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专栏 每天夺命连环call,和父母矛盾越来越大怎么办?

 

爱有时是呵护,有时是负担。...



作为留学生,我们一直都处在一个尴尬的边缘,不被国内所理解,也不被国外所接受,明明走在人群中依然觉得孤独。

虽然很多心事,怕和人说,没人可说,更不知道说了有没有人懂得。

但就算孤独,也不能失去了自己,因为你还可以依赖我们。

留学心理程INSIGHT CHINA将联合推出每周一次的留学生心理问答专栏。如果你有压在心底纠结和困扰,可以在文末左下方「写留言」或是后台「对话框」给理程君留言。我们的心理导师会为你解答,并每周发布4-5个最有价值的共性问题,够长够具体的才会被翻牌子哦(*问题中涉及到的个人信息均会隐去)

语言不过关,加上重度拖延癌,感觉药丸!!

你好,我是今年 9 月刚来美国留学的 master。

在国内上完的本科 master 的专业和国内的专业虽然在一个领域,但是跨度比较大,再加上英语没那么好,所以上课听不懂,课下要花很多时间去翻译、理解、记忆。

可是我因为严重的拖延症(在知乎上看了很多拖延症的分析,感觉自己的原因是感到任务艰难、太庞大而害怕导致的)在前不久的 midterm 中都没有及格。 要知道拿到学位至少要达到 80%。。如果成绩不好就会被留校察看。。。然后就更害怕 。


然后,拖延症就更严重,出现了恶性循环! 再加上孤单,没有人交流(和室友时间对不上,几乎见不上面,每天能说话的对象就是公交司机,也只是简单的 morning 和 thank you,再加上觉得自己英语不好,不好意思和美国同学交流),现在整个人都不好了,每天失眠、头发狂掉, 严重质疑自己, 其实失眠还好,我觉得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拖延症的恶性循环。。

比如现在,某门课要考试了,第一次期中之前,还会预习一下,查下生词,再去上课,但是发现每节课都去听,但都是一知半解,然后第一次考得特别不好,就觉得是自己英语不好造成的,所以就找学习英语的方法,可是又找不到合适可以兼备学术英语和生活英语的方法 (因为我是学生物的,大量专业单词),然后之前课业又落下了很多,就更不想去看应该准备的专业课程。

就觉得之前花了时间也没学好,怕即使花时间也学不好,所以不愿去面对。。出国前觉得应该会很难,就看了一些基础地公开课,但是没有压力没有 deadline 也是科普性地看了一下, 所以现在就很迷茫,觉得是不是应该停下学业专门应对语言。。不知道您可以帮助我吗?

心理导师小慈答:从描述的情景来看,所有的问题都是一环扣一环连环发生的

首先英语不好——导致几倍于 别人的时间去理解和学习——因为量大导致拖延——没有良好的成效而继续课业成绩不理 想——没有合格的分数引发恐惧,并伴随有失眠、脱发的生理反应——在全部过程中没有能理解和能倾听的对象。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看似问题复杂连续,但其实自己已经将这个顺序理清并且有了明确的认知。打个比方说,因为知道天冷——衣服穿的少——有打喷嚏流鼻涕的情况发生——没有注意喝水和休息——最终发烧卧床。

问题在叠加出现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有一个前提性的根源在左右后面的整个状态,那就是英语不好。在一个非母语环境下,除了要解决生活基本问题,最重要的是完成生物学领域内的知识积累和消化。阻碍这一点的前提就变成了传输信息进入自身知识结构的工具: 语言

很遗憾生物学这样的细分类科学,不能通过类似情感表达、艺术鉴赏这样非语言途径去传递。 它依赖语言所带来的信息量是决定性因素。也就是说,我们首先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信息传递的途径: 语言是受阻的。

但时不时真像自己想的要停下学业专门去应对语言? 这个就是在选择性的合理化解释了,比如自己在出国前,其实有过基础公开课的尝试,但因为没有压力所以就没有动力。那么现在停下课业去弥补语言,还是在课业选择和语言进修同时进行的过程中做一个衡量。

