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氏源流】受姓源流详考

 

邓侯吾离仍其曼姓未之改也,及鲁庄十六年,楚灭邓,乃始易曼而以邓国为姓,自曼季至邓侯吾离为曼姓,自邓祁侯吾离至禹公以后为邓姓,二汉邓县,即《释例》所注吾离国地也,是今南阳府所属之南阳县与邓州,即古邓县、邓城故地。......





邓之受姓始於曼季,著於吾离,蕃衍於禹公以后。今在湖湘者,犹沧海之一粟。溯其所自始,实曼姓之改称。当周桓王时,邓祁侯失国,曼姓之人不复见於史传,可证也。

《姓考》云:殷武丁封叔父於河北为邓侯,赐曼姓,后因氏,是为因名因国受姓之始。武丁乃成汤第十世孙,历姓子氏,由成汤上溯契、帝喾,更上溯黄帝具详。《国史》由成汤而下,第六世孙曰祖乙,有子二:曰祖辛、曰沃甲;祖辛子曰祖丁,沃甲子曰南庚;祖丁有子四:曰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为小乙之子,阳甲、盘庚、小辛於武丁,皆为伯父,是《姓考》所云。叔父虽不指定其为某子,而曼季与武丁同源于祖乙,其为沃甲之孙,南庚之子原以子姓改受曼姓,无可疑者。近阅某同宗谱《源流记》乃云,“邓氏系出炎帝之后,赐姓曰姜,封於戎,是为姜戎子。周时侯於邓国,春秋时吾离朝於鲁,其后复归晋惠公,惠公以不腆之田剖分而食之,及子孙不屈於晋,将执之,时有范宣子亲数诸朝,复归南阳,至仁,复有其国,此邓姓所由来也”云云。

按武丁封叔於邓,后因氏(见《姓考》),而许氏《说文》,亦以邓为曼姓之国,则邓原於曼,曼原於子,系出黄帝,非出自炎帝,最为明确。姜水,炎帝所居,遂因以为姓,果为其后,何待於赐而始得姓戎也?忽进而称国子也?忽进而为侯,与之受之人其谁属?吾离失国之后,子孙复有邓国者为谁?殷周之邓国不名南阳,至秦乃始更名南阳郡,何云复归南阳?又何缘而得?复归其后再失国者何人?又孰灭之?将非《春秋》所书“鲁庄公十六年之楚子”耶!所记与《姓考》、《说文》经传不合。

又朱子序某同宗《谱》云:“邓氏脉出黄帝曾孙高辛,生后稷,嗣传及叔虞封唐,子燮更晋,五世生吾离始封邓,其后祁侯国灭,子孙乃以国为氏”云云。族先辈驳之曰:夫祖吾离而溯源叔虞,则不知成王既封叔虞於唐,何缘至后王复封吾离於邓?吾离,周桓王时人。朱云,吾离始受封,而《公榖.鲁桓七年》传皆云失地之君,诸侯不生名失地则名,岂传失据耶?即谓公穀之说先儒多不谓然,而吾离朝鲁在鲁桓之七年,祁侯失国在鲁庄十六年,中间相去不三十年。朱云,吾离封邓,嗣五世生惠襄,后及祁侯,此三十年中,岁月几何?岂有遽阅生人六七代之理耶?

