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庆专题 百年将至,回顾南开建校往事

 

今天是您97岁生日!南开,祝您生日快乐!...



1946年,文学大师老舍和著名戏剧家曹禺在美国访问时曾合写过一首诗,来为南开大学的创办人和首任校长张伯苓先生的七十岁生日祝寿,其中开头写道:“知道有中国的,便知道有个南开。”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无暇顾及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并提出了对文化教育方面进步的要求。另一方面,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提倡科学,扩大了资产阶级进步教育的社会影响。他们反对中国封建的旧教育,提倡西方的资产阶级新教育。南开大学就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酝酿着它的诞生。







南开大学的创办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严修和张伯苓。严修是天津近代有名的文化人,他极力主张变革封建教育,倡导西学。张伯苓的教育生涯是从受聘于严修的家馆开始的。他们两人思想主张一致,对教育救国、培育新人同具热心。1904年他们在严氏家馆的基础上,创办了南开中学。后来这所中学越办越好,成为中国北方最著名的中学。

在南开中学的基础上,严修和张伯苓决心创办南开大学。1917年他们分别去美国考察,对美国私立大学教育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1918年末由美国回到天津后,两人就开始筹募办学资金,开始了南开大学的创办。1919年春天,建起大学校舍。9月初举行新生入学考试,录取了周恩来、马骏等96名学生,分文、理、商三科,9月25日开学。私立南开大学宣告诞生。

私立大学与公立大学在教育目标上并无二致,但在经费来源和管理上有所不同。中国近代的私立大学有两种,一种是外国教会利用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特权在中国建立的教会大学;一种是中国人自办的大学,但数量很少。
为了创办南开大学,张伯苓曾经利用一年多的时间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专门研修教育理论,随后严修也去美国考察教育,他们一起详察美国理科院校的行政组织、教学管理及办学特点等,对私立大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1918年 12月严、张返回天津后,张伯苓等对欢迎的师生发表讲话说 :“这次我与严范孙先生和范静生(源镰)先生先后游美,很有收益。一年多来,考察他们的国情及人民的精神,遂知教育是一国之根本,并且一国的人才全由大学产生而来。现在我国教育不兴,人才缺乏,不禁使人感而思奋,要立即创办大学。”他还强调,现世为民主发达时代。我们要建设民国,而教育事业益不可缓。现在国中国立、教会立的大学不少,我们要让世人知道,仰仗人民私力,能为教育做出贡献,南开大学就是“要作成人民所立之学校”。
但是,要建一所大学谈何容易!学校尚未建设,就有人抱怀疑态度。他们觉得:“张伯苓先生这位中国人真特别,北平许多学校正在欠薪欠得一塌糊涂,政府的学校都快要关门了,这位张伯苓先生有什么本事,却要在这时候来办个私立大学,这不是自己对自己开玩笑吗?且看他将来如何吧!”

南开大学就是在怀疑声中建立发展起来的。南开大学不同于国立的北京大学,也不同于以退还的庚子赔款为后盾的清华大学,它依靠社会捐资办学,其困难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但是严、张决心很大。花甲之年的严修,以多病之躯携张伯苓等站在募款第一线。
1919年1月,正是旧历腊月时节,严、张不顾严寒奔波于津京路上。在北京的六味斋约蔡元培、胡适等小酌,就如何办好新建大学,征询他们的意见;去太原、南京、保定等地遍访各省军民长官及教育当局,请求捐款助学。为了筹款,向人求见,不知坐过多少冷板凳,挨过多少次白眼,但他们从不灰心。张伯苓曾说,我虽然有时向人家求见捐款,被其挡驾,有辱于脸面,但我不是乞丐,乃为兴学而作,并不觉难堪。 中外捐款并非都那么善意纯洁。有人想以捐款把南开变成教会学校,有人提出苛刻条件。对此,严、张明确表示,接受捐款绝不能有先决条件而受制于人。张伯苓派张彭春去美国募款,张彭春出行前即公开声明:“我们之募捐,既非投机性质,又非教会学校受人限制。余此次出去,决不受任何有限制之捐款,因为南开是靠自己发展的。
南开的脚步,自1919年以来,奋进前行,历经近百年的风风雨雨,从未中止。从97年前在风雨飘摇之中迈出艰难的第一步,到抗战时期与北大、清华组成西南联大迈到昆明的又一步,直至现在,尽显其巍巍乎大校风采,一步一个脚印而来,其足迹是那般的清晰。南开大学作为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名扬神州,享誉四海;以其严格的管理、朴雅的风尚、求实的讲学、独立的精神,哺育出一代又一代贤智英才。

最后,全体学子祝南开大学97岁生日快乐!


    关注 南开哲学院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