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子仪三计·第三回

 

唐朝积重难返,确实助长了吐蕃入主中土的野心。...





前情:

第一回直通车点此阅读:长安--子仪三计·第一回

第二回直通车点此阅读:长安--子仪三计·第二回

长安--子仪三计·第三回

这边厢郭子仪已告别家人,带着区区二十多名亲兵往相反方向奔赴咸阳。郭子仪对蕃人之野蛮早有耳闻,一直牵挂着在前线服役的儿子郭暧、侄子郭昕和吕月将等老部下的消息。奇怪的是,路上逃难的民众并不多,询问一二,才知道此次蕃军虽长驱直入,尚不曾大肆烧杀抢掠,军纪也比过去收敛了很多。众人心下稍安,郭子仪却忧心忡忡地说:“往日蛮子犯境只为掠夺财利,观其今日之举,果真欲图我大唐江山!”

唐朝积重难返,确实助长了吐蕃入主中土的野心。不过此次吐蕃兴师动众的来头却荒唐得可笑――唐朝欠我岁绢5万匹,大唐皇帝要为此谢罪。实际上吐蕃所称先帝 肃宗“输帛绢,割土地”的许诺始终没有任何汉语文献记录可循。若论岁贡往来,吐蕃对唐的拖欠更多,倒没听说赞普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百里之外的渭水渡口,吐蕃军队的先锋官论赞热率领五千轻步兵正陆续渡河,秋风吹得五彩经幡军旗呼呼作响。南岸的树林里有两千多双眼睛紧盯着这一刻,手中箭已挂弦。唐军主官吕月将早就预料到,数量居绝对劣势的唐军只有靠突然袭击搏些胜算,于是放弃渭北营盘城防而在此设伏,已经静候多时了。



吐蕃大军势如破竹,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益于泾州、邠州的不战而降。一路高歌猛进冲昏了论赞热的头脑,居然忘记向对岸派出警戒哨,自然要为轻敌付出代价。“渡河未济,击其中流”,一声令下而弓弩齐发,类似的场面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不知上演了多少遍。箭借风势嗖嗖地飞过,转瞬间蕃军中箭、溺水者不计其数。唐军抽出短刀,蜂拥冲出树林涌向河滩。蕃军措手不及,一场惨烈的近战过后,论赞热眼看难以支持,不得不在血色黄昏中率残兵退回北岸。

“你个废物!”随后赶到的吐蕃前军大将尚息东赞勃然大怒,若非属下求情,几乎要在阵前对论赞热军法从事(“废物”得以苟活,二十七年后被唐将韦皋生擒)。“高大人”,他转过头来,“你不是说取道周至渡口最为便利么?”一旁忐忑不安的降将高晖连忙解释道:“此地本不曾设防,今日遭遇的唐军是必定是吕月将手下的步弓手,原本驻扎在武关,不知何故到了渭南。不过将军放心,往东不远处就是司竹园渡,他手下区区两千人肯定顾此失彼,攻之必克。”尚息东赞听罢半信半疑,命人报与中军元帅定夺。



意外遇到闻讯赶来的六子郭暧,郭子仪才知道,吐蕃统帅是那位同样久经沙场的老将达扎路恭(stag-sgra-klu-khong,Tagdra Lukong,汉名马重英)。此人在对大食和突厥作战中屡建功勋,名震中亚,深为赞普所倚重。“奉天城外漫山遍野都是敌军,除了吐蕃本部,还有不少裹挟的汉人、党项和羌人,恐怕有数十万众”,闻郭暧此言众人皆惊栗不已。

郭子仪笑对左右道:“这下可好,连倚老卖老都不顶用喽。”其实他心里明白,现实的战略重点已经不是保卫长安,只有退求其次,在敌军占领长安后设法尽快收复,阻其进一步东进――以空间争取时间。事不宜迟,眼下召河东朔方军来援是重中之重,但其中利害关系错综复杂,非以心腹之人联系不可。郭子仪唤过郭暧,低声吩咐几句,命其连夜兼程赶往河东。长孙全绪领三千精骑沿小路奔赴京东蓝田,务必赶在蕃军之前控制七盘岭咽喉要道,掩护代宗一行。至于程元振那里,虽然他已在皇上面前失势,毕竟仍掌管着行军司马的印信,姑且派中书舍人王延昌去索援兵,有枣没枣打三竿,但无论程同意与否,都要设法把大将张知节的禁军带到蓝田会合。其余人等协守咸阳,凭借城高墙厚,保持对敌人侧后的压力。

未完待续……

第一回·第二回

版权作者所有,茶馆谈资仅供欣赏,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文中图片由悦来为您收集于网络,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
投稿 | 2126887795@qq.com
悦来茶馆
▼ 点击阅读原文,翻翻“悦来通鉴”,看看往期精彩内容吧~


    关注 悦来茶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