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冬梅:不一样的华师情结

 

史冬梅,宿舍服务中心主任——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到服务育人,让她对华师有着一种不一样的情结。...



电话声、敲门声,学生宿舍服务中心主任史冬梅办公室不断有人进进出出。她总是会高声喊出:“请进!”。在她眼里,只要需求就要想方设法解决。她总是面带笑容,她笑起来时眼睛会微微眯起来。

“对华师,我有一种真正的华师情结。”史冬梅说道。

史冬梅1994年来到我校城市经济管理系进行学习,工作后又回母校攻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工作,2011年起开始从事后勤工作,2013年至今担任学生宿舍服务中心主任。她先后经历了本科生辅导员、研究生教学秘书等5个不同岗位历练,从学生到学生工作,从教学科研到后勤管理,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到服务育人,让她对华师有着一种不一样的情结,这种华师情结也被她投射到工作中。

创新让管理不一样
史冬梅自担任后勤保障部学生宿舍服务中心主任以来,一直提倡“以生为本”和共同管理的理念,“共建共享服务与管理是理想的效果”。

“她做事情大智大勇,敢做敢当敢创新,不拘束于陈规旧俗,做出了很多成绩。”学生宿舍服务中心尹晓涛对史冬梅表示赞赏。

第一天就任我校后勤保障部学生宿舍服务中心主任,史冬梅就在检查宿舍时便发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的寝室应当在功能上更加完善,要集住宿、学习、休闲、娱乐功能于一体,这样住宿品质也就提高了。”史冬梅表在初步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一天将近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寝室度过。为了改善学生的在校的生活环境,史冬梅盯上了楼栋之间的空地。

那段时间她一门心思想怎么进行改造,以至于失眠。又是一个冥思苦想改造方案的夜晚,她突然想到了一句广告词——“我的地盘我做主”,让学生自己进行设计的想法就这么诞生了。

她组织了首届“学生社区建设方案征集大赛”并根据获奖作品对南湖、东区等楼栋进行了改造。从此,东区1、3栋中间空地增设了羽毛球活动场地,南湖1栋等16栋宿舍也增加了外围的晒衣场地。这个改造满足了学生的需求,获得了校领导、学生的一致好评。

为了让同学们参与到寝室建设中来,她首创并圆满组织了两届“最强寝室”活动的评选。评选活动中涌现出各种类型的“最强寝室”,参与面涵盖全校所有本科生、研究生和留学生。

“我认为宿舍的管理不应当只是单纯的服务、管理,社区文化建设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面对网络媒体逐渐赢得学生青睐的情况,她在全省高校中率先组织创建了宿舍管理服务微信平台 “华大学生社区”。

在她的组织下微信平台建设发展迅速,活跃度一度在全国高校中排名第四,还引起了排名方的关注,“他们当时打电话来夸赞我们,说短时间内就能把公众号办的这么好真是不容易。”说这句话时,史冬梅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理解、责任让服务更贴心
“我在华师也读过书,担任过辅导员,明白学生怎么想、需要什么。”她理解学生也了解学生,在她眼里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也是能为同学们带来益处的实事,同样不能忽略。她在所有宿舍楼设置服务角,还免费为学生准备各类日用小物品,在迎新期,把每间寝室入住新生的名单打印出来,贴于门上,并附温馨小提示。

“人都往高处走,你怎么往低处流呢?”史冬梅在提及最初刚调任到后勤时,很多人对她去做后勤工作感到不解。许多人认为宿舍管理是个不需要花太多心思的工作,但显然她并不是这么认为。

后勤工作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突发性与时效性,在工作中史冬梅始终紧绷安全生产这根弦。2013年夏天,一场特大暴雨导致南湖学生宿舍淹水。史冬梅在接到消息并向集团领导汇报险情后,立马投入抢险中。

在近一米深的污水中,史冬梅冒雨从早上7点工作至下午2点。她不仅安抚了学生的情绪并为学生配送早、午餐,还与后勤抢险人员一起调配与搬运宿舍门口的挡水沙袋,开辟最后的紧急通道。“我全身被浸泡至冰凉,双腿关节也因浸泡时间过长而疼痛,但庆幸最终成功渡过难关,没有给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困扰。”

2014年暑期,学校计划让部分博士生入住即将交房的国交三栋,但当时博士生们因个人物品多、需二次搬迁等不愿搬迁,甚至联名上书给校领导表达不满。“当时压力真的很大,因为那些寝室是我们要安排给新生的宿舍。”博士不愿意搬,迎新工作又迫在眉睫。

就在这个时候,史冬梅找来了不愿搬迁的博士生代表张某,抛开她宿管服务中心主任的身份,以一名华师学子的身份同张某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亲切交谈。“我理解他的不满情绪,但我认为作为一个华师人还是要从大局出发,考虑到学校的整体利益。”她用真诚打动了张某,他不仅同意自己搬迁还号召、帮助其他博士生们一同搬迁。

“能够被学生信任是件很快乐的一件事”。在后勤管理服务的第一线的她仍在不断地努力。电话响起,她习惯性地拿起电话,微笑着问:“有什么需要我们帮忙的吗?”

文/孙洁 李牧


    关注 华大学生社区


微信扫一扫关注公众号

0 个评论

要回复文章请先登录注册

史冬梅 相关文章