,没有转移,只有反转移,可能这句话引起了很多误会。没有分析者转移,只有分析家的转移。翻译过来就是:如果分析工作碰到问题,弗洛伊德他们就说因为分析者对分析家有一个负转移,拉康说错了,分析者有一个转移和负转移很正常,但是呢,如果分析工作受到阻碍,那是分析家的问题,分析家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转移,因此在这个上下文的背景下,拉康说,只有分析家的反转移,没有分析者的转移。我们一定要放在上下文上理解。如果有一个转移关系影响了分析,那一定是分析家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转移,原话我还需要再查一下,在下次的时候告诉大家。

学员问:反转移可以理解为阻抗吗?

杨春强督导:者看是分析家的还是分析者的,对分析者来说,是可以理解为阻抗。拉康派认为,分析者带着阻抗来是正常的,都是如此,不带阻抗反而不正常了,就是精神病性的了,所以我们就不谈转移了,就谈分析家有没有接纳这个分析者的转移。

罗正杰督导:在分析者那里,不管是转移还是负转移,我们都称作转移,包括阻抗都是属于转移的一部分。
读拉康 | 专业研讨会第二期开始招募中……
报名联系”文雪“或“涂巍”哦
联系方式:

文雪, 微信号:fwx123456

涂巍, 微信号:TUWEI505753522
预约咨询请点击“心理咨询预约流程”

报名存在主义团体体验请点击“晴空存在主义团体(网络小组)招募”
【联系我们】
电话:15250747706QQ:505429176

微信:fwx123456(文雪)

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青少年广场406室

官网:www.shyxlhy.com邮箱:505429176@qq.com


☂ 关注我,关注心理健康


    关注 沭阳心灵花园心里咨询中心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