其实案主还有一个明显的时间分配的障碍: 拖延。如果说现阶段需要做的事情包含英语、课 业、社交三项正向的任务去完成,那么拖延、自我否定、生理反应则是负面的表象和结果。拖延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本来就不够用的时间,却浪费在发呆、刷剧、等行动上。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要明确此时最重要和紧急的任务清单:

1、专业英语的提升。 2、适合自己能力范围内的课业。3、有效的社交自我发展



具体来说,加大英语专业提升的是工具,就像怕冷得先加衣,写信要先有纸。工具的磨练是值得用一定时间的分配去完成的。

而学业上,一边磨练工具一边在生物领域实践工具的效果可能更为适宜。但比例上是不是可以延长课程分配时间,调整到底强度的学习。

最后,社交不仅仅是停留在和你一起住的室友身上,社团、社会实习、校内项目都是你与人接触的好契机,那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体会些什么呢? 可能是超出学业之外的对自己更深层的觉察。

出国以后发现交朋友好难,一个人很孤独怎么办?

来美国读书,总感觉身边永远不会有亲密的朋友

有很多熟人,各种课业小组和自己加入的几个华人社团都有很多人能沟通。但最大的感觉就是,大家在这个项目里认识的,转身就没有了交集。所以大家的友谊也仅仅停留在一个项目里。每天走在校园里能打招呼的人很多, 但没有一个人会跟你好好聊聊心事。



再说说是本地学生,虽然不能说歧视,但我明显感觉他们有排外感。聊天他们好像很自然的一句接着一句说,我自己找不到任何插嘴的地方。还不光光是听力的问题,感觉他们说的很多事背景我都不知道。很想念高中在国内一群人叽叽喳喳的感觉。那个时候好像不用说话都会有朋友,现在真的好难。



心理导师小慈答:人是群居的动物,所有人都希望有个能容纳自己的集体。在集体中,希望的到认同和肯定,最起码,能让自己的声音被听见,让自己的存在有价值。

其实心理学家早就在需求层次理论上解释了这一现象。在人的高级需求层次中就存在爱、被理解的需要。我们很大一部分生命质量的体现也会是在这里。

所以呢,想跟人类好好做做朋友,是有几个小因素值得参考的:

1、 想想自己社交的最初目的是什么。仅仅是为了扩大交际圈? 是能找到志同道合臭味相投的好基友? 观察并体会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的生活风格? 其实这点就看出来每个人和另一个接触的过程中,获取的东西就不一样。所以简单粗暴的定义成“永远不会有亲密的朋友”是不是太狭隘了。和每一个沟通的过程中,即使没有表达出自己深刻的思想,但是从其他人的身上是不是都看到了些什么有价值的意义。也就是说,交朋友未必非的海枯石烂。

2、 选择社交的人群定位。你去超市买鸡翅,但总在薯片区翻来翻去,肯定找不到好番茄。也就是说,选择社交的途径是不是正确呢。如果参加了天文小组的社团,大家一定都是一群那这望远镜研究小星星的人。在这个社团里谈诗歌是不是就不太对口味。

3、 知道自己的风格。迎合的社交就像追爱豆,回报仅仅就是一个微笑。对待每一个人,自然的流露出你自己才是让群体更能接受的标志。不要刻意、不要摆拍,人与人交往最美妙的地方正是两个未知因素的碰撞。

4、 社交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有的时候适当的享受孤独,享受独处的时光。就像喧闹都市里的一个安静小咖啡店,散发出只有自己理解的醇香。

每天夺命连环call,和父母矛盾越来越大怎么办?

