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一三七:先简单对比下中国和印度

 

这些是我昨天整理的国际时局部分杂谈,其他部分慢慢整理。写的也不少了,要整理下,补发给买过书的朋友,表示我的谢...



十年之前一位印度人如是说,“孟买在五年内将出现惊天动地的大变化,应当会使人忘记上海,转而只谈孟买。”。他可不是普通的印度人,他叫曼莫汉·辛格,号称印度经济改革之父,顶级精英。他说这话的时候,身份是印度总理。随后的时间,孟买变化也不小,但不仅没能让人忘记上海,而且和上海的差距越来越大。通往上海的高铁和通往孟买的挂人列车便是最直观的形容。

但是这并没有妨碍印度人通过宝莱坞拯救世界,没有影响印度人认为孟买将很快超越上海、印度将很快超越中国。没有办法,在这个世界上,韩国人总有办法证明其历史显赫,台湾人中认为一切尽在掌握,而印度人总是自认为将无敌于宇宙。

韩国人因为历史上常常处于藩属国的地位对历史特别在意。

台湾人因为渴望国际认可而不得而对现实特别在意。

那么印度人为何如此在意未来呢?印度和中国,远看相似度很高,近看相去甚远。

从历史上看,印度和中国都是文明古国。中国人起于黄河流域,印度人恒和流域。但两国走势完全不同。中国人慢慢融合壮大,形成华夏民族。印度统治阶层都是外来者。早期的征服者印第安人到殖民者英国人都是外来者。所以你看印度人,主体是棕色,是印度原住居民。而宝莱坞明星都是白色,精英人口主体是白色,那都是征服者的颜色。

中印历史都是分分合合。但中国历史中央集权下的大统一为主体,分裂为插曲;印度历史很少强有力的中央,分裂为主体,统一是插曲。

中印历史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早早进入世俗文明,印度在宗教世界不可自拔。中国所有的宗教都是旁枝,主体思想是百家诸子的世俗学说。印度一直是宗教纷争。佛教和印度教的争端持续千年。欧洲原本也是百教争鸣,但最终通过宗教改革,契合历史周期运转。印度教如今仍然影响印度人心性,关注来世胜过今生。所以印度人总是在于将来如何如何。

现实中看,中国和印度都是金砖国家,后发工业国,发展挺快,人口众多。但黄金和黄金之间,纯度也是不同的。二战之后中国和印度起点相当,但本质完全不同。中国重新回到统一的世俗中央集权模式下。印度实行联邦制,实际和一盘散沙的传统一脉相承,所以不少地方经常闹分裂独立。

所有差别,最终体现在人和人的追求上。中国人和印度人都能吃苦。但能吃苦的中国人生存观念完全是现实而世俗的,物质第一精神第二。能吃苦的印度人大部分受宗教思维影响,对高低不平的姓种制度漠然视之。简而言之,中国人吃苦勤奋又爱钱,印度人可以把这些放到将来,放到来生来世。

再看看未来,又是另外一番景象。中国一直在追逐美国,什么事都喜欢和美国对比。印度现在追逐中国,什么事都拉中国对比。未来的中国大概率崛起,但逐渐陷入老龄化阶段。如果中国没能实现崛起便老龄化,那将沦为一个未富先老的可悲的国家。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印度将是下一个中国,理由就是这两个国家在过去、现在、未来有诸多类似之处。印度呢,我个人判断其国运无论如何不会比中国更好。印度的未来有巨大的潜力。但潜力能否兑现是另外一回事。

后发工业化国家好处有经验借鉴,劣势在于前面有压力。中国追赶美国,处处借鉴美国,却又处处被美国钳制。印度追赶中国,不仅有美国和中国的经验可以借鉴,也将受到美国和中国的钳制。根据工业文明流动性,美国主导了战后工业文明流动,重建欧洲和东亚。如今中国要崛起,必然主导欧亚大陆工业流动性,去推广一路一带,在欧亚大兴基础建设。但是等到中国这一波完毕,印度主导工业流动的空间将大幅减少。

中国崛起,陷入老龄化,中间伴随教育迅速扩张。没有教育先行,就没有经济腾飞。印度人口也在飞速膨胀,但教育没有跟上。短时间跟不上不要紧,长时间跟不上,老去一代人,那就致命了。中国的老去,是教育跟上来之后的老去。印度的老去,是没有教育的老去。这中间有本质的不同。要想不老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人口继续飞速扩张。

纵观历史,二战之后的亚洲不论是日本、韩国还是现在的中国,都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人口缓慢增长,见见陷入饱和。只有那些未曾经历经济腾飞的国家,人口反而能一直保持增长。但能一直增长下去么?这个答案只能留给时间了。

我的微信号“18721432616”,有问题可留言


    关注 虚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