涨姿势瓷器器形知多少?——碗类篇

 

瓷器器形知多少?——碗类篇...

点击上方“匠心不语”可以订阅哦
碗|百科


碗作为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碗的起源目前不可考证,不过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泥质陶制的碗,其形状与当今无多大区别,即口大底小,碗口宽而碗底窄。下有碗足,高度一般为口沿直径的二分之一,多为圆形,极少方形。不断变化的只是质料,工艺水平和装饰手段。一般用途是盛装食物。
明正德孔雀绿釉碗
据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最早的瓷碗是原始的青瓷制品,基本形状为大口深腹平底,使用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直至今日。


折腰碗

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元代中期。因腰部曲折面得名。除“折腰”外,这种碗还具有足外撇、足壁厚、足内底有一凸起的乳钉等特点。另外,有部分碗壁内还印有“枢府”二字,故又称“枢府碗”。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萱草纹折腰碗
宋定窑白釉刻莲花纹折腰碗
清咸丰斗彩暗八仙折腰碗


高足碗

高足碗,又称靶碗,有中空足封闭底印和不封底两种。造型为口微撇,近底处丰满,下承高足,造型与高足杯颇为相似,较之略大。这种纤巧的高足碗于元、明、清三代较为流行,品种有青花、斗彩等,以明永乐红釉、宣德釉里红、成化斗彩最为名贵。
明洪武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明永乐鲜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
明宣德釉里红三鱼纹高足碗




底部图

鱼纹刻画生动活泼,仿佛三条红鱼首尾相随于水中。莹润的橘皮纹白釉与明艳的釉里红纹饰互相衬托,相映成趣。
清光绪藕荷地粉彩花鸟纹高足碗




卧足碗

卧足碗是碗的一种式样。浅腹,碗底心内凹,以碗壁充当圈足,故称卧足碗。多见于明清两代。
明宣德青花蕃莲纹卧足碗
明成化青花团花纹卧足碗
明成化

青花团花纹卧足碗

底部图
青花团花纹卧足碗,明成化,高5cm,口径13.7cm,足径6.9cm。碗浅式,敞口,卧足。底釉白润细腻,碗外口边饰青花弦纹2道,腹部绘6朵图案式团花,团花以青花双勾方法绘制,青花呈色淡雅。足底青花双圈内双行楷书“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款。



鸡心碗

瓷器碗式之一,流行于明永乐、宣德时期。鸡心碗敞口,深腹,内底下凹,外底凸出似鸡心状,小圈足,有大、中、小之分,多为白釉、青花两种。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多有仿制。
明永乐青花菊瓣纹碗
碗敞口,瘦底,为鸡心碗。通体青花纹饰。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笠式碗

又称斗笠式碗,凉帽式碗,草帽式碗。五代、宋以来流行的碗式之一,形似倒置尖顶斗笠,故名。器呈大敞口,斜直腹,小圈足。清康熙时碗式为宽口沿外撇,圆腹,圈足较大。
北宋定窑白釉刻花菊瓣纹笠式碗
北宋定窑白釉印花缠枝海石榴纹笠式碗
清康熙仿定窑白釉笠式碗


孔明碗

孔明碗又叫诸葛碗,其最大的特点是由两只碗上下粘接而成,两碗中间留空,外面碗底心有一圆孔相通,人们便因这“孔”而将其美称为“孔明碗”,孔明先生姓诸葛名亮,自然又叫诸葛碗了。孔明碗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外碗底之孔是让沸水进入夹层后,使碗内的食物保持温度,故亦称暖碗。
北宋孔明碗


墩式碗

北宋钧窑天蓝釉墩式碗
钧窑天蓝釉墩式碗,北宋,高5.9cm,口径10.7cm,足径5.1cm。
碗呈墩式。敞口,直壁,近足处内收,圈足。通体施天蓝色釉,圈足底部无釉,以备使用垫饼垫烧。
此碗器形古朴稳重,给人敦厚淡雅之美感。
清道光粉彩三果纹墩式碗




盖碗

盖碗也称“三才杯”,暗含天地人和之意。
宋定窑酱釉盖碗
清乾隆油红御制诗盖碗
清道光珊瑚红地白梅花纹盖碗


至雅無聲
匠心不语


匠心不语

微信号:jxby101

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 匠心不语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