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学日记:台北晚九朝五]Day1:法蓝瓷的绚梦与食养山房的本真

 

中国式生活,是道,是平常日用,是自然而然...



法蓝瓷的绚梦



食养山房的本真

谢晶


启程

台风鲶鱼的登陆,让原本计划好的游学行程硬生生的推迟了七天,在经历了可能抢不到机票、会议时间的重排、参与人员的缩减、国内假期的人潮之后,在“知蜜”女性创业家社群的组织之下,一行十人,终于踏上了“知蜜游学”台北文创之旅的启程。

此次的同行的伙伴,大都是国内女性创业者当中的先锋,其中有近二十年创业经验的资深前辈,也有刚刚在新三板挂牌的新生代,还有做过数个项目的连续创业者。不同背景之下,相同的是,经过更加漫长的酝酿与期待,每个人已经在启程之前清空了自己,以空杯的心态,在这次旅行中,做一枚小学生。

以前总觉得台北很遥远,然而从首都机场到桃园机场,也不过三个小时。只是这三个小时的飞行,可能带领我们跨越的,是中国文创产业与生活美学近十年最精彩的发展。桃园机场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会把托运行李码放整齐,并且把箱子提手全部向外方便游客拿取,这个小小的不一样,让我们意识到,这里无与伦比的细节主义与人文精神。

那么,就从这里开始吧。

法蓝瓷:德国名字绘出中国风
参访企业的第一站,是久负盛名法蓝瓷。这个被誉为“岛内第一艺术礼品”的品牌,几乎会出现在全世界所有的高端MALL当中。初见时,每个人几乎都会被她西方化的色彩和东方美的流线所惊艳,而当我们翻看标签的时候,更会因为发现她出自宝岛台湾而赞叹不已。

Franz其实是创始人陈先生的德文名字,这位毕业于德文系的资深文艺男青年曾经是一家音乐餐厅的owner,当年没红的哈林哥和半红不红的齐豫都是他的座上宾,艺术、绘画、摇滚、文学几乎所有文艺的类目都被他们玩转,然而一次在欧洲的受挫,让这位热爱艺术的年轻人,开始了“国人当自强”的自主品牌创业历程。

在法蓝瓷公司,陈先生的拍档sara为我们分享了法蓝瓷的成长,在十五年的时间中,从一个OEM代工企业成长成为全球知名品牌。毫无疑问,在任何场景下,法蓝瓷的产品都会吸引我们的视线,在今天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大潮中,加之其工艺的创新、以及三D打印技术的应用,毫无疑问符合某一批创业导师们“产品极致”的标准,然而在整个分享过程中,法蓝瓷的同仁并没有对产品的精细化以及所谓的“匠人精神”过多赘述,而一直在分享多年以来对品牌的打造、对用户的研究、以及整个市场体系的建立。
法蓝瓷创始人陈先生的一个理念道出了整个文创产业的本质:始于人性,诉诸理性,创造感性。所谓匠人如神,所谓产品极致,都是在这个循环中不断升级与迭代的结果。而人性中对美的追求与生活之需,才是一切商业存在的前提。商品与商业的艺术化,是因为我们的生活中必需存在美,换言之,不能为生活所用的艺术,大概也是乏善可陈的。

导师们都说,创业要抓住刚需。什么是刚需?美好的生活就是刚需。

技术,是为了让人的生活更艺术。
润物无声的社群玩法

听说我是研究社群的,台北的伙伴们都非常谦虚,说自己并不擅长,需要多多学习。然而在分享与观察中,发现社群的玩法早已渗透在法蓝瓷的血液里。

仅仅在台湾,2015年一年,法蓝瓷搞了400场形式内容各异的文化活动,瑜伽、烘焙、音乐、时尚、戏剧……不一而足,用sara话的来说,这些活动与产品无关,但与生活有关。法蓝瓷用这些生活美学的标签建立了立体的用户拼图,然后通过一场场活动与用户建立情感连接,行成了一个完整的用户运营体系。
而这次游学的参访会,也是社群玩法中教科书级的案例,交流、分享、工艺参观、技术分享,最后一站是产品展馆。这与青年茶人计划在2014年与“老舍茶馆”携手的打造的“小饮茶会”有异曲同工之妙,与之不同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法蓝瓷已经接待了这种参访3000次之多。这种润物细无声的社群融合,给法蓝瓷的品牌带来的有形与无形的价值,大概难以用数字来评估。
食之养,山之房

