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研发小工成长为营销大厨,10年他写了30本秘籍

 

回顾自己不长不短的职业经历,从芯片研发到产品规划,从市场拓展到品牌上市。伴随企业网络交换机产品的发展,自己从...



回顾自己不长不短的职业经历,从芯片研发到产品规划,从市场拓展到品牌上市。伴随企业网络交换机产品的发展,自己从一研发“小工”成长为营销“大厨”,每一次角色的转变,尽管跌跌撞撞,但不乏意外和惊喜。

每个好“厨子”都有一本秘籍,我有30本

故事从十年前说起。

经济学专业毕业的我,阴差阳错进了交换机芯片验证团队。由于知识背景差异太大,工作上手极其艰难,虽然日夜浸渍在两千多页的全英文芯片手册中,可我始终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看着其他的同事,很快成为模块负责人,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后厨中的小工,一直在削土豆,羡慕着掌勺的主厨在煎炒烹炸中“腾云驾雾”。于是,我做了一个“任性”的决定——把芯片知识按照业务和我的理解整理笔记,那感觉真的就像饥饿的婴儿扑在了奶嘴上,执着而倔强地颠覆着自己的知识架构。

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婴儿的成长却是一天一个样。这样一直学、一直验、一直写。五年,数百万字,做了30本笔记。手录的“秘籍”不仅让自己的技术更加扎实,并在团队内新员工中广泛传阅,给了我极大的成就感,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的原始积累,储备了坚实的知识基础。

五年后,那个曾经在角落里小土豆的小工,带着自己30本秘籍,登上了主厨的灶台,可以独当一面了。

不能成为没有味觉和嗅觉的厨师

2011年,我带着30本交换机芯片验证秘籍回到北京,加入交换机产品规划团队。一个好厨子,不仅仅要技术精湛,更要了解客户需求,知道客户的口味。产品规划就是鼻子和舌头,要有敏锐的嗅觉和味觉理解察客户需求,洞察市场。

可我遇到的第一个需求就让我措手不及。印度地区部提出一个非常特殊的交换机形态需求:交换机必须支持不间断电源供电,在断电情况下能够正常工作。电都没了,还要网络干什么?我一开始觉得这个需求简直荒唐至极。就算产品做出来,真的有市场空间?为什么主流友商都没有做?印度一直是的低成本市场,客户会为了额外的不间断电源买单?

恰巧,当地的企业业务产品经理是我曾经的同事,我装着一肚子疑问找到他。他一听,转而问我:“你知道印度经常停电吗?”这个,我还真没想过。他进而解释道:“每次停电几分钟不等,一般的照明和生活供电都有不间断电源备份,但很多部署在楼道内的交换机没有备份电源,经常断网,客户体验很差。为此,印度本地的几家交换机厂商,设计了支持不间断电源供电的交换机,每年的销售额高达1000万美元!”

原来如此!同事的解释帮我解开了谜团。针对客户的使用场景和痛点,我陆续做了几个方案,还到印度进行市场调研和方案讨论,明确了设备的应用场景和技术细节。

但能做出相同款型设备的厂商不只我们一家,现有方案充其量是补齐特性,我们如何超出客户预期,如何差异化竞争?为此,我们联合研发,经过客户访谈、实地调研、竞争力分析拿出了“必杀器”——带有内置蓄电池的交换机。内置、易安装,相比不间断电源成本更低,还能可视化查询蓄电池的状态,相比印度本地不间断电源固定时间周期更换,电池的使用寿命更长。这些极具竞争力的专业特性,给一线及客户带来了惊喜,也成为华为交换机在印度企业市场上独有的名片。

经历了这件事,我总算摸到了一点门道:产品规划的核心职责就是洞察市场和构建竞争力,依靠着“Me too”没有市场价值,只有拥有敏锐的嗅觉和味觉,才能规划出既叫好有叫卖的产品。



有没有一道菜老少皆宜中外通吃?

