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平|马明图和他的作家梦

 

(载《黑龙江日报》2016年10月24日十二版《文体新闻》)   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hlj...





天刚蒙蒙亮,马明图习惯地披衣坐起,沿着熟悉的路线,轻手轻脚来到客厅。熹微的晨光渐渐明亮,马明图高大的身影也越来越清晰,一本书已被他捧在手中,窗台上是一尺厚的手稿。他摩挲着规格不一的手稿,那些一笔一划写出的钢笔字俨然一个个精灵,在阳光的照耀下,随时要跳跃出来,如同他深藏心底的陈年往事。

结缘 军旅工厂笔耕忙

马明图,1942年生,辽宁盖平县人。1.80米的大个儿,声音柔和,眼神中,隐约可见淡淡的忧郁。马明图七岁丧母,父亲再婚后搬到沈阳,再无音讯,年幼的弟弟妹妹被齐齐哈尔的大爷收留,他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直到高中毕业。1961年,19岁的马明图参军到部队,在那里,他找到了终生的挚爱:写作——也许,在纸与笔的对话中,他体会到了与亲人倾心交谈的舒畅;也许,在墨水汩汩流淌的过程中,他感受到了才华横溢的惬意。在部队,别人闲暇的时光,他都用来写作,战友们睡着了,他还打着手电在被窝里写:消息、杂文、诗歌得心应手;小小说、数来宝、山东快书触类旁通;歌曲、话剧、歌剧亦有涉猎。《战友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等刊物发表过他的诗歌、曲艺、杂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近百篇,每次收到发稿通知单,他都小心收起,默默珍存,复员离开部队时,竟积攒了厚厚一摞。

1969年,复员后的马明图来到齐齐哈尔建华厂。他从工人做起,很快,因为出色的文笔被调到宣传部门,直到60岁从秘书的岗位退休,一直是单位的“一支笔”。业余时间,马明图笔耕不辍,先后创作了电影、电视剧等剧本,收到好评无数。

马明图的才情吸引了一位同样酷爱文学的鹤城女子王桂珍,他们组建了一个“文青范儿”的温馨小家。随着儿子、女儿的到来,马明图体验到幸福家庭的美满;临近千禧年,孙子马传惠、外孙焦禹铭的陆续出生,更使马家队伍壮大,其乐融融。

圆梦 呕心著书整八载

2004年,退休后身体状况一直欠佳的马明图感觉健康恢复了,却什么事儿都提不起精神头儿,话里话外称自己是“废人”。一天,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孙子传惠模仿着写了一篇小说《英雄》,看着孙子稚拙的笔迹,他的心像瞬间被闪电击中:写一部厚重之作是我多年来的梦想啊!“老爷子要写一部小说”的消息很快在全家传开了,老伴儿王桂珍趁机把全家人召集到一起,开会商议。马家满是书籍、杂志的客厅里,大家七嘴八舌地投了赞成票,女儿马天玉心细:“老爷子身体不好,累坏了怎么办”?大家达成共识:全家人助老爷子圆梦,一起创作!

2004年,马明图62岁那年的生日宴,话题核心就围绕着长篇小说的创作展开,从那以后,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儿子、女儿两家都齐刷刷到位于齐齐哈尔市建华区的父母家中报到,专心商议小说创作,直到小说完成,八年时间,几乎无一人缺席。



周末的思想风暴是暂时、指导性的,50多万字的初稿是马明图老人一笔一划写出来的。奇怪的是,记者在马明图家中,竟没找到预想中笔墨横陈的大书桌。马明图老人一语道破:“我喜欢在窗台上写作,女儿说我是‘窗台文学’”。记者细细打量:黑白灰三色交错的大理石台面,比一张小学生课桌略长一点儿,高矮合适,摆放书本和手稿绰绰有余。老人喜欢这里四季皆宜:夏天,开窗纳凉,窗外的微风驱走闷热;冬天,窗台下的暖气片送来阵阵暖意。这三尺窗台,成了他写作的“据点”。

经过两年的构思,全家人确定:通过描写一批下岗工人再就业的奋斗过程,写一部反映中国工人正能量的小说。思路有了,搭框架;框架有了,设人物;人物齐了,想细节……无数的思路、无数的细节要处理、安排,一家人兴味盎然地驾驭着文字的千军万马,乐在其中,执笔人马明图更是乐此不疲。有时候,半夜来了灵感,爬起来就写;白天趴在窗台写作,顾不得看日升月落,忘了吃饭、睡觉。一次,半夜写到白血病患者,为写准白血病人的病理、状态,他操起电话就打给女婿,女婿焦利胜连夜上网查找了十多页资料,第二天一早就送过来。儿子马天越和女婿焦利胜都有下岗再就业经历,不断为小说提供基础素材;小说中几首诗歌是由喜爱文学的马天越创作的。为了敲定一段史实,女婿焦利胜作为“特派员”,趁出差北京的机会专程到故宫探明真相。儿媳郭照振开理发店,对人的穿着、发型和神态表情观察细致入微,在刻画小说人物时,担当“形象顾问”。