曼故系殷赐姓,以吾离而祖,叔虞则与曼全不相涉。据《孔疏》引《世本》云:邓,曼姓。春秋楚郑诸君娶女祁侯国者,皆称邓姓,岂吾离世系上嗣叔虞而姓?独从辽远不相属之叔曼,错乱若此耶?且既以吾离嗣叔虞矣?而又云,其先世在殷为曼世,岂非以不及叔曼则於吾离之曼姓无征耶?如此,上从叔曼世在殷为曼世,岂非以不及叔曼则於吾离之曼姓无征耶?如此,上从叔曼,其如与叔曼之系出姬水,实不相属何?且见有以河北南阳分为二邓者,考之古籍,按之舆图,均有未合。詹桓伯之言曰:“武王克商,巴濮楚邓,吾南土也。”周宣王时,史伯答郑桓公曰:“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甲吕应邓。”吾离之生,距克商时近四百年,去宣王时亦不下百年,是《詹史》所称南土之邓,即叔曼之裔,历殷及周世传之邓。《春秋释例》曰:吾离国在义阳邓县(今邓城)。维长源《路史·殷后国名纪》曰:邓,曼姓,今邓城,二汉邓县,秦昭王使左更错伐楚,取邓置南阳郡,其纪殷后之邓城。二汉邓县,即《释例》所注吾离国地也。《前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均载邓县隶今河南之南阳郡,秦置与《路史》纪叔曼国同,是今南阳府所属之南阳县与邓州,即古邓县、邓城故地。吾离祁侯世次相接,楚所灭祁侯之邓原,即叔曼之裔,历殷及周世传之邓,亦即《后汉书》所载,我禹公发迹南阳新野之地。谓我禹公为河南南阳人,人所共知;谓河南即古殷河北地,亦人所共知。溯吾宗者,既不能舍河南之南阳,别寻我禹公发迹之南阳,又何能歧河北与南阳为二?既不能置《路史》所载之邓地别求,吾离所封之邓地又何能歧叔曼与吾离为二?可知春秋吾离之国,即嗣殷叔曼之国;氏春秋吾离之邓,即氏殷叔曼之邓;祖南阳新野之邓禹,即应祖春秋之吾离殷之叔曼。春秋鲁桓七年书:邓侯吾离来朝,名而未谥。《十三年传》:楚子入告夫人邓曼。邓曼盖吾离之女昆弟,邓国曼姓之女可证。是时之邓侯吾离仍其曼姓未之改也。及鲁庄十六年,楚灭邓,乃始易曼而以邓国为姓。

今据《姓考》、《说文》、《路史》诸书断定,曼季以前承商汤为子姓,自曼季至邓侯吾离为曼姓,自邓祁侯吾离至禹公以后为邓姓。商汤至曼季为禹公之先祖,曼季至吾离为禹公之中世祖,吾离以下为禹公之近世祖。庶几后之谱牒,得所宗焉。

邓国虽经秦改置南阳郡,其在殷周则为曼季,至吾离所世守,在东汉则为我禹公所发迹,后来邓姓自以称南阳堂,为得其正(别有宣城堂之类可勿论)。就所闻见,约分为禹公后裔、非禹公后裔两派。其非禹公后裔,一派之在湖湘者,亦分布於醴陵、沅江、宁乡等县,丁口亦称繁盛,有总祠在醴陵,祀友兴。友兴为秦始皇丞相进平三十九世孙,属文升派衍,并以禹公为进平后裔。由进平之孙、志敏之子文升、裘郎子分派,历志敏、裘郎、延俦,传宗敏、郎国、安华、录延、静而生禹,凡十世。禹兄弟二人,兄名霸郎,子十三人,为麟、斑、康、庸、鹏、鸿、麒、训、材、彬、桂、辙、杨,长子麟封震侯,次子斑封袭侯,三子康封珍侯,鸿颖州太守,训漳镇太守,禹公卒,封镇国公,敕葬南阳府坤珑山,嫡配容氏,庶王氏云云。观其震侯、袭侯、珍侯诸官爵,显与《后汉书·本传》相刺谬,而进平为秦丞相,更於秦史无证,是其所列禹公先世不足为据。

又阅同宗谱,於禹公以前,曼季、吾离之间有列入辟方云都两名者,吾离以后有云传五世生惠襄,再传六世生邦宪,再传七世生禹公者,更有以曼季受姓后四十三世至正孔,正孔以下详列攸煊、弼、允、枢、宝、阳、章、伴、磐、晨、证、书。书生道荣,道荣生时开,时开生禹公者,自正孔至禹公凡十七世,亦或以吾离代正孔以侯公代吾离其尤异者,於攸煊至证书十三代,分三种书法:一各冠以邓姓,一不冠姓,一各冠以曼字,惟道荣、时开、禹三代从阙,岂改曼为邓自此始耶?

考《汉史》,邓晨为汝南太守,晨长子澄封吴房侯,次子棠封武当侯,不复以曼为姓。晨娶光武姊元,与公为同时人,年齿长於禹公当不过四五十岁,兹乃以其为禹公之太高祖,何能征实?况自吾离改姓后,曼姓早已绝迹,在周秦即有邓户乐、邓廖、邓析为邓姓之先声,今忽於西汉而犹见为姓曼,其为泥古者缘饰正史作伪,亦无可疑者。

考禹公先世正史,《本传》不详,但云南阳新野人。《邓彪传》则称彪为司徒,禹之宗。而《续汉书·邓彪传》有“先楚人邓况始迁新野,子孙以农为业”之文。若《续汉书》所载非虚,则禹公与彪同出於况,当以况为新野邓姓之始迁祖。而况故居之楚,亦即詹桓伯所称之巴濮楚邓矣。

