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撇开技术革新,比利林恩依旧足够优秀

 

李安自己说,希望大家把24帧、60帧和120帧的版本都看一遍,“它们各有各的看头”。120帧以光影为重,24帧以剧本为重,安叔想表达的意思大概就是:撇开技术革新,比利林恩依旧足够优秀。...





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注定会在日后一段时间里成为一种现象。单是“低配”的60帧/2K/3D,就已经能让人用肉眼体会到与其他影片的差别,画面真实如布景,3D效果更是让人身临其境,第一人称视角的亲切感扑面而来。一项好技术遇到一个好导演,好导演又有能够承受这项技术的投资方,再加上一本好书,才能成就一部或许能够改变未来的好电影。



光与影是故事的载体,剧本是故事的内核。自己写剧本的导演更注重故事的情节本身,而书改编剧本的导演则更注重叙述故事的方式。我们常说一部电影有着一位导演的“个性”,之于喜欢自己写剧本的昆汀来说,“个性”是故事情节的荒诞、反转和一切惊喜;之于喜欢改编书的芬奇来说,“个性”是影片的色调、画面的布局以及镜头的运用。同样喜欢书改编剧本的李安,其作品的“个性”便是明亮的色调、广阔的场景和平缓的故事基调。



四年前,安叔的少年派好评无数,可少年派这本书本身的可读性并不强,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在描写动物上,若是照着书的节奏拍电影,基本就成动物世界类的纪录片了。安叔把切入点放在了少年派这个人的身上,以第一人称视角来讲故事,画面的美丽和真实故事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在最后给人以反思。安叔对于这个故事是这么说的:“我深爱这个故事,曾经觉得它是没法拍成电影的,因为它的内容是关于冒险、希望、奇迹、生存和信心。故事最难改编的部分也是最好的部分,什么是精神力量,什么是信仰,什么是神。终于,我决定接受挑战,让更多的人一起分享我阅读的感动



比利林恩则更进一步,“顶配”120帧/4K/3D的技术给大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体验。诚然,影片画质和观感的提高让人们在开始时很难进入“看电影”的状态,当渐渐适应后,关注到电影的剧情,会发现故事的内核依旧精彩。

影片关注的是比利心理上的转变。比利的姐姐一直劝说弟弟不要回去,一口咬定弟弟的心理已经受到了创伤,周围的人不停问他“你还好吗”,也有人直接提到了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从影片里比利和他的战友的状态来说,他们的确有PTSD的症状:听见鸣枪下意识做出躲避动作,看到烟火爆炸直接趴倒在地,不断回忆之前战场上的情景。这让比利动摇了回到战场的决心。而比利遇到的啦啦队员更多关注比利而非战争,这反而让比利看到了战争给他个体带来的转变。当他提出自己差点就要与女孩私奔时,女孩却说难道你不要为国家效力么,一语将其点醒。



很多人说这部电影是“反战片”,我不敢苟同。电影里关于军队训练和实地战争的镜头让我联想到了《全金属外壳》,库布里克在他的镜头下展现了残酷的训练和战争,士兵最终成为战争机器,失去了情感和信仰。而比利林恩在他的中场休息后,最终选择回归战场,是因为他无法舍弃与队友们的情谊,希望自己与他们继续一同征战、成长;是因为他遇见了与自己“心灵相通”的啦啦队员,找到了奋战的理由;是因为他跟姐姐说“我希望你至少能有一次为我感到骄傲”,姐姐最终理解了他。这些士兵们不是战争机器,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人,有友情爱情亲情。至于战争本身,导演通过不同的人说出了不同的理解和想法,也是给观众一个开放性的思考。



电影的第一人称视角和对蒙太奇的大量运用让故事更深入人心。战争是我们只在电影和纪录片里见到的事情,必定无法感同身受;但从比利的眼睛里,我们看到了他经历的一切,于是也会对那些指望投机于这场战争的商人们嗤之以鼻,也会觉得让大兵们与明星同台演出是多么可笑,也会想把那些对战争指指点点的人们狠揍一顿,也会走进那辆回家的车里。



李安自己说,希望大家把24帧、60帧和120帧的版本都看一遍,“它们各有各的看头”。120帧以光影为重,24帧以剧本为重,安叔想表达的意思大概就是:撇开技术革新,比利林恩依旧足够优秀。

喜欢就点右上角分享呗~

微信号:girlindirtyshirt

或扫码关注:


    关注 GirlInDirtyShirt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