我现在最大的障碍在于我爸妈

读了一年预科,升到本专业一年。GPA 还好,做了个兼职教一家美国小孩中文。

从两年前出国的第一天起,我爸妈就要求每天和我视频(我以前在国内从没离开过家) 事无巨细的跟他们汇报我每天的行动,现在连我们每个教授长相、 身材,我每个同学的肤色,我每门功课怎么复习怎么考试的细节都要问。最爱追问男生,知道我们班有非裔美国人他们脸上的表情我都难以形容。特别是新闻上要是说什么性侵案、什么暴力案那跟我视频起来就没完没了。

我也知道他们是担心一个女生在国外受欺负。但其实远不是他们想的那么简单,留在家里就是唯一安全的,那我出国来干嘛。总之很难沟通,有时临时有事微信他们说今天不能视频,改天视频时就会追问我当天全部的行踪,有时候好想失联。



心理导师小慈答:看着这样画面感超强的描述,都能感觉到屏幕那头爸妈焦急和审查般的心态。如果今天来表述的是爸妈自己,可能我们想说的论点就会不太一样,爱在体现上有的时候是呵护,有的时候就是负担。但今天的案主是学生自己,是一个承载爱的人身上,角度就会不同。

保持良好的界限,是中国每个家庭多少都缺失却又至关重要的部分,靓颖妈妈就是个好例子, 面对三十几岁的女儿,妈妈仍然是一幅:我是为你好的心态。今天的案主如果说在大一,也 已经接近二十岁的年纪,是一个完全有自我判断力的成人。

所以,这里我们说的是成人,并不是完人。走在一生的路上,每天可能都会遇到挫折、失败、 伤害、但这不能否定也一样会存在的美好,而正因为有了对比,美好才更值得珍惜。爸爸妈妈的表现,最大的原因来自于: 希望女儿一切都是美好的。这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案主的问题在哪里呢,可能最大的来自于将这样的呵护,形成了一种惯性,爸妈要视频、要事无巨细的监管。自己是不是明确的向他们表达过“自己是成熟的,希望有做出自己决定的” 态度。自己有多大程度上“享受”着这种呵护呢。如果现在意识到,父母的监管严重的逾越了界限,则是时候清晰的表达自己有“断奶”的欲望了。

能看出案主和父母的关系基本是良性的,更难得的是能体会父母是因为爱自己才监管过度。这是好事,所以诚恳的和父母做一次明确界限的沟通是多么的必要。爱会延续,但是不是可以把每天的监管视频变成,一段时间内的成绩汇报、在自己需要的时候的心情沟通

或者将这种爱翻转,父母对自己的无微不至,是不是可以变成自己对父母理解和关系的增加。 比如现在每天说的都是自己身上的鸡毛蒜皮,那父母在你离开后的生活规划呢? 他们在职场的喜怒哀乐呢? 听听他们会怎么说。

最后,有效的沟通远比无休止的监管更有意义,婉转的提出界限、将爱以对方的形式表达、 提高沟通的真正效率。总之祝福这样的亲密关系。

更 多 问 答

问答专栏 | 留学天天累成狗,GPA却没见涨,压力山大要怎么办?
◆  ◆  ◆  ◆  ◆ 
今天的鸡汤就到这里,
如果你也有问题想问心理导师,
可以下方评论或者后台留言,
必要时也可以直接来勾搭理程君,
向心理导师进行付费问答
让我们陪你,
走过最黑暗的那一段。


留学是一场孤独的修行
我们与你同行



如果伤害你的恰好是那个最亲近的人

人群中,我是一座孤立的岛屿 | 社交恐惧

从神剧中透视美国精神与文化



讲真,出国前从没觉得交朋友会是一件困难的事

Study,Social,Sleep, 3S魔咒怎么破?

一上台就磕巴,演讲焦虑怎么破?



歪果仁眼里的亚洲妹纸究竟是啥样?

警惕这些国外大学的学术雷区!

和歪果仁约会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些图的脑洞,可以装下一整部黑镜!

论强迫症如何让一个人打满鸡血

你以为只有蓝瘦香菇有自己的心事?



哈佛心理博士: 做海归还是海漂?

安逸的生活,就是你想要的诗和远方吗?

【嘴炮争霸】约约更健康 or 约约更受伤?


    关注 留学心理程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