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相机挑战写实的吗?

 

是相机挑战写实吗?...

是相机挑战写实的吗?
呆子


关于针孔成像的记载很早,在公元前400年前 ,墨子所著《墨经》中已有针孔成像的记载。西方在公元前350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有过“光线穿过墙壁的小孔,可以把孔外物体的倒影投射在对面的墙壁上”的论述。
历史上第一张照片  1827 窗外 尼埃普斯

作品在其法国勃艮第的家里拍摄完成,通过其阁楼上的窗户拍摄,曝光时间超过8小时。

1827年通常被认为是摄影术的诞生之年。尼爱普斯(法)的“日光蚀刻法”,是他用日光将影像永久的记录在玻璃和金属板上的摄影方法。

1839年,法国的达盖尔制成了第一台实用的银版照相机 ,它是由两个木箱组成,把一个木箱插入另一个木箱中进行调焦,用镜头盖作为快门,来控制长达三十分钟的曝光时间,能拍摄出清晰的图像。

摄影术问世,最初是人们为了满足能够如实地留住眼前所见的愿望而发明的,此时的摄影是记录的技术手段和工具。首先是有绘画修养的摄影者,用摄影制作出有绘画效果的照片。摄影家热衷模仿学院派绘画,把摄影当作技术来表现艺术。这些照片有拉斐尔前派式的主题和寓意的高雅风格。
英国摄影家雷兰德(1813—1875)的作品“两种人生”,使摄影成为与绘画相提并论的艺术品种。

相机和摄影术的出现,我们从技术上来说轻松的解决了记录对象的功能,取代了传统艺术中绘画作品的写实的部分功能,那么,是不是相机挑战了写实艺术,并诱发现代主义呢?

虽然我们从西方的相机和摄影术的发明和普及后的艺术中,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反对写实的艺术的思潮,现实主义在“反映现实”这一层意义上,很多不属于狭义的写实主义风格的艺术现象;印象派表达对瞬间视觉感受,对光线、色彩、氛围、笔触的关注;立体主义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组合的形式,形成分离的画面,以此来表达对象物最为完整的形象,往后先不例举。

但是我们现在往前看看,看看在相机和摄影术之前的艺术。

文艺复兴时期(14世纪到16世纪)各门艺术的相互交融,艺术开始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以获得创新和发展。艺术家开始研究数学、几何光学、解剖学等知识。对文艺复兴艺术家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艺术家社会地位和形象逐渐发生转变的契机。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利用罪犯的尸体进行解剖学研究,了解肌肉和神经结构。制作人体模型时,他将研究发现应用于绘画创作,揭示出人的本质。

十六世纪“文艺复兴”的伟大时代造就了诸如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等一系列光耀古今的绘画大师。然而,成批的大师出现却使得后来者望而却步,大师们的光辉造成了十六世纪末期画坛的迷茫。这种因循守旧风气的存在却导致了反叛思潮的开始,这就是流行于十七世纪以“巴洛克”命名的艺术思潮。此时期卡拉瓦乔(1571 ~ 1610﹞在色彩上深色与明亮色分明,题材日常,经常以酒吧的场景为描绘对象。他将宗教与神话故事的内容,移植到自己平民世界的生活中。那么历史发展到这里的时候,我们看到已经出现了对遵照对象的写实艺术有了初步的反叛和挑战。
特纳(1775 ~ 1851)
《战舰特米雷勒号最後一次的归航》
值得留意的是,此时摄影术还未出现,在艺术上不满足于解剖、透视的艺术已经开始逐步尝试。巴洛克时期便开始不再追求亦步亦趋模仿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的作品。后来的浪漫主义艺术不模仿古代雕刻、文艺复兴巨匠的模板,而是发挥自己的独特性。它以各式各样的个性美代替唯一绝对的理想 美。如英国浪漫主义风景画家威廉·特纳(1775 ~ 1851)的油画像水彩一样透明、响亮、光彩夺目。晚年,他在风景画中致力于追求光的效果,雾、蒸汽、太阳、火光、水和反光……在画面上组成运动着的团块和升腾着的焰火,呈现出近乎抽象画的韵律感。特纳也被认为是法国印象主义画派的先驱。

以中国画为另一条线索来寻找则更有意思。不以遵照写实为目的的绘画我们甚至可以往前追溯到明朝(1368年-1644年)。


古木寒泉圖
 1549 年
轴‧纸本‧设色,194.1 x 59.3 公分
故宫博物院,台北,台湾


文徵明(1470 ~ 1559)

文徵明,江苏长洲人,初名壁,字徵明。他跟沈周学画,山水、人物、花卉、兰竹等無一不工为明四大家之一。 他的山水画题材大多描写江南景物,而山水中人物形象与风度,完全摹仿赵孟頫。他的《古木寒泉图》画中,一松一柏,相旁而生。

明朝初期,崇尚宋代画风的画家在宫廷、民间相当普遍,其中以戴进领导的「浙派」对当时画风影最大。明朝中期随着经济生活的繁华,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路”之称的苏州(俗称吴门)涌现出卓有成就的画家群体,其中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家最为著名,人称(吴门画派)。他们的作品大多以表现江南文人优雅闲适的生活情趣。到了明朝后期,随着社会思潮的活跃,士大夫文人画更是向独抒性灵发展,以画为荣、以画寄。


《墨葡萄图》
轴‧纸本‧水墨,116.4 x 64.3 公分
故宫博物院,北京,中国
徐渭(1484 ~ 1544)

徐渭字文清,号天池山人、青藤老人等。他到了中年以后才开始学画,擅长花鸟,兼能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特长於水墨大写意花卉,工画殘菊败荷,皆古朴淡雅,別有风致。

通过比较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此时同样是没有摄影技术的加入,东西方都在此阶段进行了写实的再现对象的技巧的研究。而且,而东方的绘画已经从为对象为宫廷服务的艺术转为艺术自身而作的艺术。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说:“写实的或幻像的艺术都将媒介手段隐藏起来,用艺术掩盖了艺术,而现代主义作品则以艺术本身唤起了对艺术的注意。”而在此,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脱离写实对象时间点向前推到明朝吴门画派和文人画的出现时期?也就是说无论相机和摄影技术是否出现,对写实的反抗始终是必然的,而相机的出现则进一步促使我们思考更多艺术的可能性。

那么又有一个新的疑问,徐悲鸿当年去法国留学,学习西方古典主义是不是一种保守?

(本公众号为本人的私人平台,是出于对一些疑问的梳理,欢迎提点探讨)


    关注 先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