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构建的时空观

 

主观构建的时空观呆子时空观是对时间和空间观点的总称,是世界观建立的基础。这个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动态发展的。在大...

主观构建的时空观
呆子


时空观是对时间和空间观点的总称,是世界观建立的基础。

这个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动态发展的。在大多数人看来,时间和空间是永恒的、不变的、客观的外在的实体。我国古代老子、管子、墨子、庄子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庄子说:“有实无乎处者, 宇也。 有长而无本剽者, 宙也” (《庄子· 庚桑楚》)。庄子把老子的 “无 ” 归结为 “虚无 ” 或 “虚空” , 而 “虚无” 或 “虚空” 乃是广大无边的精气, 因其如此, 才能容万物, 纳万事。

西方哲学界早在古希腊就已经开始讨论这个问题。古希腊德谟克利特认为空间是物质运动的条件,亚里士多德用“地点”概念来表示空间,认为时间是连续的。爱因斯坦认为:时间只是一种错觉,过去和未来在过去的物理学看来并不存在任何差别。耗散结构理论的创始人伊利亚.普利高津认为无论是传统物理的绝对时空观还是“相对论”中的相对时空观,都否定了时间之矢(注:时间是矢量的)的存在。只有承认时间之矢才能发现时间的不可逆性。那么有没有可能存在多种类型的时间和空间?世界体系论的创始人沃勒斯坦认为,我们生活中的时空和空间是人为的发明,不同的人类群体会予以不同的定义。客观的时间和空间是世界的基本维度,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是人类对于时空的认识则是随着科学发展、随着人类对世界的认知而动态发展的。人类可以形成自己主观的时间和空间看法,这也是对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构建。

如何才能克服这种人和自然的二元性呢?如何使人文思想和科学思想建立在同一原理系统或同一概念系统中呢?

《佛典》中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阿尔贝.加缪说:“石头的每一原子,隐现在暮霭中的山岭上的每一块矿石,它们本身就构成一个世界”。中西在建立二元对立统一的时空观上有类似之处,从艺术作品中体现出来的表达方法则有不同。

敦煌第61号洞窟建于 五代947-951年间(元),又称 “文殊堂”,窟主曹元忠。主要是供奉文殊菩萨而修,文殊菩萨在佛国世界有无穷的智慧,传说他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五台山自北魏起深为佛教徒所信仰。随着文殊的著名,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也随之成了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五台山也成为佛教绘画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题材。据考古家宿白先生和其他专家考证,此图是根据唐代五台山的真实地理位置和现实生活所绘制。全图长13.4米。高3.4米。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是莫高窟最大的佛教史迹画,整幅画详细描绘了从山西太原途经五台山到河北镇州(今河北正定县)方圆250公里的地理形势,山川景色以及风土人情,图中的大小城廓,寺院,塔,草庵,建筑,共一百多处,榜题195条,其间又有高僧说法,信徒巡礼,著名史迹,以及各种灵异观象,其中一些寺院,如:大佛光寺、大法化寺等,在史籍中都有记载,有的佛寺至今尚存。



敦煌第61号洞窟西壁—五台山图之大清凉寺与河东道山门西南


18世纪五台山地图木刻版


现五台山地貌
金佛头云中现


敦煌壁画中表示在空中显示的灵异观象,金佛头云中现。采用了云气图像托出佛像,使得佛像的出现并不突兀,现实生活情景与想象二元合一,这也符合庄子对虚空的解释。

对于西方绘画来说,在画面构建一个空间关系,透视学功不可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拉斐尔创作的壁画《雅典学院》中,不同时期的文化名人同时呈现在画面上,画面是在一个时空,而画面中的人物来自不同时空,时空在拉斐尔的艺术创作和加工中重新组合,让我们仿佛能同时听到亚里士多德和柏拉图雄辩之声。拉斐尔把建築学与透视法发挥得淋漓尽致,他让二度平面呈现出三度空间的大气纵深;他把地面的图案和拱顶的装饰,也都计算得非常精致准确;大厅两侧的壁龛,分别高耸着希腊智慧女神雅典娜(右)和光明之神阿波罗(左)雕像。与敦煌壁画一样都具有教化人的作用,表现了哲理的继承性。

壁画《雅典学院》(1510~1511年作)作者:拉斐尔·桑蒂(意大利)
史蒂芬·霍金指出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制约了宇宙的大尺度结构,他的不朽名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不过在《时间简史》的结尾,霍金说:若能知道宇宙如何开始,“将是人类理智的终极胜利——因为那时我们知道了上帝的精神。”


    关注 先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