女儿马天玉喜欢写散文,在《鹤城晚报》发表过散文,小说细节的修改和润色由她负责。一次,去南方旅游途中,天玉突然想到书里有一首诗,《致一位北方的姑娘》,“却有男子般的气派”应改为“却有男子般的气概”为好,特意打长途叮嘱老爸;马明图老人不会敲字,50多万字的手稿都由儿子女儿录入、打印,供周末聚会时大家讨论使用。文稿的校对更是人人上阵,从小说草稿到最终付梓,历经十余次校对,孙子马传惠、外孙焦禹铭都不知道看过多少遍,每挑出一个错字,还在读书的两个孩子就兴奋异常,像在战场上擒住敌人的小功臣一样威风。

随着创作的深入,大家的意见越来越成型,也“越来越入戏”,甚至认真到因为一个人物的命运产生分歧。原本,马明图为一位下岗女工设计了做按摩女的经历,老伴儿王桂珍坚决不同意,老两口僵持了一天。最后,马明图几经思忖,删掉已经写好的两万字。他说:“从书中人物的性格看,老伴儿的意见是正确的。”

马家人写小说的事儿不胫而走,齐齐哈尔市委宣传部正在筹划出一套《齐齐哈尔作家文丛》,听说马家八口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的事儿,特意派人来取样稿,审阅之后,决定收入作家文丛。

2013年8月,《第二次拥抱》由南海出版公司正式出版,这部52.7万字的书赢得无数赞誉。

书成 脉脉书香沁门楣

天亮了。马明图还捧着书,端坐窗前。窗外,几片落叶在风中翻飞,远处,一行翠柏在秋风中傲然挺立。老伴儿王桂珍悄悄走近窗台:“书都出了,还想细节呢?”马明图老人缓缓回过神来,扫了一眼封面的署名——《第二次拥抱》付梓前,他郑重地在作者姓名处填上了儿子和女婿的名字,两个后辈极力反对。马明图耐心地说:“小说人物的喜怒哀乐诠释了我个人的人生情结,更涵盖了我的祝福与期盼。小说能出版发行是全家对社会的一份贡献,我此生足矣。署你们的名字是希望你们俩把这作为一种约束和鞭策,带领全家越过越幸福。”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全家人合著一本书的八载磨砺,使大家心胸开阔、性情平和,全家无一人有不良嗜好,家庭和睦,邻里友善。熟悉的人都赞叹:“马家人好,家风更好。” 马明图自豪地说:“一堂正气书中来,仁爱之风满门庭”。



出完书,心愿得偿的马明图神清气爽,神奇的是,原来的老毛病奇迹般消失。他把洗衣服、做饭、收拾屋子的活儿都承包下来,让老伴儿轻松轻松。一次,老伴儿王桂珍急着去社区活动室玩儿,忘了吃降压药,他赶紧带上药和温水追过去,邻居们见了,都啧啧称赞。

儿子马天越是个急性子,小两口有时会口角几句。如今,夫妻俩学会换位思考、互相理解,家庭和睦了,儿子也越来越懂事。马传惠13岁那年,在街上捡到内有3000元钱的钱包,直接送到附近的东五派出所,到家也没言语一声。直到学校收到派出所的表扬信,才知道孩子默默做了一件好事。

女婿焦利胜工作之余报考了电大中文本科,晋升了经济师职称;女儿马天玉比翼齐飞,晋升了高级会计师职称。外孙焦禹铭喜欢上了文学创作,作文多次被评为范文。

一天,一位工人来家里帮着修下水,听说了马家人出书的事儿,敬佩地问马明图:“写出这么厚的大家伙,您老就是作家了吧?”这位淳朴工人说什么也不收费用,临走还不停念叨“认识了一位大作家”。对普通的工人家庭来说,全家出一本书,不能不说是个奇迹;而产生这个奇迹的背后,是一家人浓浓的爱,恰如歌中所唱: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浓浓的爱,帮马明图圆了作家梦。

(载《黑龙江日报》2016年10月20日十版《天鹅》) 

扫描或长按识别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hljrbswan,可以关注《黑龙江日报·天鹅·读书》,欢迎来稿,来稿请寄: a84655106@163.com。查看以往文章,请点击“查看历史消息”。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您可以在左下角点赞喔,而点击右下角“写留言”,就能发表您的感想啦。


    关注 天鹅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齐齐哈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