此次创修联谱,既已聚一百余族之同宗谱,蔚为大观。即应根据各谱所载,参校正史吻合者。而於禹公以前,上至吾离之世系,亦颇详晰。据其所载,邓侯吾离有子三:京、余、达。达有子五:惟迪、惟清、惟芳、惟茂、惟荣。惟迪子福山,福山有子三:宗程、宗和、宗重。宗和有子三:宰、佐、辅。辅有子八:辙、辄、轮、辕、轩、辐、轸、琏。轮子仁,仁子英,英有子二:伶、崇。崇子昂,昂有子三:敬、恭、肃。敬有子七:实、铉、镱、锯、锱、银、铎。锯有子五:顼、项、顷、显、颛。项有子四:集、登、魁、存。登有子四:鉴、聚、钧、展。展有子六:罐、瑾、玻、束、温、烈。瑾有子二:琪、鹿。琪有子六:颐、荣、山、吁、台、连。荣有子五:远道、远得、远承、远应、远思。远道有子五:基、胜、享、美、景。享子理,理有子三:成、贵、富。贵有子四:齐、正、严、俨。正有子七:权、衡、度、则、绍、对、军。度有子二:令、善。令有子五:照、阃、熙、煦、彪。熙有子四:钏、禹、玑、宽。是禹公上至吾离共二十八世,属熙第二子。《汉史·本传》,公字仲华,则公有兄弟多人,属熙次子无疑。悬想阅世生人,阅人成世之公例,每百年间递衍为三代、四代是其常,验之各族,明清以来迄於现代可知也。吾离改姓,在周桓王时至禹公立功东汉光武之时,已七百有余岁,以二十八世计之,每世约二十五年,与公例实相符。契以视仅载十七世须历四十余年始见一代者,迥不相侔。今於其可疑者去之,於其可信者存之,俾亿万子孙得有所遵循焉。

附:商汤至曼季十世源流(源流中,上下为父子关系,但并非均为长房。)

一世  二世   三世  四世  五世   六世  七世  八世  九世  十世

商成汤 太丁   太甲  太庚  太戊   河甲  祖乙  沃甲  南庚  曼季

(祖辛) (祖丁)

吾离改姓以后至禹公之二十八代源流改姓始祖

始祖:吾离,妣氏,生京、余、达。

二世吾离三子:达,妣 氏,生惟迪、惟清、惟芳、惟茂、惟荣。

三世达子长子:惟迪,妣氏,生福山。

四世:惟迪之子福山,妣 氏,生宗程、宗和、宗重。

五世:福山长子宗和,妣氏,生生宰、生佐、生辅。

六世:宗和三子辅,妣氏,生辙、辄、轮、辕、轩、辐、轸、琏。

七世:辅公三子轮,妣氏,生仁。

八世:轮之子仁,妣氏,生英。

九世:仁子英,妣 氏,生伶、崇。

十世:英之次子崇,妣氏,生昂。

十一世:崇子昂,妣氏,生敬、恭、肃。

十二世:昂之长子敬,妣 氏,生宝、铲、镱、钜、锱、银、铎。

十三世:敬之四子钜,妣氏,生畜顼、项、顷、显、颛。

十四世:钜之次子项,妣氏,生集、登、魁、存。

十五世:项之次子登,妣氏,生鉴、聚、訇、展。

十六世:登之四子展,妣氏,生灌、瑾、玻、温、烈。

十七世:展之子瑾,妣氏,生琪、鹿。

十八世:瑾之长子琪,妣氏,生颐、荣、山、吁、台、莲。

十九世:琪之次子荣,妣氏,生远道、远得、远承、远鹰、远思。

二十世:荣之长子远道,妣氏,生基、蜷、亨、美、景。

二一世:远道三子亨,妣氏,生理。

二二世:亨公之子理,妣氏,生成、贵、富。

二三世:理之次子贵,妣氏,生齐、正、严、俨。

二四世:贵之次子正,妣氏,生七子: 权、衡、度、则、绍、封、车。

二五世:正之三子度,妣氏,生令、善。

二六世:度之长子令,妣氏,生五子:照、困、熙、煦、彪。

二七世:令之三子熙,妣氏,生川、禹、几、宽。

二八世:熙之次子禹, 禹为熙之次子,故名仲华,与《汉史·本传》载公有兄弟多人相符。




    关注 喇叭苗邓氏宗亲联谊网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