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意义的蓝图——寻找新的自我认同

 

讲课不是重点,留在学员心里的感受才是重点。——吴熙琄老师...

叙事二阶课程第二天
今日主题是“重写技术”,

包括行动蓝图和意义蓝图两部分内容。
1
重写对话地图,即在一些不确定性里找到出口,持着“不知道”的态度,运用想象力,在解构之后积极建构自我的故事,表达了对“不确定性”的尊重和欣赏。

行动蓝图包括事件、环境、顺序、时间、情节的意义,即对事物的现实性描述。

意义蓝图包括计划、行动、感觉、渴望、品质、想法、宣示或约定等,即对事物的意义性理解。

吴老师说,她更愿意称“意义蓝图”为“自我认同蓝图”,因为叙事是关于自我认同的重新建构。
2
今日课程亮点为吴老师的一例现场个案访问,整个访问过程就像细致的手工艺人在打磨一件珍宝。

吴老师慢,慢得温柔有力。每一次问话,每一段回应,都充满着对受访者的愿意分享自己故事的珍惜。


要同案主进行内容澄清的时候,吴老师带着“不知道”的态度轻柔地发问:“什么是不清晰呢?” 从而引领出来访者更具体的期待。



来访者说:“我如果我成了苏格拉底,那么丈夫就是大功臣。”吴老师会问:“什么叫‘我是苏格拉底,丈夫是功臣啊?’",创造出了温暖的空间,让受访问者停下来反思这个比喻里的特殊意义。



感受到“自责”对来访者产生影响的时候,吴老师神奇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并通过玩偶把“自责”外化出来。“我能访问一下你的自责吗?”、“自责也有声音,自责也需要被陪伴。如果自责可以说话,自责希望我们怎么陪伴他呢?”

在一来一去的对话后,适时地而又富有创造力地邀请“自责看看案主的好”。

如果说案主描述的现实困扰是她的意义蓝图,那么吴老师的工作便是在不断的建构。

让外化的自责和案主对话,建构着案主的自我认同蓝图。通过外化,先把自责和案主分开,通过细心解构,看到自责背后的不容易,以及不容易后自责所蕴藏的积极意义。让案主顿悟到,其实在自责背后有自责宝贵的善意在,把这种顿悟带回到现实议题和期待里,把这种与自责的互动带到与妈妈的互动中,与丈夫的互动中去,案主神奇的感觉到更有力量,觉察到自己拥有资源去面对自己的议题。
3
讲课不是重点,留在学员心里的感受才是重点。
知识本身是在书本上的,是死的。
它的传递在心里产生回响了,便活了。


吴老师以小组为单位,安排大家实践操作,对早上的个案“对话蓝图”绘制的练习。学员们共同建构了属于自己小组的对话蓝图,并进行了分享。每一次分享之后,吴老师会询问,自己团队写蓝图和听案例督导的时候有什么不一样?  简单的问题又引起了分享者内心的回响。
END
人们应该让内心的声音细细地流动,冉冉地浮现。透明化那个声音,带着解构的聆听,贴到、感受到案主内心的情感,让它自然而然的发声。被听到了、被看到了,那么意义就会发生,改变就会发生。

叙事的行动蓝图技术和意义蓝图技术,给了这些声音可能。这样的技术其实不仅运用于咨询,也可运用于生活之中。说不定意外的惊喜将会悄然而至。


阅读原文看回顾


    关注 后现代对话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