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子仪三计·第二回

 

问题出在当朝红人、元帅府行军司马程元振的身上。...





第一回直通车点此阅读:长安--子仪三计·第一回

长安--子仪三计·第二回

问题出在当朝红人、元帅府行军司马程元振的身上。此人本是个宦官,恃其拥立之功,自从扳倒另一重臣李辅国之后日发骄奢,竟然擅自扣下吐蕃犯边的消息。此等军机大事,纸里毕竟包不住火。殿堂之上,面对皇帝和满朝文武的质疑,程元振还敷衍道:“吐蕃趁我间隙,年年入寇,不过掠扰方寸,旋即退去,不足以为陛下之患也”。

“掠扰方寸?可如今蕃军都快打到京城了,怎么不早通报朕知道?”

“这……臣已命朔方军连夜增援,可保邠州武功无虞。未禀告陛下,以免徒增烦忧耳。”

李豫一听,立马气不打一处来,“那些仆固怀恩的手下,连朕都调遣不动,会听你的摆布?真是老糊涂了!朕忍了多时,是念你昔日有功,难道你还想把江山送给吐蕃蛮子?!”

李豫虽立于乱世,其实并不算个昏君,在位期间大力整顿财政、改革弊制,虽乏知人善任之举,却以其仁厚而闻名。高晖是安史降将,代宗皇帝看不见此人脑后反骨,结果深受其害。见皇上勃然大怒,满朝文武无人敢作声。眼下神策六军精锐多征战在外,而朔方军不反戈一击就谢天谢地了,其他藩镇诸军要么难堪大用,要么远水解不了近渴。大敌当前百官束手,李豫不免忿忿,却也无可奈何。各人纵有天大本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还是盘算如何逃命要紧。留守之责谁可胜任,只恨孔明早生了五百年,思前想去,这出空城计非得请那位老将来唱不可!



古为今鉴,远自文种、商鞅、白起、韩信,近至来瑱、李光弼,连仆固怀恩算上,莫不以功高镇主引祸上身。偶有独善其身者,盖因看淡权位名禄,豁达顺应方进退自如。富于传奇色彩的中唐名将――郭子仪,“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便是其中的突出代表。老将军平乱之后自卸兵权,赋闲京城已有些时日,此刻接过委任关内兵马副元帅的圣旨,实在有些哭笑不得。先前要求朝廷加强西线防备的数次上书都石沉入海,等大兵压境皇帝脚底抹油准备开溜,却命他一个光杆司令辅佐雍王李适抵御吐蕃,还能起多大作用?不过,数量并不决定一切,郭子仪前历邺城之败,后以单骑退回纥,这个道理自然明白。

自古关中“秦川雄帝宅,函谷壮皇居”,加之潼关天险,为何全同虚设,竟使长安常不安?实际上,函谷、潼关坐落于长安以东,面对来自中原的威胁可凭险固守,事若不济则西走入川,如玄宗当年逃亡的路线。唐蕃舅甥之盟自大非川一战始现裂痕,百年来干戈玉帛无常。安史之乱年间,吐蕃已先后越过关中西方天堑――散关和大震关,唐朝再无险可守。加之长安向来有城无防,代宗皇帝此时别无选择,只能一路东去。秋雨梧桐叶落之际,皇家车马浩荡出城。李豫回望长安,不见西山日暮,无限惆怅涌上心头。短短六年时间,大唐换了三朝皇帝,却不得不再次放弃京城(更有甚者,后来被立为太子的李适继位后竟也“发扬传统”,在泾原之变中仓皇出逃)。

未完待续……

版权作者所有,茶馆谈资仅供欣赏,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文中图片由悦来为您收集于网络,图片版权归作者所有
投稿 | 2126887795@qq.com
悦来茶馆
▼ 点击阅读原文,翻翻“悦来通鉴”,看看往期精彩内容吧~


    关注 悦来茶馆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