夕阳西下之时,车子开进了阳明山。山色空蒙,微雨天青。葱翠的山谷不见秋色,只有浠沥的水声。蝉鸣之后似有微光,石板路的尽头,便是寻访的所在。
美不过李曙䪨,雅不过林炳辉。如若没有探访过食养山房,即便茶人也是枉然。夜色掩映的山谷中,一座半敞开的中式建筑铺展。嫣红花束,枯枝月桃,厚实桌案,牙白杯盏。移步换景中,食养山房像画卷般在眼前展开,加之虫鸣、清风、经诵,偶有雅客谈笑,一时间,眼耳鼻舌身意都浸淫在主人营造的氛围里。
烛光如月,一场食养的晚餐就此开始。

食养山房的菜色,除了精致健康之外,最大的特点就是你能吃到食物本来的味道。在烹煮上食养山房也是极简主义者,没有一个多余的动作。用食物本身来调味食物,无论酸、甜、咸、辣,都用食物本身调出,所以你会吃到极有层次的口感,且不会超过两种,即独立又融合,像一阴一阳,一君一臣,一动一静。
餐食,原本是对人味觉的管理,由口入心,由物成境。

对谈林炳辉:一期一会

廊下长者,在月光下如鹤伫立,便是林炳辉先生。
在公众眼中,他如神如圣,在员工眼中,他如父如师,与我们对谈,他更像一位忘年故交,亲和慈爱。
大陆的茶圈曾有一段公案,2014年青年茶人计划伊始,神州大地遍地都是茶会,一年万场茶会定义“茶会”成为社交名词。“茶会”红了,自然各种声音也就多了,某个大众媒体的记者撰文质疑,没有了亦步亦趋的仪轨,茶会还是茶会吗?而茶界第一笔的重林兄则撰文回应,茶无定味,更何况茶会?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和表达传统文化,随性即好。
对谈的开始,我便把这个公案抛给了林炳辉先生。

先生只是笑笑,并不提更同意哪一种。

后来先生淡然道:到底什么是传统文化呢,这个问题恐怕谁也回答不了,但如果要懂传统文化,一定要让他成为你的生活。不管有多少种文化,文化的内核都是美学的线条。有多少种人,就有多少种文化,然而他们的共性,是本质上对美的追求。当文化成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你就会从你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去感知这些事物的美,当你由衷得觉得这是美的,你也就成了文化的一部分。

当然,这里面有一个不可以忽略的维度,是时间。唯有漫长的时间才能涤荡掉外面浮华的一切,只有时间能让一切繁华归于本真,当所有变得极其简单的时候,那就是文化和美共同追求的那个真,那么仪轨或是随性都变得不重要了,我们和文化都能够安住在当下。
每一天,林先生都会来到山房里,会根据天气,心情以及客人的氛围,调整当日空间的摆放,器皿的方向,花草的形态,以及灯光的明暗。如果你问先生为什么,先生会微微一笑反问你:你觉得呢?

对于空间美学与文创产业,林先生非常谦虚的说:我只是追求自己的一种生活,我就是这样。很多年前只是自己想过这样一种生活,就做了,也并不知道这是文创产业。对于商业,其实他与文化从来都不是割裂分离的,只是每一个人要去做选择,做商业还是做文化。如果你选择做文化,并不是你要放弃商业,而是更要专注在你对文化的初心,把他当成是一种修行。
与林炳辉先生的对谈,让我想到禅宗的一个说法叫“因指见月”,我们本不可能到达月亮,却因手指的方向看见他。文化本就是传统的结果,要在岁月的河流里身体力行,大略才能体悟一二。

这正是惠量多年前就向往而倡导的,中国式生活,是道,是平常日用,是自然而然。
发起社群
“知蜜”女性创业家社群
联合发起
青年茶人计划




点击“阅读原文”关注活动年卡~ 一卡在手,活动我有~


    关注 惠量小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