企业业务的特点是客户多、行业多、场景复杂,没有一款产品能够老少皆宜中外通吃。按照运营商定制和直销的思路,没办法做大做强,必须与渠道及合作伙伴合作,建立生态圈。2013年,为了更进一步理解企业市场,我申请从产品规划加入了MSE团队(营销支持),开始了与客户和渠道更亲密的接触。

我最先接触到市场拓展,要给渠道培训。由于技术出身,我讲起产品特性来挺顺溜,自我感觉挺好,直到遇到某代理商的小伙子Y。第一次培训,他就提出了一连串让我自惭形秽问题:产品资料缺乏整理汇总,技术资料都是文本不适合给客户讲解,调整商务都靠手工,效率低且易出错 ……

看来这个总代小兄弟是有备而来,但他的建议恰恰是我们的软肋和改进的方向。在这之后,我们丰富了资料体系,创建了一个字典类的求助平台,可以自助地组合相应的材料;在公网上发布可演示软件平台Demo,直接登录就可以给客户演示;还优化了工具,从最初的报价答标依靠表格手工操作,到配置器自动生成,把我们从大量的重复性工作中解脱出来……

某次和Y一起与客户交流,我游刃有余地完成了方案介绍,客户突然提出,想看一下我们几个重点特性是如何通过网管和控制器下发的。我当时心里一阵发麻:如何展示呢?配置指南全是文字,不形象不易理解。直接连公司网络环境,外网访问还要申请审批。软件截图,散落在各个材料里面没有汇总,太凌乱!

怎么办?就在这个时候,Y递过了电脑:“兄弟,材料我整理过,你看全不全。”这次“救火”让我真正认识到了与代理商Y兄弟般的关系,我们不是简单的项目的垫资与交付方,在企业市场我们永远做不出一套包打天下的方案,但渠道和合作伙伴对细分市场和客户的理解,恰恰是我们需要的能力,是企业业务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网络,对企业来讲只是一个职能部门。能说服企业决策层投资网络必须需要一个场景、一个故事。我们负责菜品与口味,合作伙伴负责菜单和上菜的顺序,替华为站在各行各业客户面前,串联起华为网络和客户故事。只有构建这样的联盟,才能做到老少皆宜中外通吃。

此后,我们的合作更加深入。产品经理、我和代理商Y分工梳理项目机会点地图、解决方案和交付效果,将零散的产品资料加工成场景化的营销资料,让我们方案变成符合客户需求的故事。在项目支撑过程中,我们又一起开发光模块速算小工具、功耗速算小工具……我跟客户交流时候,Y偶尔补充几句项目交付成功经验和使用体验,高效团队合作换来了空前丰收,与Y的所有合作一单未丢。

好酒也怕巷子深

2016年,我跟代理商Y一起开发的竞争分析工具,同时获得华为及Y所在公司的优秀实践奖,并分享给更多的渠道伙伴。经历了研发、规划和拓展岗位的我,投入到交换机品牌营销和产品上市工作。

都说好酒不怕巷子深,但隔行如隔山,在行业市场,不是每个客户都了解华为的品牌,如果说拓展是从1到N的工作,那我现在要做的就是从0到1的品牌包装和上市,就是让客户最快最直接的获得我们产品的信息,构筑产业影响力,做大市场空间。

技术虽然是我的优势,但要把要把产品亮点进行精准传播,要把技术语言讲得简单易懂,是门真正的学问。

自从交换机颠覆传统交换机芯片,采用自研芯片以来,在竞争力上获得认可,但也收到了来自合作伙伴、客户和友商的疑问:园区业务可编程有什么应用?园区有哪些场景需要如此高规格的芯片?面对这样的疑问,我们能答复的只有高性价比、适应未来的演进等等,但无法解决客户的实际问题,等于没有回答。

于是,我们向行销、合作伙伴学习,从网络中跳出来,看趋势、看应用、看场景。我们开始使用“行业行话”,跟轨道交通客户讲可编程芯片,如何帮助DCS场景解决快速倒换的问题;跟教育客户讨论数据上云后,可以分析优秀学生的作息轨迹……



十年,从弱冠到而立,伴随交换机的发展,我感受到越来越强的使命感。我相信只要有“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信念,就一定可以炒出一桌最丰盛的“满汉全席”。

本文来自“华为人”报,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关注 企业跨界学习平台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